家长角色扮演——做孩子的精神供氧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角色扮演论文,家长论文,精神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父母在孩子的生命里,首先扮演的角色是物质的供养者,孩子作为一个有机体,需要吃、喝、呼吸、保暖等等物质条件的供应,才能活下来并逐渐发育成一个成年人。就像有机体需要物质供应一样,孩子的精神人格同样需要适当的养分才能发育成长。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在出生的状态,不是完整意义的人,经过二十几年的人化过程,才使他变成了人。”这句话提醒我们,把孩子变成人需要教化,需要按人的方式对其进行初始化。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说:“人作为一个精神的存在,要借由肉体把自己表达出来。”而印度狼孩的发现,更使我们明确了:人在出生的状态下,作为“精神的人”还是一粒种子,如果给它“人”养分,它就可能发育成人,而给其“狼”的习性的熏陶,就可能使它发育成狼。
常识和经验都告诉我们,任何人其实都是两个人:即“肉体的人”和“精神的人”。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原因是“精神的人”。一个孩子好学上进,学习自觉,体谅大人,帮助同学,协助老师等良好行为表现,取决于他的“精神的人”状况,与他的“肉体的人”几乎没有关系。同样一个孩子好吃懒做,无心学习,桀骜不逊,与人冲突,自私自利等行为表现,也是他的“精神的人”的状况决定的。一个人是好是坏,是高尚还是卑下,是伟大杰出还是平庸无为,是才华横溢还是愚笨迟钝,主要取决于他的“精神的人”的发育状况而与他的“肉体的人”基本无关。因此作为家长,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长为杰出的人,我们教育孩子的重点就是按正确的方式培育“精神的人”。
通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发现,要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一个杰出的人,就必须给他的“精神的人”提供丰富的养分,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发育。为了区别物质供养,我们把精神的养分供应写成“精神供氧”,意思指给“精神的人”提供氧气。要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发育成长,在孩子生命之处,至少得有一个精神供氧者。
这个精神供氧者(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妈妈,少数情况下是爸爸,极特殊情况下是其他人),在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站在他的背后,持续地给他精神供氧,他的“精神的人”才能发芽、发育并健康成长。也就是在一个孩子的最初生命里,至少有一个成年人,无条件地接纳他,无条件地爱他,用欣赏的目光观注他,不断地鼓励他,经常地表扬他,及时地确认他优点,花大量的时间陪伴他等等。这样做的结果,相当于给孩子输入精神的养分。由于有人陪伴,因而消除了孩子与生俱来的恐惧,他感到自己是安全的,由于被爱和接纳,使他找到了“自我价值”,他的生命才打破原来的封闭状态开始向外扩张,就像小鸡冲破了蛋壳,种子冲破坚硬的外壳一样,他开始探究他周遭的世界——学习与了解物质世界的知识;由于被鼓励和表扬,他不再害怕“人”——他开始产生与人交往的欲望。如果在孩子的生命初期,没有精神供氧者或供氧不足或供给有害成分(打骂或恐吓),那孩子的“精神的人”的发育成长就一定受到影响,致使孩子的外在行为出现偏差。
美国心理学家们在孤儿院中,发现那些没有父母爱的孩子,尽管物质生活一点也不差,甚至要好于那些家庭生活困难的有父母的孩子,可是他们明显存在行为的偏差: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正常与人互动,无法学习知识,情绪低落,与人冲突,不守规则等等。当心理学家招募女大学生志愿者,每周定期到孤儿院去给这些没有人爱的孩子洗脸、梳头、拥抱和亲吻等爱抚一段时间后,这些孩子的行为偏差得到明显的纠正。
孩子在学校表现出多动的倾向,他不停动,频繁地转换注意力在不同的事情上,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不停地和同学讲话和做各种各样的小动作。正规场合让他回答问题时,他唯唯诺诺不敢讲话,而私下里他却胡作非为,表现出调皮捣蛋。对自己和别人缺乏尊重,没有自律精神以适应学校的有组织的生活等行为表现。并不是他的神经系统出了什么毛病,这实际上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这些行为背后的真实的原因是他没有被接纳、没有被关爱、没有被关注、没有被承认、没有被欣赏、没有被赞美、没有被鼓励以及没有被表扬。他的内心世界里由于缺乏接纳、爱、关注、承认、欣赏、赞美、鼓励和表扬等“精神营养”而导致他的“精神的人”营养不良。这种精神营养不良的直接后果是孩子的“自我价值”严重缺乏,导致孩子外表虽然长的与人一样,但是他的精神世界里的人,没有发育或发育畸形,他没有按“人”的方式来行为,他是一种“类人生物”——类似于人的生物。
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杰出的人,我们认为家长最重要的角色是孩子的精神供氧者。在与孩子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通过接纳、爱、关注、欣赏、赞美、鼓励和表扬等方式给孩子输入精神的养分,使得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成长。
生命教练
孩子刚出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所有人类行为,从简单的肉体上的肢体动作到复杂的精神上的活动,他全都不会。他与生俱来的最重要的本能就是学习的能力,凭借孩子的这种本能,家长可以训练孩子学会任何人类动作。事实上,孩子后来一切行为动作都是有意无意学习的。
可是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好象孩子不被教导和训练,就理所当然地应该会很多的东西。甚至我们中国的圣哲孔子也认为:“人是生而知之”,这其实是一种重大的误解。由于人学习能力太强大了,在与成年人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孩子会自动模仿我们成年人的言谈举止,同时孩子还会在他周遭的环境中,自动随机地摄取信息,然后他在不经意中表露出来了。我们成年人对此惊讶不已,我们所观察的现象仿佛孩子不用学就会。
其实,孩子的这种自动的学习是不完整的、不规范的和不系统的。有些东西他学会了,有些东西他没有学会,而我们成年人无法知道他哪些东西学会了哪些东西没学会。基于此,我们认为那种留存在人们大脑中的“很多人类行为,孩子不经过教育训练就应该会”的假设是不对的,并且是绝对有害的。我们应该建立起新的教育理念:“任何正确的人类行为,都是要经过系统教育训练才能在孩子身上固定下来。”由此我们就可以推论出:如果孩子事先没有被教导过,他做错事是完全正常的,是预料中的事情,所以不应该被批评和惩罚。
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真正杰出的人,就要对孩子进行系统的训练,才能使他逐渐学会不但按“人”的方式来行为,而且是按杰出的人的方式来行为。
我们人类行为,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三大类:
1、我们的肢体动作。从站立、坐姿、走路、跑步、穿衣、吃饭、睡觉、刷牙、洗脸、游泳、各种体育运动等等。这类动作的特点是它们都是有正确标准的,任何动作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孩子才能把动作做标准。如果没有经过耐心地教导和训练,孩子可能根据自己所见所闻而“自学成才”,这就使他很多东西都学歪了,学走样了,甚至不会做。因此家长在孩子刚开始学爬行,就应该耐心训练孩子的各种动作,这样孩子才能干净利落、敏捷迅速地做各种动作而不是拖泥带水行动迟缓。
2、我们接人待物的方式。我们人类是社会生物,每个单个的人,如果没有他人的合作是无法生存的。所以我们必须从小训练孩子怎样与人交往。卢梭说:“我们对别人的态度,最初是由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决定的。”孩子刚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该怎样对待别人,完全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得勒把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各种情境下该如何反应的经验称做“生活样式”。如果我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存留在孩子潜意识里的各种“生活样式”品质优秀,那么他就会在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网中游刃有余地应付自如。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他不知道怎样正确地与别人打交道,等到他到了必须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会按他习惯的模式与人相处,如果这种交往给别人带来困扰和痛苦,别人就会以相同的方式来对待他,而使他痛苦不堪。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家长必须在孩子生命之初,就对孩子如何与人相处进行训练培养,我们必须通过身教和言教等方式,把怎样对待父母、怎样对待兄弟姐妹、怎样对待叔叔阿姨、怎样对待同学朋友、怎样对待老师、怎样对待陌生人、怎样对待自己等正确的方法教给孩子,并训练他彻底掌握为止。这样他才能适应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并且通过与人互动来获得别人的认同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观念。
3、我们的精神活动。人类是有理性的动物,我们每天要用自己的大脑对我们外界的世界进行思考加工,并且我们根据思考加工的结果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这样如果我们的思考方法是正确的,那我们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指导我们正确的行动。如果我们思考的方法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错误的结论指导下来行动,必然使我们遇到挫折和失败。因此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人教会他正确的思考,那几乎是灾难性的。比如,人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应该怎样看待别人?怎样看待物质的世界?怎样看待精神的世界?怎样看待学习?怎样看待友谊?怎样看待爱情?怎样看待金钱?怎样看待家庭?怎样看待男人?怎样看待女人?怎样看待国家民族?等等,家长在与孩子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必须把关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正确的观念传达给孩子,并且教会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这样孩子才能开始真正的精神活动。而杰出的人就是从小在这方面训练的比较充分,他们的大脑被开发出来了,能够正确地思考他们所遇到的人、事和物,从而使得他们根据自己的思考来决定的行为符合客观规律和社会规范。以此使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达到的结果。
从以上的叙述,我们清楚地知道,家长要想使自己的孩子优秀杰出,那我们就必须耐心地给孩子以训练和指导。
人生导师
在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导师的指引,要想成为杰出的人,几率是非常小的。人生犹如复杂的迷宫,从哪条道路能够走到成功的顶峰,光靠自己盲目闯荡,几乎不可能到达。根据我的研究发现,普通人之所以普通平庸,是因为在他们的生命中没有人给他们正确的指导。由于缺乏导师的指引,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杰出的人怎么思考、怎么感受、怎么行为。也就是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成功是怎么达成的。
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为杰出的人,家长必须扮演孩子的生命导师的角色。给孩子演示各种人生模型,让孩子看到,当科学家是怎样的人生,当政治家是怎样的人生,当企业家是怎样的人生,当法官是什么样感受,当文学家会有什么作为,当文娱体育明星会是什么样的生活,当律师或医生会是什么样的人生。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解各种名人的故事,观察孩子的反应,看什么样的人生能够吸引他的注意力,能引起他的兴奋,借此在孩子心中描画他生活的远景镜头。如果家长自己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家长可以给孩子买各种世界名人传记,鼓励引导孩子读世界名人传记。当孩子为某一位名人的事迹而感动时,很可能在他的价值观中,就是将来成为这样的人才会快乐。当孩子心中有了偶像要效法时,他就会被偶像的一举一动所吸引,会不由自主地学习模仿。问题是,如果孩子没有经过有意识地引导而出自自发和随机地选择他心中崇拜的对象,那么十之八九会选择时髦的文体明星。还有就是选择孩子生活中那些比他大一些的不务正业的表现很“酷”高年级的孩子做他学习的榜样。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变得顽劣平庸,盲目追求时髦而耽误了大好年华。
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在报考大学时,百分之九十的人不知道自己要报考什么大学什么专业。这说明我们的教育,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存在大的问题,是培养庸人的教育。我们没有在孩子小的时候,帮助孩子树立起理想,没有激发起他奋斗的雄心,没有唤起他为理想而读书的热情,那么孩子表现平庸无为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理想是把孩子拉向未来的牵引绳,当我们的孩子有了理想,为他理想着迷时,这个孩子就摆脱了原地打转的泥潭,人生开始定向,他开始了奋斗的旅程。
知心朋友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与生俱来的不是欢乐而是孤独与恐惧。不论面对物质的世界还是面对人的世界,他们都是茫然的无知者。
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让人害怕的地方,他们随时都会受到伤害,他们不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与物质世界打交道,他们经常会磕破头、碰坏手、摔伤身体、划破皮肤等等,也就是说他们肉体上面临摔伤、烫伤、烧伤、刮伤等一系列危险。
而在他们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就更难以把握了。首先人是他们首先要防范的对象,因为恶人会对他们造成巨大的伤害甚至会杀死他们,其次他们又必须与人交往,借此他们才能学会按人的方式生活。而人类的社会关系复杂到我们成年人都无法完全搞明白,对于一个对此一无所知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在一个危机四伏的迷宫里乱闯没有什么两样。他会不断地受到挫折失败。大人告诉他为人要诚实,他把同学犯的错误报告给老师,结果不但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还被讥笑为告密者引来巨大的痛苦;家长告诉他绝对不许撒谎,而一转身家长就当着他面撒谎而没有任何内疚感,而自己撒谎却遭到严厉的惩罚;老师家长告诉他要好好学习才能有出息,人要终生学习,可是家长和老师们却没有学习新的东西,并且厌恶学习;成年人以骂人的方式告诉他不许骂人;以没有礼貌的方式告诉他对人要有礼貌;以不尊重他的方式告诉他要尊重别人;成年人自己看着电视而告诉他不许看电视;爸爸妈妈兴高采烈地打着麻将却告诉他打麻将不好;爸爸贪婪地抽着烟却谆谆教导他抽烟有害健康;妈妈没有一件事能够坚持到底却要求他有钢铁般的意志做让他痛苦的事;爸爸妈妈自己平庸无为却要求他杰出得要超过比尔·盖茨;爸爸妈妈以打骂的方式把他的尊严彻底消灭却要求他表现出有尊严像个绅士。这一切的一切,都让这个没有涉世经验的孩子迷惑不解,苦不堪言。如果没有一个明智的人给他指引的话,要走出这个迷宫而不伤痕累累几乎是不可能的。
孩子每天都会遇到让他不解让他烦恼的事情,这些事情使他生气、痛苦、紧张、焦虑、情绪低落,如果没有一个有爱心的人倾听他心声,他就会把这些消极的情绪压抑在心里,时间一长,这股负面的能量,由于得不到及时的释放,会越积越多,等到他承受不了的时候就会以歇斯底里的形式爆发出来,使得孩子的精神世界崩溃。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被倾听,他才能把他的错误想法表述出来,把他的消极情绪转化掉。
如果孩子进入青春期,没有在学校找到朋友来互相倾吐内心的秘密,而家长又不能倾听孩子的心声的话,那么孩子就一定会出现心理疾病从而导致他们成长受阻。
家长在孩子的生命里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是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当孩子把家长当作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时,他才能向家长敞开心扉,把他的心里话跟家长说,家长才有机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和他外在行为的内在原因从而使给孩子提供正确的指导成为可能。通过分享孩子内心的感受和痛苦,消除了孩子的孤独无助恐惧焦虑等情绪问题,使孩子产生正面的情绪从而产生成长的动力。
啦啦队长
孩子最初的生命动力来自父母的欣赏、鼓励和表扬。他之所以要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最深层的原因是渴望获得父母的认可和关爱。我们生命最深层的渴望是得到我们尊重的人的认可和表扬,那会让我们的自我价值极大地增大,从而产生成长的动力。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注,受到父母关注和欣赏的孩子会因精神营养充分而茁壮成长,就像得到充沛的阳光雨露而枝繁叶茂一样。当孩子在他的生命当中,始终感觉到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他意识到他的任何微小的进步都会被父母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会涌起把事情做好的冲动。当父母为孩子的每个微小进步而欢欣鼓舞时,对孩子是一种巨大的鼓舞。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最害怕的是他们的所作所为无人在意。当他在做事情时,如果没有人为他高兴为他喝彩,他就会兴味索然,失去继续做下去的热情和兴趣。
孩子的成长动力来自“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是一个人内心找到的“我很好”“我是有价值的”的感觉。当孩子有“自我价值”后,他内心的生命之火被点燃了。他的生命开始向外扩张,他开始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孩子最初的自我价值来自家长的爱,后来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自我价值来自家长的关注表扬。当他学习和做事时,如果家长用爱的目光在关注他并为他的微小进步加油喝彩,这样孩子找到了继续做下去的动力——自我价值。
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是心理上的,是精神上的而不是每天实际用眼睛盯着孩子,像警察一样每天看着孩子,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家长的监视之中。现在我们部分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的所有事情他都想知道,他们每天像监狱里的管教一样监视着孩子,刨根问底地问孩子给谁打电话,对方说了什么,偷看孩子的日记,检查孩子的书包,每天坐在孩子身边监督着孩子做作业,给孩子的同学和老师打电话暗中调查孩子的行为,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跟踪孩子,趴着门缝偷窥孩子的一举一动,等等,我们很多家长把孩子变成了一个玻璃人。挤占了孩子的所有心灵空间,使得孩子喘不过气来。这种缺乏起码尊重的对待孩子的方式粗暴地践踏了孩子的心灵田野,无情地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折断了孩子起飞的翅膀。是我们家长,用自己的行为践踏了孩子的尊严,打击了孩子的自信,拆散了孩子的责任心,然后我们又愤怒地指责孩子的行为顽劣、不懂事!正象卢梭所说:“家长们辛辛苦苦把孩子教坏之后,他们又抱怨说‘他怎么变成了这样?’”
因此,我们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是精神上的,是远距离的,就象拉拉队队长一样,站在远离运动场地的看台上,为孩子的进步而欢呼,为孩子加油助威!
摘自《培养真正的人》,海潮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