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南北收入差距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收入差距论文,新趋势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06)011-0014-07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全球化进程中的南方和北方国家以不同的姿态融入或主导全球化。全球化初期,北方国家积极倡导全球化、南方国家被动接受全球化的特征明显,经过一段时间全球化的实践后,情况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全球化中的南方与北方国家对待全球化的态度呈现多样化特征,全球化中究竟谁获利更大成了争议的热点问题。
与全球化背景下获利大小争论相伴而生的是关于南北收入差距问题的讨论。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发达国家获利最大,发展中国家获利很少,南北收入差距拉大。笔者认为,由于南北经济主体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本身队伍庞大,内部又有很大的差异性,对全球化背景下南北收入差距的认识不能简单化;经济全球化既有促进南北收入差距缩小的因素,也有拉大南北收入差距的因素。最新的一些迹象表明,南北收入差距趋于缩小,世界经济在向更加平等的方向发展。
一、文献综述
经济全球化是会造成穷国愈穷、富国愈富的两极分化,还是会带来全球收入分配的更加平等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广泛兴趣,并产生了几种不同的观点。
1.扩大论: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南北贫富“鸿沟”愈益扩大。比较有代表性的依据来源于中心外围理论。中心外围理论认为,南北国家存在着结构“不对称”关系,只有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能够独立自主发展,而处于外围地带的发展中国家只能顺应中心国家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这种“不对称”关系在日益加剧。国内许多学者认为,不受约束的市场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落后的弱小国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这种中心和外围关系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加强化。
张幼文运用要素稀缺性与要素收益分析方法,研究了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分配问题。他认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利益分配上的隐性冲击,发达国家拥有全球化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其在全球化中居于主导地位并获得更大的利益。① 随着“新经济”的兴起,许多学者关注了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等新因素对南北收入差距的影响。钱箭星、肖巍等学者认为,由于技术鸿沟、数字鸿沟的出现,全球化过程中南北之间的发展差距还在扩大,发展中国家缩小这种差距的努力也变得更加困难。②
2.缩小论:全球化有利于减少国际不平等、消除南北贫富差距。这一观点的依据之一是刘易斯和罗斯托的经济自由主义,即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对外贸易、吸引投资和技术来获得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这一结论也是与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相符的。分析国际贸易对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最基本的理论就是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长期来看自由贸易将使贸易参加国的要素价格达到均等化。尽管该理论有其局限性,但其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间收入变动的趋势做出预测与解释。根据这一理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商品市场一体化将带来各国收入差距的缩小。要素流动能产生与国际贸易相同的影响,富国向穷国的资本流动和穷国向富国的移民都会改变两国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使两国工资趋同。与国际要素流动相类似,国际技术扩散也可以通过改变要素生产力对要素价格和人均收入发生影响。由于技术一般是由发达国家流向欠发达国家,这可以提高后者的要素价格从而使南北收入差距缩小。
全球化有利于减少南北收入差距的理论依据还有后发优势理论。根据后发优势理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拥有资本、技术、人力、制度和结构等多维后发优势,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些后发优势表现更加突出,影响更加明显。后发优势的发挥带来后发利益,充分利用这些后发优势,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能够促使后发国家快速发展。当后发优势递减时,后发国适时转换以自主创新为主要特征的赶超战略,赶超的结果必然是后发国接近和赶上先发国。林毅夫在分析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途径时,将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理论统一起来。他认为,落后国家的发展,充满了“后发优势”,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设计本国、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用较低的成本引进先进技术,加快技术变迁,加速资本积累,提高人均拥有资本,从而提升资源禀赋,不仅会实现国民收入总量向先进国家逼近,而且人均收入与先进国家相比也会大幅缩小。③ 后进国家(如早期的日本、韩国等国)经过追赶成为先进国家甚至领先国家的历史已经验证了上述理论。
3.不确定论:全球化与南北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没有确定的结论。事实上,全球化的经济因素很多,而影响南北收入差距的因素更多,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全球化与南北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没有定论。Williamson、O' Rourke等学者对国家间收入不平等与全球化关系做了归纳,结论显示,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时期,全球化促进了国家间的收入平等,不平等的上升由其他因素造成。而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时期,全球化与国家间收入趋同的关系没有确定结论。但开放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提高,意味着全球化有可能降低各国间收入不平等。④
二、实证研究:南北收入差距在缩小
全球化对南北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没有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许多学者和机构尝试用各种方法去测算南北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尽管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果迥异,但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南北收入差距在缩小。
1.早期的实证研究。评估世界居民福利和收入不平等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Theil(1979)的开创性贡献,它也是另外一些主要社会福利经济学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参见A.O.Whalley 1979; Berry et al.1983; Chotikapanich et al.1997; Schultz 1998; Bourguignon and Morrisson 2002; Milanovic 2002a)。⑤ 这些研究成果给世界提供了令人担忧的报告:世界不平等在持续上升。
一些国际组织也关注了南北收入差距拉大的态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从发展中国家本身来看,获益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中国家还不到20个,9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收入低于10年前的水平;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对比来看,世界最富的20%人口的收入30年前是最穷的20%人口的30倍,现在这一差距是60倍。另据世界银行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有15亿人每天的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高于1987年的12亿人。报告预测到2015年靠近最低收入的人将达到19亿人。世界银行同时还委托Dikhanov与Ward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在1988年与1993年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情形(基尼系数)已由63.1%升高到66.9%。同时,全世界最穷的10%人口,拥有全世界总财富的比例从0.88%降低到0.64%。反之,最富有的10%人口拥有财富的比例则由48%升高到52%。⑥
2.最新的实证研究。正如Lindert and Willamson认为,最近的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与世界不平等出现了“历史的转折点”。⑦
Martin Wolf认为,全球化改善了全球的收入分配。⑧ 前澳大利亚统计学家Ian Castle称,大多数研究指出:“以往25年见证了一种趋势的倒转,扭转了两个世纪以来一直在扩大的全球收入不平等的趋势”(致《经济学家》的信,2001年5月26日)。⑨ 诺伯格认为,在“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这句话中,前半句是对的,因为富人(但并不是所有地方的所有富人)确实越来越富;但后半句却不对,因为最近几十年,一般说来穷人并不是越来越穷。相反,极端贫困已消失,在贫困人数最多的亚洲,数亿人已实现了稳定的温饱,并且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富裕。诺伯格认为,在1965~1998年间,世界上的人均收入增加了1倍。对于世界上最穷的五分之一的人口来说,其收入的增长幅度更大。⑩
Sala-i-Martin也挑战了没有经验事实保证的全球收入差距拉大的观点,经过测量,作者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不平等在下降是毋庸置疑的。(11) Melchior,Telle and Wiig使用115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人均资本收入的数据,利用人口权数计算世界收入分布的基尼系数,他们发现,基尼系数从1965年的0.59下降到1997年的0.52。(12) Dowrick and Aknai使用PPP调整数据,发现20世纪末期以来,全球的总体不平等趋向收敛。(13) Barro通过对建立在人口、土地面积和贸易基础上的开放程度的综合测度,证实了当GDP的单位资本收入超过一定水平时,开放会降低不平等。(14) Lindert和Williamson从全球不平等的构成、全球化的来源、单个国家实际全球化的度量和历史的时间段的四个维度展开,发现商品和要素市场的全球化会缩小国家间的收入差距,至少对于已经融入全球化的国家来说是符合这一命题的。(15)
Gary et al.认为仅仅以人均资本的GDP作为衡量不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是不够的,健康状况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他们通过计算1965~1995年间49个国家寿命预期价值的“全部”收入,发现低收入国家的“全部”收入比发达国家增长更快。也就是说,如果将健康状况也计算在内的话,全球化则会减少不平等的程度。(16) Nicholas等学者认为,应该以人类发展指数(HDI)来衡量不同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等程度。通过对各大洲HDI加权平均值的计算,Nicholas发现各大洲之间的人类发展指数呈现一个长期收敛的趋势。所有欠发达地区,包括南亚、非洲,1950年后均显示出赶超的局面。以HDI为标准,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1950~1995年的发展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和绝对差距。(17)
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2006)也认同上述观点。(18) 该报告认为,全球的不平等趋势已经发生了变化。1960年至1980年间,各国在预期寿命方面的差距显著下降,原因是世界最贫穷国家人民的预期寿命显著增加。在上学受教育方面,不平等程度在世界各地也一直在下降,在大多数国家内部和大多数国家之间,不平等程度都在下降,绝大多数国家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都呈现增加趋势。这也是一个良好的变化趋势。
3.简要的评论。本文认为,正如Bart Capéau and AndréDecoster认为,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不平等是上升还是下降迄今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但是,更多、更新的研究揭示了南北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
笔者认为,实证研究产生分歧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对不平等的界定不同。不平等有三种表达形式:一是以人均GDP衡量的国家之间的差距;二是以人口为权重的国际不平等;三是世界居民的不平等。就本文的研究对象而言,南北收入差距所关注的是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的变化,上述第一种和第二种不平等的表达形式能够反映南北收入差距的变化。但是,三种不平等容易使人混淆,特别是世界居民的不平等往往给人造成南北收入差距拉大的印象。的确有不少早期的研究证明了世界居民收入不平等在拉大,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南北国家收入差距的拉大。也就是说,南北国家收入差距缩小可能与国家内部收入差距拉大并存。比如,Bart Capéau and AndréDecoster的研究就考虑到了国家内部的收入差距因素,得出了世界居民收入不平等拉大的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南北收入差距在拉大。Gary et al.和Nicholas及世界银行的研究用更丰富的指标去衡量南北收入差距状况,这种研究更逼近实际,也更有说服力。
实证研究产生分歧的原因之二是样本选择的差异,早期研究所选择的国家样本偏少,研究结论可能存在偏差。早期Dikhanov与Ward的研究所使用的资料来源是各国居民家庭收支调查库数据,一般地说,这种调查数据是容易产生误差的,对研究结果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产生分歧的原因之三是研究方法的差异。一般地说,最新的研究在方法上更有说服力。有趣的是,Melchior,Telle and Wiig与Dikhanov与Ward的研究都使用基尼系数来表达国家之间收入差距,却得出完全相反的结果,说明研究方法值得推敲。
对比世界银行2006年和1999年的年度世界发展报告,可以发现世界银行的结论发生了逆转,而最近几年来,全球化的进程并没有倒退。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有更多的理由相信,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南北收入差距在缩小而不是拉大。
三、全球化背景下南北收入差距缩小的因素分析
1.中国和印度融入全球化后的影响。最近两年来,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为许多学者和国际组织所关注。Martin Wolf认为,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亚洲大国的经济崛起,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件事。在过去25年,世界各地每天生活费不足一美元的人口数目减少了4亿左右,是人类历史上减少幅度最大的。其中75%在中国。而1980至2003年间,中国经济以年均9.5%的速度增长,(19) 而印度的年均增长率为5.7%。按共同国际价格计算,中国的人均实际收入在此期间上升了300%,而印度则上升了125%。(20) 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共同迅速发展也因此被称为“龙象竞赛”。Melchior,Ame,Kjetil Telle,and Henrik Wiig认为,中国与印度都市居民的收入大幅增加,此一效应缩短了他们与高收入国家间的收入差距程度,并有助于改善世界的不平等程度。(21) 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认为,如果把中国和印度排除在外,全球不平等程度可能一直在不断扩大,原因是大多数其他低收入国家和富裕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但地球上差不多每5个人中,有2个不是中国人就是印度人。单是中国的人口就比拉美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人口总和还要多。因此,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6)认为,由于中国和印度的因素,全球收入差距扩大的长期趋势开始扭转(见图1)。
Glenn Firebaugh and Brian Goesling认为,由于中国和印度等南亚国家的因素,在未来几十年中世界收入不平等还会持续下降,这是因为在这些区域工业化进程还将持续。(22)
2004年贸易与发展报告称,中国扮演了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角色。中国经济的外向型特征让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容易从它的成长中获益。(23) 许多研究表明(Schultz,1998; Melchior,Telle and Wiig,2000; Sala-I-Martin,2002a,2002b),中国是推动国际收入不平等在20世纪80和90年代下降的主要因素。当包括中国时,国际收入不平等程度在20世纪80和90年代是下降的,而不包括中国时,国际收入不平等程度在同一时期是上升的,或者呈现轻微的下降趋势。(24) 这是因为中国自1978年以来经济快速增长,与发达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缩小,同时中国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使世界上更多的人口拥有较高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使国际收入不平等程度下降。Milanovic(2002,2004)定量分析了1980年和1998年两个时点的国际收入不平等变化中的中国因素变化的贡献。研究发现,中国因素的变化可以完全解释国际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蒋志永基于控制人口因素的方法,经过计算也认为,国际收入不平等从1978年到2000年呈下降趋势,中国因素变化是国际收入不平等的变化的主要原因。作者认为,在中国因素的变化对国际收入不平等程度的下降影响过程中,经济增长是主要源泉,人口增长的作用是次要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25)
在全球化中表现出色的还有印度,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是以制造业打头阵的全球化,21世纪初期将迎来以服务业打头阵的全球化。中国在制造业中占尽优势,被称为“世界工厂”或“世界车间”。但印度目前已经显示出其在服务业对中国的压倒优势,被称为“世界办公室”。特别是印度的软件业在全球化进程中迅猛发展,在世界名列前茅。最近两年来,也有众多国内外学者看好印度经济。经济学界围绕着“中国模式还是印度模式更有竞争力”这一主题争论不休。但不可否认的是,争论的基础是对这两个人口最多的南方国家经济发展迅速这一命题的肯定。究竟是中国模式还是印度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更有潜力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但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带领众多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这一态势目前来看是清晰的。南北收入差距的缩小一定有这两个国家的重要贡献。
2.更多的南方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并不是仅仅由中国和印度拉动的。世界银行最近发布的《2006年全球经济展望》预测,高油价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将在今后两年制约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尽管如此,未来两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应该达到5.5%左右,发展中国家经济能够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经济保持稳健增长既包括和过去的增长记录相比,也包括和其它高收入国家相比。(26) 报告作者之一、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汉斯·蒂莫认为,实际上所有六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都保持非常快的速度。预计这种强劲的增长势头在今后10年中将会继续保持下去,其结果就是可以使贫困现象大幅度减少。这种情况在亚洲尤其如此。亚洲经济在过去20年中经历了高速增长,撒哈拉以南的地区也出现了扭转的趋势。(27)
世界银行年度《2005年全球发展金融》报告给出了全球和区域增长趋势和预测。(28) 预测显示,剔除了中国和印度因素外,发展中国家整体上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这种增长不是偶然的,回顾过去的十多年发展,南方国家均保持了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其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与后起的东南亚等)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接收了来自北方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由于廉价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劳动力因素,欧美各国的制造业自20世纪70年代即大量外移至上述国家和地区,也促进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兴起。大量关于20世纪后半期开放与增长关系的文献也说明了南方国家参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那些开放程度高、较大程度卷入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的确呈现出较快的经济增长。
在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下,南方国家积极融入全球化成为普遍特征。从参与国际分工角度看,南方国家参与全球生产体系是国际分工模式发生新变化的必然需要,南方国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外资的流入。发展中国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诱使产业转移,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间接参加全球生产体系。经济学家估计,如果照目前速度不变的话,则到2020年为止,发展中国家将成为世界工厂,它们的生活品占世界比重将超过60%。在不计算环境破坏等外部成本的因素下,透过与世界市场的更加整合,这些后进国的国民所得确实大幅度增加。(29)
当然,融入全球生产体系的程度和效果不同也决定了南方国家发展态势的多样性,仅从吸引国外直接投资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中,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发展中国家的金额由1990年的310亿美元增至1993年的800亿美元。但是,其中约有66%是流到亚洲与中南美洲的新兴经济体,如:阿根廷、巴西、中国内地、埃及、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墨西哥、新加坡、泰国、中国台湾等。(30) 有些学者认为,这说明南方国家在瓦解。少数富裕的发展中国家(上述)逐渐向发达国家靠拢,而一些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却每况愈下,他们逐步被全球化边缘化。
笔者认为,非洲国家(包括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有包括政治、军事、文化多种因素的复杂原因,而这些国家国内甚至国家之间复杂多变的原因又阻碍了这些国家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因此,全球化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对这些国家影响力不够,当然也不是导致这些国家落后的原因。(31) 发展中国家发展态势的多样性一方面呈现落后国家与最发达国家比较愈加落后的图景,而另一方面也给了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追赶发达国家的可能,毕竟追赶的步伐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
四、简要的结论
总之,本文认为,尽管关于全球化与南北收入差距的关系还没有形成定论,但开放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意味着全球化更有可能降低各国间收入不平等。对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参与全球化的程度直接影响从全球化中的获利,要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就要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
从根本上说,南北收入差距的缩小依赖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分工阶梯中层次的攀升。因此,南方国家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要特别注意利用全球化的技术、制度溢出效应进行有效学习;同时,不仅要利用好发展中国家人多的比较优势,也要积极培育企业家等专门人才,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毕竟人是国家竞争力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生产体系是国际分工模式转变的必然需要,通过参与全球生产体系提升本国产业结构和本土竞争力,带动本国经济发展,获取更多国际分工利益是发展中国家的目标,也是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唯一选择。
注释:
①张幼文:《全球化经济的要素分布和要素收入》,《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0期,第40页。
②钱箭星、肖巍:《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南北差距问题》,《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第29页。
③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6期,第12-17页。
④胡昭玲:《经济全球化与收入不平等》,《经济学家》,2004年第4期,第63页。
⑤Bart Capéau and AndréDecoster:《世界不平等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一个虚假的争论吗?》,《世界经济文汇》,2005年第3期,第68页.
⑥引自吕建德:《全球化与社会不平等》,郑功成、郑宇硕编《全球化下的劳工与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⑦Lindert,Peter H.and Jeffrey G.Williamson," Does Globalization Make the World more Unequal? " ,NBER Working Paper No.8228,2001.
⑧Martin Wolf:《增长使贫者变富》,英国金融时报,2001年1月24日。
⑨引自马塞厄斯·柯尼希-阿奇布吉:《令人不安的贫困与不平等的上升:是一个弥天大谎吗?》,载于戴维·赫尔德编《驯服全球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7页。
⑩引自《关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两种观点》,《拉丁美洲研究》,2002年第2期,第31页.
(11)Sala-i-Martin,X.," The Disturbing 'Rise' of Global Income Inequality" .NBER Working Paper w8904,2002.
(12)Melchior,Ame,Kjetil Telle,and Henrik Wiig," Globalization and Inequality: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Living Standards,1960-1998." Report 6B:2000,Studies on Foreign Policy Issues.Oslo:Royal Norwegia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pp.12-14.
(13)Dowrick,Steve and Muhammad Akmal," Explaining Cintradictiry Trends in Global Income Inequality:A Tale of Biases." Mimeo,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2001.
(14)Barro,Robert J," 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a Panel of Countries."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5 ( 1) 2000,pp5-23.
(15)Lindert,Peter H.and Jeffrey G.Williamson," Does Globalization Make the World more Unequal? " ,NBER Working Paper No.8228,2001.
(16)Gary S.Becker,Tomas J.Philipson,and Rodrigo R.Soares,"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Evolution of World Inequality" ,NBER Working Paper No.9765,2003.
(17)Nicholas Crafts," Globalization and Growth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MF Working Paper 00/44,2000.
(18)引自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中文网站,http://www.worldbank.org.cn/Chinese/content/299i63448718.shtml 2006-3-30.
(19)2006年初中国全国性经济普查显示,中国的经济规模大大超过了先前的数据。这次普查表明,中国繁荣的且以民营为主的服务业一直被低估。如果考虑到统计因素,中国的增长率还要调高。
(20)Martin Wolf:《中国与印度:殊途同归的亚洲巨人》,英国金融时报,2005年2月28日。
(21)Melchior,Ame,Kjetil Telle,and Henrik Wiig," Globalization and Inequality: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Living Standards,1960-1998." Report 6B:2000,Studies on Foreign Policy Issues.Oslo:Royal Norwegia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pp.15.
(22)Glenn Firebaugh and Brian Goesling," Accounting for the Recent Decline in Global Income Inequa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ume 110 ( 2004) ,pp.83-312.
(23)引自新华网:《贸易与发展报告》发布,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引擎,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4-09/28/content_2032116.htm,2004-9-28。
(24)(25)引自蒋志永:《国际收入不平等变化的中国因素分析——控制中国人口因素的方法》,《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第68-69页。
(26)引自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中文网站,http://www.worldbank.org.cn/Chinese/content/299i63448718.shtml,2006-3-30.
(27)引自《世界银行:未来两年发展中国家GDP增长达到5.5%》,http://www.cet.com.cn,2005年11月29日。
(28)引自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中文网站,http://www.worldbank.org.cn/Chinese/content/299i63448718.shtml,2006-3-30.
(29)(30)吕建德:《全球化与社会不平等》,引自郑功成、郑宇硕编《全球化下的劳工与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第53页.
(31)事实上,正如前文所述,最新的迹象表明,非洲国家正以新的姿态融入全球化,非洲国家发展有一定的起色。
标签:收入差距论文; 全球化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世界银行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