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危机深化,转机何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问题论文,转机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710(2001)03-0072-07
自1999年7月台湾领导人李登辉抛出大陆与台湾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两国论”)以来,台湾岛内政治经济形势、两岸关系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于是,台湾问题、台湾危机及台湾出路等问题便浮出水面。
一、危机的起因及其深化
台湾媒体与学者认为,两岸对峙、统独内斗、经济衰退是台湾现在所面临的三大难题。
(一)两岸对峙加剧
大陆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台海两岸关系一直较为平和,且朝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台湾方面于1987年底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访友,结束了“鸡犬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隔绝状态;大陆于1988年公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欢迎台商来大陆投资经商。此后两岸之间的投资、贸易、人员往来均有较大发展。90年代初还启动了具有半官方性质的“汪辜会谈”机制,1998年辜振甫先生还成功地访问了大陆,汪道涵先生也有望回访台湾。但由于李登辉抛出“两国论”,致使政情突变,两岸关系对峙加剧,令两岸人民深感焦虑和失望。
90年代中期以来,两岸的对峙首先发端于1996年3月26日的台湾领导人选举。当时为防止台湾借选举而走向“独立”,大陆在台湾海峡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和导弹试射,意在表明,如果台湾闹独立,将产生严重后果。
李登辉应从大陆的空前强硬的恣态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中“解读”到大陆对台湾问题的认真精神与一贯立场,应对所谓的“台独问题”谨言慎行,小心处置,对两岸来之不易的、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政经关系应倍加珍惜,但李登辉却我自为之,一意孤行。
2000年3月18日台湾举行新领导人的选举。当时在李登辉的支持和导演下,台湾形成了选举人的“三足鼎立”之势,而一贯声称自己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台湾万岁万岁万万岁”的陈水扁也是“三足”之一,且是重要的“一足”。此次,为了让有台独倾向的候选人“深悟”“台独”问题的严重性,大陆方面以“文攻”的方式对台湾有关人士“喊话”,晓以利害。遗憾的是,台湾当局亦不怕大陆的“文攻”,偏偏选举了具有强烈“台独”倾向的陈水扁为台湾新领导人。
陈水扁上台后,两岸情势非但未有改善,且有大退步之势。这表现在:首先,陈认为两岸之间没有”九二共祝’,只有所谓的“九二精神”,拒不承认“一中”原则,而“一中”原则是大陆对台问题的底线和前提。因此,两岸之间改善关系无从谈起。其次,陈水扁在2001年“元旦献辞”中提出了为外界广为关注的“统合论”(Integration),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任蔡英文表示,“统合论”是台湾方面表达的“善意与弹性”,是新政府“跨出的相当大的一步”。[1]
何谓“统合论”?据台湾《自由时报》报道,台湾“总统府”咨政(顾问)彭明敏等询问陈水扁:“统合论”真意何在?陈回答说,“统合是参照欧盟经济、政治统合的说法,不是失去主权的统一”。陈的讲话“是从李登辉路线的大幅度后退”,不但在台湾岛内外引发争论,而且也难令大陆满意。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学者王家英认为,“统合论”与美国官学两界近来大力提倡的以“邦联制”稳定台海关系的论调不谋而合,并且台湾的“统合论”得到了美国“认可”,因为“统合论”为台湾坚持为独立主权国家的地位预留了必要空间,并且类似于主权国家与主权国家之间定立的邦联制度,如现在的欧盟(EU)与独联体(CIS),所以,王家英认为,“统合论”隐含着“两国论”之“陷阱”。如果真是如此“统合”,两岸关系难有改善之日。2001年3月4日,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言人曾建徽说,“解决台湾问题我们不赞成‘邦联制’”。[2]
(二)统独内斗严重
台湾岛内历来有统独之争。在国民党“一党天下”时期,国民党基于历史与现实原因,有强调统一而抑制独立之倾向,到了李登辉后期因1996年的“总统”选举及1999年抛出“两国论”,统独之争恶化。台湾的政治形势由以前的“统主独辅”变为“统独并重”甚或“独主统辅”。
台湾企业界对此作何评论?台湾产业界龙头老大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在新年前后撰写的“万言书”《重建台湾经济新契机》中痛陈,现在台湾出现危机,但朝野仍倾力内斗,对于攸关两岸关系的“一中”问题却莫衷一是,甚且受阻于僵化的意识形态。他认为,这是台湾当前最大的危机所在。
正如苏联领导人M.S.戈尔巴乔夫发动的不合理改革使苏联解体、共产党垮台一样,李登辉所发动的不恰当的“改革”丢失了国民党经营了上百年的“家业”。对此,国民党上下、内外当然心有不甘,于心难忍,于是“寻找”甚或“炮制”一切“借口”和“理由”(如“核四案”)向弱势执政党——民进党——发难。
另一方面,陈水扁上台后,在“台独”的问题上虽然较“在野”时有所收敛,但因其否定“九二共识”、拒绝“一中”原则,在岛内外、党内外、政群内外均有重大“台独”嫌疑。所以,“在野”的老大——国民党——对此紧揪不放;再加上台湾近年来经济衰退及所谓的“核四案”等问题,丢掉“百年家业”的国民党可能时刻梦想夺回其失去的“天堂”,可能就要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甚至人为地“创造”机会来向弱势阿扁发难。由此,可以想见,在陈水扁任内,在野党特别是国民党会揪住阿扁不放,直至恢复其百年老店之家业。更何况,陈水扁在内政外交特别是在两岸关系、台湾统独等问题上,有时刻被他人抓住“把炳”的多多机会呢?
(三)经济衰退加重
1.股灾。据台湾证券交易所公布的资料,到2000年底,全台湾总帐户数目为1235.98万户,比 1999年增加 144万户。然而,自 2000年下半年开始,台湾股市行情持续下挫,全年指数跌幅超过四成,年尾收市指数更创下5年来的新低。市场人士相信,2000年平均每名股票投资者损失约88万新台币(约合22.5万多元人民币)。
虽然2000年全年累计开户人数与交易人数均持续增长,但自下半年基于“政权移交”、“核四风波”、“总统罢免”等不利因素困扰,台股指数由2000年初稳企的万点大关,大幅跌穿5000点关口,2000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指数为4739.09点,总市值由2000年2月中旬的历史高位14.55万亿元新台币,跌去 6万多亿元,市值损失 44%。而“2001年 7月19日台股重跌,创8年新低,当日收盘报 4190.78点。”[3]
不仅如此,台湾证券交易所指出,2000年下半年各单月交易户数和人数也呈下降趋势。2000年12月的有交易帐户由6月的148万户降至91万多户,跌幅为38%。这与市场整体交易量走低超过40%的情况相一致。有分析家指出,台湾投资者实在是“赚了面子,输了里子”。
今年以来,不仅美国《时代》杂志预言台湾将发生金融危机,国际权威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也预言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预测台湾经济增长为1.1%,而荷兰银行则预测只有0.7%。其依据是台湾内需不足、出口乏力、失业飙升,台币走弱、政局动荡、两岸对峙。并且预期台湾明年经常性帐目顺差将急剧下降,由今年的91亿美元滑落至明年的61亿美元。
2.产业空心化。近年来,台湾投资大陆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不仅投资的数量多,而且科技含量高,单项投资金额大。据大陆国务院台办首次举办的“台湾问题新闻发布会”介绍,2000年上半年大陆新批准的台商投资项目达 1399件,比上年同期增长13.65%。而台湾经济部公布的数字则显示,2000年前三季度台湾对大陆投资额达17.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6%,其中电子产品制造业就占了56%。
2000年底,刚从大陆考察返回台湾的台塑总经理王永在表示,台塑将向大陆投资1亿美元;裕隆企业也将斥资9000万元人民币投资于大陆;过去坚持不愿意赴大陆投资的广达电脑企业也将在上海设厂;远东集团在江西省兴建的水泥厂于2000年底正式启用。
据台湾“经济部”于2000年底公布的资料,2000年前11个月台湾对外直接投资额达37.65亿美元,对大陆间接投资达23亿美元,其中2000年11月厂商申请投资大陆金额为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3%,全年对大陆投资额在25亿美元以上,较上年增长一倍,创下台商对大陆投资的新高。到目前为止台湾对大陆直接投资额在500亿美元以上,事实上,除直接投资外,台商还可通过证券投资、其它投资、经常转移、盈余再投资、第三地转移、进出口操作等多重渠道向大陆投资,如此计算,近20年来台湾向大陆投资总额在1000亿美元以上;如果再加上台湾同胞在大陆的旅行消费支出(550亿美元)及其它“转移支出”花在大陆的,“钱”进大陆当不少于1500亿美元,与现在大陆的外汇存底相当。
此外,台商对东南亚及欧美发达国家均有一定的投资。现在,不仅一般传统产业而且高科技企业纷纷外移。对外投资的增长使台湾本地产业逐渐空心化,影响台湾当地经济发展潜力的培植及就业机会的维持。
3.资金外流严重。80年代末期正是岛内外巨变的先兆期。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政体开始过渡,其间政党互斗,族群紧张,金融动荡,引发台湾资金外逃潮;并且军方借大量军购之际大肆贪污的"A"金潮;同时,一浪高过一浪的出国观光潮(包括官老爷出国热)至今未有减退迹象,花掉天文数字般的外汇资金。
此外,台湾还有一项重要的开支——即对外军事采购。据报道,台湾是1994~1998年间世界上最大的武器买主,它在此间购买武器的总额达到133亿美元,占世界军火销售总额的11%。[4]另据台湾军事专家张友骅测算,近 13年来台湾对外军事采购不少干 480亿美元,其中不少钱被贪污。依国际惯例,军购佣金一般为10%-15%,但考虑到台湾的“特殊情况”,加上黑金严重,军购佣金应在25%-30%之间,如此计算,当有120~144亿美元“A金”落入“全球军民”手中。如此巨额的军事采购,有没有使台湾更安全,军力有没有更提升,台湾危机有没有缓解,台海有没有更安定,两岸关系有没有更和缓。这些都值得两岸人民特别是台湾新领导人深思。
据台湾《财讯》月刊报道,因以上种种原因,近13年来台湾外流资金总额达3700亿美元。如此大量的资金长期超量外移,使岛内资金大量失血,流失耗损严重,并使资本市场低迷不振,股市、房市非但失去支持,甚而反转崩跌,新台币也雄风难再。
二、出路何在?
面对两岸对峙、政党互斗、金融动荡、黑金政治、资金外逃、人才外流、产业空心化等困难情势,台湾如何摆脱困境,其出路何在?台湾现在虽有困境与危机,但亦有转机与希望。
(一)突破困境,“一中”为先
现在台湾面临诸多难题,而两岸关系是重中之重。也就是说,两岸问题如果不能缓解而走上坦途,其它问题注定无解,并将使台湾在永远的内耗中衰败下去。
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在其“万言书”中疾呼台湾当局应顺应历史潮流,调整“戒急用忍”政策。他认为,面对台湾政治经济之困境,唯有从两岸“政治和解”着手,才能在经济贸易上携手合作,借助于大陆的有利条件,促成台湾经济持续发展。
应该明确的是,台湾不能幻想在美国、日本的“右翼崛起”中求取侥幸而获利,而必须以“一个中国”为基本原则,以非敌对的态度和立场,同大陆发展经贸关系,以“大中华”的宽广胸怀帮助大陆消除“中国威胁论”,助人助己,何乐不为?
台湾新政府想摆脱目前之困境,虽然有多种选择方案,但以“一中”原则寻求突破,是可行的、务实的、明智的做法,也只有从这一点寻求突破,其它问题才可迎刃而解。正如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台北接待欧洲商务协会代表时指出的那样,今年两岸都将加入WTO,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回到“九二共识”,重申“一中”原则,“尽速重开两岸协商大门”。
为此,台湾领导人(民进党)应承认“一中”原则,回到“九二共识”,重启两岸对话机制;在野的“老大”国民党应放弃“自大狂妄症”,不要寻找一切借口“修理”阿扁,以示对占领“百年家业”的民进党的报复与惩罚。所以,无论是在野的“老大”国民党,还是在野的其它大小政党,都应本着“民族利益第一”的原则,众党一心,上下同德,一道来修正、治愈民进党的“台独妄想症”。
(二)中美新关系,务实为上
2001年1月20日,小布什就任美国第43届总统,他是以弱势入主白宫的,是“弱势总统”。这就决定了他今后的内政外交必然小心谨慎,以求政策连续性和政治均衡性。况且,他上任之初,正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120个月后开始衰退之时,解决国内经济衰退问题可能成为其优先选择目标。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尼克松研究中心中国问题研究部主任、著名中国问题专家D.兰普顿教授在其新作《同床异梦——处理美中关系,1989~2000年》中认为,华盛顿、北京、台北在保持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中的最大的有利条件是大陆和台湾之间正在快速发展的富有活力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美国应鼓励目前正在进行的积极的事态发展。同时向台北表明,煸动性行动将得不到奖赏,重申美国政府对“一个中国,和平解决政策”的承诺,否则将会使两岸关系失调。[5]
就中国大陆而言,近年来大陆经济增长强劲, 2000年经济增长率达 8%, GDP总额首次突破 1万亿美元,经济规模居世界第7位;对外贸易额达 474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 31.5%,贸易额名列世界第8位;接受外国直接投资408亿美元,为发展中国家接受外国直接投资之最;大陆人口12.5亿,市场潜力巨大,且有庞大的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层,是工业化国家出口需求的重要市场,等等。所有这些都会使美国等西方国家不会忽视中国和中国市场。
在总统竞选时小布什对中国政策多有批评,但这大都出于“政党政治”的竞选需要,况且美国经过民主党、共和党的轮流执政,美国上下对中国问题的态度将逐渐趋于一致,美中冲突的可能性将更为降低。无论是出于政治考虑,还是出于经济需要,美国新政府不会如部分台湾人所希望和要求的那样,美国会“重日本、轻中国”,“重台湾、轻大陆”。因为,对美国而言,无论是日本,还是台湾,都不可能有中国的份量,北京在亚洲及全球战略中的份量要比日本重得多,小布什再右倾,也不至于把美国与他自己搞到如此“倾斜”的地步。
作为“右倾保守主义者”,小布什强调“国家利益”优先,要求西方盟国承担起更多的国际义务与国际责任,主张美国从冲突地区(如克索沃)撤军;对中美关系也作出了重要的重新定义,认为中国既非“战略伙伴”,亦非“战略竞争者”,而是正在“寻找自己道路的国家”,等。这些都说明,美国新政府将少些克林顿式的理想主义,而多些共和党式的实用主义并以此为优先原则。
新年元旦刚过,鲍威尔在美国参议院的提名听证会上,一改美国过去六任政府的中国政策,表示“美国长期认知的观点是中国只有一个,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不仅变更了过去美国六任政府所遵循的一贯政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布什政府自行修正了美中三个公报的原则,进一步向中共政策靠拢。
美中关系的务实主义原则还表现在,台湾自90年代中期以来所实行的大陆政策,使美国政府的两岸政策几乎没有什么回旋余地,所以美国中生代中国问题专家何汉理说,“美国历届政府主管亚太政策的人士最后都会发现,同情台北政策的结果是要华盛顿去同北京打一仗”。但台湾完全不了解问题的严重性,不仅没有很好地了解美国对台湾政策的新变化,还“顶风作案”,逆向操作,把两岸关系推到更坏的地步,美国处理两岸问题的自由与空间就大大压缩了。把美国人逼到了墙角,美国人就会反过来认为,台湾领导人给美国政府增添了麻烦,是“烫手山芋”。
所以,美国新政府虽具右倾保守主义性质,属“温和保守派”,但在其国际国内政经问题上特别是在中美关系问题上,务实主义、实用主义将为其基本趋向。
(三)两岸复杂关系,从先易后难作起
台湾现在所面临的众多难题中,两岸关系应是重点。而在两岸关系方面,如何突破两岸对峙之局面,除前面所说的台湾当局应回到“九二共识”、重申“一中”原则外,对处理复杂的两岸关系,亦应本着实用主义之原则,先易后难,即先从为双方所共同接受的投资、贸易等经贸活动开始,然后再及其它。
1996年9月李登辉提出“戒急用忍、根留台湾”的政策,对有关制造业、服务业及基础建设业,禁止台商投资大陆或与大陆进行技术合作,同时还规定资金进入大陆的数量限制,规定单个投资案之资金不能超过5000万美元。这就限制了台商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向大陆的投资与发展。
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石滋宜指出,因为“戒急用忍”政策的关系,台湾失去了很多机会。虽然80年代进入大陆的台湾中小企业中,有不少获得了骄人的发展业绩(如康师傅方便面、乾隆软件、旺旺食品等),但现在由于大陆市场日趋成熟、完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现在台湾的中小企业已很难进入大陆市场。“如果大企业再不出动,再不进入大陆市场,就可能失去最后的机会”。
对于台商而言,成本、收益之经济比较才是其考虑投资决策的首要因素,所以现在很多台湾大企业纷纷“化暗为明”、大胆西进、登陆中国。他们认为,“政府可以吵,但企业不能等”。况且,大陆有廉价的劳动力、庞大的市场、巨大的商机、同文同种,毫无语言沟通困难,且加入WTO在即,大陆已成为世界各大企业包括TNC竞相投资与开发的庞大市场,也因此吸引大量台商前来大陆投资设厂。台湾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塑胶制品、玩具、制鞋、成衣、家电等,数年间从台湾销声匿迹,几乎全部出走大陆。
据统计, 2000年台商对大陆投资额在25亿美元以上,同比增长106%;累计台商对大陆投资额超过500亿美元,常住大陆人口在50万以上,投资案件数超过5万件。台商对大陆不仅投资增长快速,而且两岸之间的贸易增长亦不落后:1999年两岸之间的贸易额为257.58亿美元,2000年台湾向大陆出口额为263亿美元,从大陆进口为62亿美元,大陆与台湾的贸易额较上年增长27.4%。自1993年台湾与大陆的贸易顺差首次突破100亿美元,此后一路上升,1999年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为183亿美元,2000年则超过200亿美元,创历年新高。现在台湾与大陆的贸易顺差总额估计在1200亿美元以上,与台湾现有外汇存底相当。
台湾前经建会主任江炳坤曾是“戒急用忍”政策的积极倡议者和忠实执行者。最近他从大陆观光考察回到台湾后,对两岸经贸关系的观点有了很大改变。他说,现在台湾政府已经不能再用“围堵”的方式来禁止台湾企业外移,应尽全力改善台湾的投资环境,只有把企业家的“心”留下来,才能把企业家的“根”留下来,只有“心留台湾”,才能“根留台湾”。但是,一个“核四案”就闹得“阁揆”辞职、政党揪斗、两人自焚,给台湾社会造成的混乱与动荡甚至超过"9·21"大地震。这些非经济因素的作祟,可能才是台商及其企业出走的真正原因所在。
王永庆在其“万言书”中就大声疾呼,台湾当局应突破僵化的过时的“戒急用忍”政策,开放企业特别是大企业赴大陆投资,以争取有利之发展时机。他认为,台湾经济正面临荣枯兴衰的重大关口,由于两岸之间的工资水平差距较大,再加上大陆综合国力、市场潜力等优势条件,都对台湾厂商形成强大的磁吸效应与作用,导致台湾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大陆,且速度越来越快。现在不仅传统产业纷纷赴大陆设厂,而且台湾的高技术产业也不甘落后,急起直追。这必将加速台湾产业空心化的形成。
所以,无论是从台湾现有政策的僵化性,还是从台商的投资意愿;无论是从大陆市场的巨大潜力,还是从台湾自身的经济发展需要,面对处于困境的两岸关系,先从发展经贸着手,以求突破僵局,这是不难做到的。
三、并未结束的结束语
世纪交替之际,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发展迅速,但台海对峙依旧,两岸关系举步维艰、跌宕起伏、冲突不断且僵局依旧,但海峡两岸前景并不令人悲观。
自1999年7月李登辉提出台湾与大陆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两国论”)后,两岸关系旋即进入紧张状态;2000年3月陈水扁上台,两岸关系更是大步后退。这使大陆长达50年的统一努力及“一中”原则退到空前严重的挑战。但理性的中国人化解危机的办法总会比危机多。
新上任的海协会秘书长李亚飞认为,由于岛内外特别是大陆对长期“坚持不懈”搞“台独”的民进党持有很深的定见,陈水扁上台后,大陆采取对其“听其言观其行”的态度,实行“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政策。这充分显示出大陆对台湾民进党的怀疑和不信任感。且由于台湾新领导人仅抓住 30%多民众想法和理念,以此贯彻其有台独倾向的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民众特别是国民党的可接受和认可程度就可想而知。因此,李亚飞认为,两岸之间的危机、矛盾、冲突会较为常见。
而大陆国台办前副主任、海峡两岸研究中心主任唐树备则认为,基于台湾新政府的政策有较强烈的台独倾向,大陆有内部民众和海外华侨的较大压力,大陆对民进党及其它一切形式的“台独”之言行必高度警觉并作出强烈反应。大陆会大力加强其军事现代化建设,以对付两岸未来对抗之需要。
现在的大陆以发展经济为重,“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前正大力开发西部、发展高科技和加强法制建设,大陆一切政策和措施都服膺于这些经济目标。台湾领导人应认清这个事实,以“明智的态度”和“妥当的方式”处理两岸关系,也就是说,大陆不想在“持久战”式的两岸关系问题上耗费太多的心力与财力,与台湾进行无谓的纠缠和长期的消耗战。只要台湾方面不出“大的问题”,或只要不搞“台独”,“大陆并没有打算着急解决台湾问题”。也就是说,既然没有条件、没有能力解决两岸统一问题,维持建立在“九二共识”和“一中”原则基础上的现状,虽不是最佳方案,却是次优选择。
大陆的国情、大陆的态度、大陆的需要实际上为新世纪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舒展空间,这是两岸人民特别是两岸党政领导人应该并且必须明确的。至于如何顺应并善用以投资、贸易、文化发展为重点的历史大趋势和时代主流,以缓和当前两岸关系之间的对峙、矛盾和冲突,进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仍有待两岸领导人以冷静务实的态度,运用集体政治智慧,寻求共识,求同存异,搁置争端,化解危机,共同为两岸人民的真正福扯开创美好之未来。
[收稿日期]2001-06-26
标签:李登辉论文; 陈水扁论文; 两岸关系论文; 台独论文; 台湾经济论文; 台海时事论文; 台湾论文; 台湾问题论文; 台湾国民党论文; 两岸经济论文; 国民党论文; 台商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