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和总部一起玩?北京和上海热眼望着总部_总部经济论文

谁能玩转总部?——京沪热眼望总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部论文,谁能论文,玩转论文,京沪论文,热眼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下,无论什么事物只要和“经济”两字进行巧妙的结合似乎都能产生点石成金的效果。

当地铁遇上经济二字,就能产生一种称之为“地铁经济”的奇妙反应,它预示着地铁沿线及周边地区不可限量的商业前景。那么,当公司总部遇上经济,组合成“总部经济”时又能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至少,它为北京中关村开园以来最大的一个中外合资项目——“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提供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以及富有号召力的理念。

但事物的两面性又逼使着人们在乐观的同时多一些思索。因为在“总部经济”这个组合中,能否最终形成一种经济形态,关键取决于总部能否到位并充分发挥其功能这个前提。这不是靠主观意愿,更不是靠摩天大厦、各类园区所能替代的。通俗地讲,谁能玩转总部,谁才最有可能发展“总部经济”。

于是,道理又回归最初。形成总部尤其是跨国公司总部的集散地,比拼的是投资环境、产业链条、辐射范围等诸多因素,否则,你可能拥有数不清的摩天大楼、总部城堡,但它们只不过是一堆堆的钢筋水泥而已。

还不止这些。更可怕的是,如果规划不当,很可能出现政府挖坑、银行往里跳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总部”,侧重于跨国公司及中外合资企业的总部,而非计划经济时代所布局的国有企业总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大多数跨国公司将总部设在了北京,为的是可以与政府部门方便地打交道。一些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迁向上海,始自90年代中期以后。原因何在?

“这个名字可是由北京市政府同意的啊!”当对记者说起“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Advanced Business District,简称ABD)”项目,北京道丰科技商务园发展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许为平总是难掩兴奋,不仅是因为该项目是中关村开园以来最大的合资项目,也得意于该项目“总部经济”的理念定位。

洋厨师“添料”北京

在人们的期待及猜测中,2003年4月,这个总投资高达30(45)亿元人民币的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以下简称总部基地)正式启动了。

丰台总部基地坐落在中关村丰台园二期开发区内,位于北京城西四环与南四环的交汇处,项目总占地面积为65公顷,总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占据了丰台园二期工程面积的一半还多。

据许为平对记者介绍,在该项目的整体投资中,北京丰台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占40%,英国道丰国际集团占45%,北京道丰数码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占15%。一期开发建设的83栋总部楼已于今年10月份竣工。同期,还将再开工20万平方米的87栋总部楼施工工程。整个工程预计3~5年完成。建成后的总部基地,将吸引约500家大中型企业、2000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入驻总部基地,据初步测算,建成后的总部基地将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00亿元、利税15亿元。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乐观估计。

据了解,此次斥巨资开发“总部基地”的英国道丰集团,是集电子、通信等高科技项目投资以及房地产、物业投资与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投资与管理集团公司。总部没在英属塞舌尔维多利亚群岛,其中国业务主要集中于北京。目前在中国拥有北京道丰数码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北京道丰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全资和控股公司,近两年的时间已投资逾20亿元人民币。

为了烙好“总部基地”这张巨饼,作为“洋大厨”的英国道丰国际集团与“中方厨师”丰台区政府方面整整谈判了4年,直到去年5月的科博会上才与中关村丰台园正式签订了合资开发的合同。

按照道丰科技商务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设想,总部基地将建设700栋独立办公楼,每栋面积1000平方米-5000平方米,主导楼每栋面积3000平方米-5000平方米,12层高。其中500栋供单个企业作为总部所在地,其余200栋可分层出售。企业最低支付约100万启动资金,就可以在园区拥有一栋独立办公楼,并拥有这座楼的冠名权。

值得关注的是,有关该项目“数码园”及“商务花园”的定位却一直不尽人意。

要说“数码园”在北京不在少数,借用“商务花园”概念炒作的地产项目更是泛滥成灾。道丰集团急需为这张“巨饼”寻找一种“新作料”,赋予它一个新的概念。而“总部经济”理念的提出无疑使道丰集团眼前一亮,这个新兴的经济理念似乎和自己的项目一拍即合,于是,“总部基地”这个新概念在今年年初被最终确定。

所谓总部经济是指某一区域以自己特有的条件吸引跨国公司或国内大公司在本地聚集,形成企业总部的区域集群布局,企业生产加工等内部功能则通过各种形式向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分离,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统称。

遭遇难题的始作俑者

那么,冠上“总部经济”概念的总部基地又能有多大的胜算呢?

我们发现,这个英文简称为ABD的项目,不仅与东部的CBD,而且与正在建设中的中关村西区定位都有重叠之处,总部基地将不可避免与之产生竞争。但总部基地想要吸引跨国公司和大中型高科技企业的总部到发展相对滞后的丰台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据业内人士分析,中关村西区的楼价不会低于每平方米1万元,在这个方面,地处京城西南的丰台园会比中关村地区低不少,低价位将是丰台“总部基地”的一个卖点。

但这个卖点究竟能持续多久目前尚不可知,因为中关村核心区所在地的北京海淀区已意识到了自己地价高的问题,也打出了价格牌。

近几年来,海淀区地价疯涨。且不说中关村核心区地价每亩已达数百万元,单是海淀北部的永丰产业基地、软件园、生命科技园、新医药科技园等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地价也是一路飙升,从每亩二三十万元一路爬升到100万元。

中关村核心区的交通、地价和商务环境令多家著名企业忍痛撤出。2002年初,“新浪”将它的市场营销部门搬往CBD地区的现代城。一年后,微软也做出同样的决定,市场和销售部门迁往国贸地区,总部和研发部门暂留中关村。

对此,今年3月,海淀区政府新闻发言人于军宣布了关于海淀区优化发展环境的22条具体措施和以降低产业进入门槛为主要目标、以土地储备制度为运作方式的降低海淀区北部地区产业用地价格的有关政策。中心内容是:大副降低产业用地价格,每亩地价最高不超过30万元(不含房地产开发用地)。

除价格外,高绿化率、低密度、便利交通、建筑冠名权也都是总部基地标榜的优势与卖点。

在中关村因开发左岸工社而名声大噪的万柳新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涧认为,企业选择办公楼,不仅仅要考虑价格和交通环境,更主要的是考虑客户资源和商务氛围、产业群。“思科为什么要把办公楼设在东部,微软为什么要迁址?因为他们的客户资源在那边,因为那边的商务氛围。”这不禁让人对总部基地的高绿化率及建筑冠名权等优势对企业总部产生的吸引力打上一个问号。

不仅如此,总部基地与CBD之间的竞争也在所难免。据北京CBD管委会规划建设总顾问柯焕章介绍,目前世界500强中156家进驻北京,其中2/3在CBD。目前,在CBD落户的企业总数已超过2100家,其中有460多家跨国公司,570家外国驻京代表机构,外资企业(机构)所占比重约为30%。朝阳CBD经过近20年的积累与发展,才造就了目前较为浓郁的商务氛围及规模,成为大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总部的当然基地之一。

“金融街做了近10年才具规模,中关村西区说是5年基本建成,现在雏形都没出来,中关村东区(科学城)也说5年基本建成,一年多过去连拆迁都没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特别顾问谢远骥先生表示:“形成一个产业基地需要很长的时期,它需要逐步建立现代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一系列的服务支撑体系,不是三五年就可以完成得了的。”

但“总部城”的始作俑者们却依然信心十足。

“丰台总部基地与中关村海淀园、CBD等局部之间会有竞争,但本质上是互补的。”许为平认为:“中关村以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为主,但企业办公的软硬条件有欠缺,可以作为北京总部经济区民营企业的摇篮;CBD是国际商务区,条件先讲,但成本高,是跨国企业进入北京总部经济区的跳板;亦庄(开发区)可以成为国内外大企业的大型生产基地:总部基地则要成为大企业的办公区。”

据许为平介绍,今年底、明年初将有80多家企业将自己的总部搬入基地,其中95%的企业是高科技企业,包括三洋、东芝、LG这样的跨国企业。全国第二大钢铁集团——建龙集团、国资委下属企业排名第42位的成通控股集团以及中国最大的通信公司之一——中华通信,将分别从宁波、中关村和CBD搬入总部基地。

但是,对这些大公司总部是否完全脱开原有的办公地、进驻的规模及功能定位等,许为平没有作出具体的说明。

此外,就在社会对“总部城”能否充分发挥其功能进行争论的时候,最早提出“总部经济”概念的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市社科院中关村研究中心主任赵弘研究员发话了。

赵弘认为,丰台总部基地本身是一个市场行为,作为一种投资,他当然会考虑到市场需求与竞争,寻找自己的理念与定位。不论他借鉴总部经济或其他什么概念,问题的关键是其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

“如果这种吸引力大的话,这块蛋糕应该是越做越大,而不是已有蛋糕的切割。”看来对于中关村、CBD、总部基地的定位是否准确,以上三地能否朝着原定的设想发展真是见仁见智了。

一切都有待于观察。但可怕的是,总部经济能否形成还不仅仅在于本地园区的比拼,因为最强有力的对手——上海已经在虎视眈眈了。

上海的“野心”

就在北京的政界、学界、企业界为总部经济兴奋不已时,上海也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它对总部经济的野心。

2003年9月16日,在福布斯“全球行政总裁大会”开幕式上,当有记者想用“上海要建经济中心,为什么只有273家全球500强企业在上海投资呢?”的问题将上海市副市长姜斯宪一军时,姜斯宪哈哈一笑:“并非所有要来投资的外资企业,都是上海欢迎的。由于上海的地域面积狭小,所以上海特别欢迎能够推动上海支柱产业发展的外资,欢迎他们的总部落户上海。”看来,钟情“总部”的并不是只有北京。

由于围绕着支柱产业有针对性地吸引自己想要的外资,上海六大支柱产业正在快速形成各自的产业群。而这种产业群的形成,直接导致价值链的合理分工。为了在上海六大支柱产业的价值链上充分地分享成长果实,更多的跨国公司就把地区性总部搬迁到了上海。因此,六大支柱产业的产业群,对跨国公司来说这里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磁场一样。

作为总部经济这一理论的提出者,赵弘尽管一直在为北京市政府出谋划策,但对上海的产业优势也表示认可。而对于总部经济的妙处,他认为,截至2001年末,世界500强中的32家企业队总公司名义在中国大陆开办了各级代表处、办事处、事务所、中国总公司等501家,其中大部分的企业选择了落户北京和上海,总部经济初现端倪。发展总部经济至少能带来五种不可忽视的效应。

第一,就是税收供应效应。总部在这儿,一般结算中心也在这儿,无论是通过什么形式,有一部分税收是上交在总部所在地的。而个人所得税也是当地一笔不小的税收来源。

第二,产业乘数效应。一个总部,特别是一个制造业总部入住一个区域,与他相配套的各种服务业也将不断发展,这样的区域能够提高第三产业的水平。

第三,是消费带动效应。一个总部各种商务活动,它的研发活动,要有很多的投入,它的交通、通讯以及其他的各种消费在这个区域来实现,同时这个公司的总部高级白领阶层他们消费也在这个地区实现,而且这个消费是比一般人的消费高得多,他们的旅游、健身、娱乐,以及子女的教育、通讯等等,这个消费对地区的发展也是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就业乘数效应。商务服务产生的就业与生活服务产生的就业。一个地区的服务不仅带动就业,而且与整个经济的繁荣,其他城市的基础设施以及其他住宅、物业、绿化等等这方面的服务也需要,这样产生了新的就业。

第五,是社会资本效应。一个地区总部越密集,说明这个城市的生活比较优越,而且这个城市总部越多,会带来城市的文化的多元和融合,能够使得整个城市的开放度更高,使得城市的基础设施、各种条件更趋完善。

目前,上海已经开始领略总部经济的魅力了。以跨国公司地区性总部云集的浦东新区所产生的税收供应效应为例,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浦东新区税收收入79.96亿元,是1993年新区年税收收入的6倍多,是1999年全年税收的总额。而截至今年3月底,浦东新区5000多户外资企业为浦东贡献税收45.45亿元,同比增长五成多,占新区税收总量的近六成。

但这并不能代表一切。

谁强谁弱?

近年来,跨国公司为抢占中国市场,纷纷加快了到上海、北京、广州等中心城市设立地区总部的步伐。有关总部资源的竞争早已在各大市场间展开。

北京市早在1999年1月29日就发布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经济的通知,鼓励跨国公司加快直接投资,并提供众多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

2002年7月20日,上海也发布上海市鼓励外国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和相关实施细则,今年年初上海市政府首次将“降低综合商务成本”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增强上海在吸引企业总部的区位竞争优势。

深圳近来也出台了优惠措施吸引外地企业到深圳设立总部。市政府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对大型金融机构在深圳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实行优惠的土地和租房政策,此举表明,深圳已将“总部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方向,而作为现代都市经济活动灵魂的金融业是其重点所在。

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来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是三大板块。珠三角的起飞除了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香港与珠三角之间形成的“总部——加工基地”区域经济合作关系。

长三角也是如此,它以上海为地区总部,以江、浙等为制造业密集的腹地为基地,形成产业链,由此使整个区域很快发展起来。

上海的复兴正在使中国经济版图失去原先的平衡,企业向上海的迁徙当然只是三大板块竞走运动中的一环,这种极具挑战意味的失衡态势已经让竞争对手们,特别是北京感到了不安。由于上海和北京拥有的跨国公司地区性总部的数量一直位列全国前两名,因此,总部经济的“京沪之争”也就格外引人瞩目。

2003年9月,为德国英飞凌科技公司(世界第六大芯片制造商)中国区新总部揭牌的上海市副市长姜斯宪,可能已经记不得这是他今年第几次为跨国公司地区性总部揭牌了。就在前不久,上海举行了第五次跨国公司地区性总部的颁证仪式。

自从阿尔卡特亚太地区总部在2002年9月拿到“001”号证书后,在上海设立地区性总部的跨国公司已达42家。仅今年上半年,在上海设立地区性总部的跨国公司就比去年增加了16家,而同期在北京增加的跨国公司地区性总部不过2家。根据商务部截止到2003年7月底的统计,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的地区性总部为24家。上海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性总部的数量已经明显超过了北京。

其实,国内最早认识到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好处的是北京。北京落后于上海,就是这两年才开始的事。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鉴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环境,大多跨国公司将中国办事处和总部设在了北京,因为北京是中央政府机构所在地,在北京设立地区性总部,可以与政府部门方便地打交道。一些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向上海的迁移,始自90年代中期以后。

那么,他们转而看中上海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英飞凌科技公司(以下简称英飞凌)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乌里奇·舒马赫博士的话能为我们带来答案。

“在上海,基于与中芯国际的合作,英飞凌拥有最尖端的微型芯片前端生产。此外,英飞凌在上海设立了资源中心,与同济大学的合作,将带来新的技术、高技能的人才;在无锡,英飞凌建有逻辑芯片生产基地,主要接受来自认证项目在安全控制器方面的大单;在苏州,英飞凌拥有一个存储产品后端生产的合资基地,可以生产、组装、测试最新的内存产品……,以上海为辐射点,英飞凌能在中国建立起完整的价值链,可以为英飞凌全球用户提供一流的产品。”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认为,一些跨国公司之所以将地区总部迁往上海,是他们根据公司发展的状况和上海及其周边发达的产业群而决定的。

上海周围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企业群极其密集,比如江苏省就有300多家笔记本电脑供货商。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制造类的跨国公司相继将生产厂建在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起初,跨国公司出自就近管理的目的,将采购中心、营运中心先设在了上海,再渐渐升格为地区性总部。

“与上海发达的金融以及完善的产业集群、浓厚的商务氛围相比,北京的确处于弱势。商务氛围并不浓厚,官本氛围重;产业环境、产业配套并不完善,周边地区发展比较落后,并未形成产业集群都是北京目前争夺总部资源、发展总部经济的劣势。”

通过对两个城市的比较分析,赵弘也指出了北京的不足。

由于北京周边各省市经济不如上海周边的江苏和浙江来得发达,而且各城市之间在“单打独干”,缺少长三角地区明显的分工合作。因此,对制造业类的跨国公司来说,北京地区缺乏它们必须具备的上下游产业链条。

王志乐指出,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不再仅是单体之间的竞争,而上升到群体竞争时代,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欧盟的形成以及东盟的崛起,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实际上,受经济规律的作用,一个国家内部也从单体竞争上升为群体竞争。因此,北京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单打独干”了,要重视与天津的联动,与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周边地区的协调,使其与周围各省市区形成有机的产业分工整体,协调发展,优势互补。

“但北京也具有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如人才,信息、研发、资本等,特别是首都优势及政策优势更是别的城市所不具备的。总部经济正是要充分发挥北京的优势,将这种水平的恶性竞争变为垂直的友好合作与分工,实现各区域的共赢。”

谁能玩转总部尚须观察

谈及总部经济概念的由来,赵弘说:“其实,总部经济的概念是在研究振兴北京制造业战略时提出的。”

从国际上来看,很少有哪个国家的首都具有北京这样的独特地位,它不像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首都只担负政治中心的职能,人口较少,没有多少就业压力,完全由政府财政来支持。作为北京这样的首都,它不但要是一个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流中心,而且在经济上必须有自己的造血功能。

20世纪60年代,为了发展经济,北京曾全力发展制造业,结果造成了环境污染等众多问题。到了1998年,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人们又提出了发展“首都经济”的理念,其本质就是知识经济,核心就是高新技术产业。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北京高新技术的发展尚不足以支撑这个拥有1千4百万人口的城市的发展。因此,“首都经济”的提法也就不了了之了。

当然,总部经济是否是“首都经济”的翻版、是否是在炒概念的疑问也就应运而生了。

言归正传。发展制造业,北京要面临土地成本高、水资源缺乏、环境条件苛刻、产业链不完整等诸多困难,不发展制造业产业规模又有限,特别是没有第二产业的支撑,第三产业也难以发展。北京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两难的局面。怎么走出困境,提升经济总量,扩展经济规模?2002年11月份,赵弘等人第一次从制造业的研究中提出了总部经济的概念。

其实,早在总部经济这一概念提出之前,不少企业就已经走到了前头。

发家于长沙的创智集团就于1997年将总部迁至北京。集团总裁丁亮说:“生产基地设在长沙,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将融资中心设在深圳可以降低融资成本,而北京则是信息和优秀人才聚集的地方,而且最先进的技术、设计思想和管理模式在这里最早得到反应。”5年以后,长沙私企纳税大户远大集团选择了和创智同样的道路。而徐刚担任CEO后的吉利更是将管理、营销和研发总部迁到杭州;把行政总部和纳税关系留在老家浙江台州;投资总部主办上市融资,设在上海;发展总部定在北京。

因此,不少专家指出:总部经济的提出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展经济的好思路,但发展总部经济不能光炒概念:区域经济的成功靠的是适宜的产业环境及政策、富有生命力的创新企业和产品及服务的延伸发展等,要想将五种效应充分发挥出来,取得实际效果并不是只强调总部经济的概念就可以达到的。总部经济这一概念本身并不具有生产力,否则号称“总部之都”的新加坡则应发展最快,但事实并非如此。

“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合发展总部经济,”赵弘认为,在总部经济当中,总部集中的区域一般具有区域的优势,市场辐射力比较强,国际化高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以及资本信息要素,在价值链分工当中占据高端定位,能够获取更高的利润回报,补偿地价成本高的问题,而且能够提升本区域的产业水平,扩大本区域的经济总量。

看来,无论是北京总部基地、CBD、科技园之间的角力,还是上海与北京、广州、深圳之间的竞争,还是亚太地区,上海、北京与香港、新加坡的争夺,发展总部经济、吸引总部聚集的关键不在概念而在产业环境的完善以及自身优势的发挥,谁能够笑到最后,现在还言之尚早。

标签:;  ;  ;  ;  ;  ;  

谁能和总部一起玩?北京和上海热眼望着总部_总部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