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 北京 100028
摘要:通过对实际工程项目设计的剖析,就综合体建筑如何与城市有机融合进行探讨,摸索当代城市综合体合理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 空间建构 细部
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以往单一功能的建筑物已很难满足人们的实际使”用需求,人们总是希望建筑同时具备商业、办公、展览、餐饮、会议、居住等功能,以符合大多数人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生活到工作模式的相互转换。在这种情形下,高效多功能的城市综合体也就应运而生,这些规模较大的综合体建筑在我们的城市中诞生,如何让它们嵌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是建筑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日本建筑师隈岩吾在《负建筑》里说到:“建筑物一旦与人类分割开来,那么建筑物就只能是一个抽象的结构体,所谓的形式化也只是人们从上而下俯视建筑物的方式而已。”
建筑概况
2010年4月,北京海淀区政府为加快落实国务院及北京市关于中关村核心区批示精神,为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决定启动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聚集区首批重点项目,“中关村壹号”项目就在这种大环境下首批启动,整个项目共六个地块,占地约24.9公顷,拟规划面积约100万平米。该项目位于中关村海淀园,本文中的D区工程项目位于中部的II-22地块,距离中关村科技园核心区12公里,距市区15公里,整个用地性质为教育科研用地,具备浓厚的产业和创新氛围。D区工程建筑总面积为10.40万平方米,其中地下三层连,建筑面积32073㎡,地上由三个建筑物组成,建筑面积67927,裙房部分为2层,主体部分13~19层,其中最高的建筑高度为78.54米。
设计理念
一个清晰有效的建筑设计理念的建立,是让城市综合体能否有效发挥高效集成的优势,并最终与整个城市有机融合成为一体的关键因素。循着这样的思路,D区项目从最初的规划到最后的单体设计都有着自己明确的设计理念。
理念一:以大尺度的中央开放空间形成区域商务商业中心和公共活动中心,打造整个科研区域服务的商业文化中心。利用连通的地下停车库,提供足够的停车位。利用大空间的裙房部分,形成譬如展厅、银行、商业等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空间。
图1 D区总平面图示意
理念二:以复合的多功能手法打造商办、生活、娱乐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中关村壹号工程是为了形成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区的核心,建筑物不再只是执行某一种单一的功能,而是将各种功能融合,为人群提供便捷。
理念三:采用整齐、模数化的城市网格系统,利于建筑布局,提高地块使用率。在城市如今寸土寸金的境况下,这样的方式可以获得更多的绿化空间和使用空间,最大效用地发挥土地的效能。
理念四: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与屋顶花园,提高使用整合度。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同时,充分利用各个屋顶形成屋顶花园,在有限的城市空间里打造相对优渥的室外绿化环境,提升整个城市综合体的品质。
理念五:高层建筑错位布局,提供最佳通透视线和日照条件,并形成错落有致的外部空间和天际线。利用各个建筑所处朝向、主要针对人群、用途等的不同,自然呈现各自的建筑特征,让综合体中的各个建筑同中求异,相互辉映,建构一个有趣味的城市空间。
理念六:形成连贯的沿街建筑界面,打造连续的步行商业街。一个优良的城市综合体是为人服务,建筑与人是和谐共生的关系而不是排他的。中关村壹号打造的是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这些必然带来人群的介入,而打造步行商业街就是留住人群的一个有效方式。
理念七:在平面布局与立面造型上体现数码感。这就要求建筑风格要简洁大方,不繁琐,沿北清路立面强调通透感,具有符合科研类建筑的灵动、现代、高效地理性主义建筑风格。
理念八:打造绿色低碳环保的节能建筑。环保节能的建筑是现代建筑发展的出路和根本,也是这个城市综合体可以持续发展的一个保障,该项目在建成达到住建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三星级。
空间建构
中总平面布置将建筑物呈矩形布置,D区位于II-22-2地块的南端,根据3座建筑物的布局,道路呈田字型布置,高层建筑物均设有环形消防车道,东、南设有三个出口与城市干道相接。车道围绕建筑物四周,车道与建筑物间通过外廊及人行步道等方式,保留足够的人流停驻及消防扑救空间,既保证了消防功能要求,又保障车流、人流交通顺畅,便于应急疏散。机动车出入口均设在D区东侧外环道路处,不再进入
图2 从地块西南侧看D区 图3 建筑围合的广场空间
中心广场区。D1、D2、D3楼组成近半围合型,在内部形成中心广场。3栋楼各自相对
独立,地下连为一个整体,为三层的地下停车库,沿D区四周侧车道及部分内部车道
通行,可以做到访客全部经由各个办公大堂门口下车并沿环路迅速离开,便于实际使用和管理。
地上建筑物平面基本呈矩形,核心筒位于建筑中部。1-2层裙房部分主要用于配套的商务等用途,比如展厅、陈列、银行、接待等为科研用房提供辅助功能的空间,3层及以上部分均为科研用房。在单体建筑设计中,将进入下部公共区域部分和上部科研用房的出入口做了分别的设计,保持各自的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科研用房在一层围绕交通核设置了进入建筑的大堂,大堂跨1-2层,其余楼层为科研用房,共13-19层,根据使用需求划分为开敞式办公隔间。
中关村壹号工程绿化主要集中在D区西侧中部的实土绿化(覆土深度大于3米)。在用地紧张,建筑密度高的情况下,D区裙房屋面均设计为种植屋面,地下一层设计了两处下沉庭院,形成局部露天景观空间。这些绿化景观的设计,为穿梭D区的人员提供了更为舒适人性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立面及细部设计
整个中关村壹号工程各地块项目都是围绕中心公园打造优美的、具有标志性的城市天际线,精心塑造标志性建筑,为中关村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奉献充满魅力的中心天际线,突出核心地位。利用建筑的起伏、空间的开敞和围合形成连续的沿街丰富灵动的建筑立面,活跃该地区的城市空间。建筑风格以现代化的理性主义风格为主,高层塔式建筑错落布置,整个区域风格统一。
D区的3栋单体建筑造型处理,秉承了整个项目简洁而有序的风格,同时又有自身鲜明的标志特点。仅在裙房部分适当的丰富多变。造型上均为各种虚、实“体块”的拼合、穿插、叠加,尽量减少“面”的元素,以增强建筑的体量感、力量感。根据建筑与人尺度的亲近距离,在细部做了不同的处理。整个立面的构筑中,以具有现代科技感的强调竖向分隔的玻璃幕墙为主,辅以局部体块化的陶板米黄色的陶板,让建
图4 人车分流的柱廊灰空间 图5 面对城市道路的地下车库出入口
筑群更加地稳重而挺拔。在离人群最近的裙房部分,根据自身的一些商业特性,在立
面的细部处理上增加了一些变化,局部辅以金属百叶,在整体幕墙中制定了合理的广告牌的位置,让整体的造型在统一中有了变化,避免了后期因为商业的广告的植入破坏建筑的整体感。在D1、D3楼的十二、十三层的远离地面的高空处,架设了连廊,将两个楼在空中拉起了手,不仅让彼此相对独立的建筑物在物理上架构了联系,同时也为D区营造出了更为丰富的建筑精神空间,彼此对话,将人们与建筑拉近,让这个综合体成为我们生活的城市的一个构成部分。
结束语
工程还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不禁再次想到隈岩吾说过的:“建筑物毕竟不是永久停留在图纸上或人类的大脑里的,它终究会被建造在土地之上,人类将会进驻其中,它会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一种东西,人们不再俯视它,而是放低视角来亲自体验它,这正是建筑物的归宿。”对照这个项目的整个设计过程,一路走来,如何让一个城市综合体这样的庞然大物跟城市和谐对话,更加恰如其分地嵌入城市当中,并最终自然融合为一体,为人服务,也算是有了一点点小小的心得。
参考文献
1、[日本]隈研吾,《负建筑》
论文作者:廖利1,魏萍2,朱克勤3,徐小辉4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建筑论文; 综合体论文; 城市论文; 建筑物论文; 空间论文; 中关村论文; 理念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