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报告
学前听障儿童“1+X+Y”康复模式中家庭康复的实践研究
● 张 杨
【摘 要】 学前听障儿童的家庭康复教育是借助家长的力量,对其进行听觉康复、言语矫治和语言康复等内容的训练,是学校康复教育在家庭中的延伸,是学前听障儿童整个教育康复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提高家长的康复教育意识,指导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康复教育方法是提升康复教育水平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 “1+X+Y”康复模式;听障儿童;家庭康复教育;方法和策略
“1(集体康复教育)+X(个别化教育)+Y(家庭康复)”的康复教育模式是指将三种康复教育形式有机融合,互相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听障儿童康复的教育过程。济南特殊教育中心自2010 年11 月被确立为全国首批“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实验基地以来,一直积极探索“1+X+Y”康复教育模式,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将家庭康复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备加重视并促进其发展。
一、指导家长开展家庭康复的重要意义
亲子同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实践,缔造并培养了孩子的情绪情感、社会交往、自我管理、道德及语言认知等各方面能力。就听障孩子而言,除了一般的家庭教育,各类日常生活场景还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听、说机会,是对其开展听觉语言康复训练的宝贵资源。在家庭中,听障孩子每天重复进行着起床、穿衣、洗漱、吃饭、玩耍等活动,家长会陪伴孩子穿梭于超市、公园、医院等生活场景,亲子间、伙伴间无时无刻不在的交流都是他们学习和发展语言的宝贵机会。家长如果能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将听、说能力培养融入以上这些情境中,建立一种融洽的亲子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对孩子的康复将是最好的推动。
在康复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实施康复教育的过程,是听觉康复、语言康复和认知康复等内容在家庭教育中的延伸。因此,指导家长科学、系统地开展家庭康复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二、影响学前听障儿童家庭康复效果的因素
(一)家长不恰当的心理预期
在与听障儿童家长的长期接触中我们发现,家长在得知孩子患有听力障碍后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的心理变化:一种是在封闭的世界中逃避现实的痛苦,从而错失了孩子最佳的治疗和干预良机;另一种是病急乱投医,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对孩子的康复前景抱有急于求成的心态。家长过高或过低的心理预期不但不利于家庭康复的开展,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1,2,1,3,1,4,1,5,1,6,1,7,…,1,k-1,1,k; 2,3,2,4,2,5,2,6,2,7,…,2,k-1,2,k; 3,4,3,5,3,6,3,7,…,3,k-1,3,k; 4,5,4,6,4,7,…,4,k-1,4,k; 5,6,5,7,…,5,k-1,5,k;…; k-2,k-1,k-2,k; k-1,k。
(二)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Baumrind),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麦考贝和玛丁(Maccoby & Martin)在鲍姆林特对教养方式的分类基础上,把宽容型教养方式按要求和反应两个维度又分为溺爱型和放任型。而不少的听障儿童家长以孩子身有残疾不忍批评或无法与孩子正常、有效沟通为理由,采取了不恰当的溺爱、放任的教养方式。他们在开展家庭康复训练时总是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常因孩子的哭闹而妥协,终止训练的开展。
(三)家长缺乏必要的康复知识储备及康复技能指导
家长康复学堂
二是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高校专家指导和医疗诊断与康复相联结,构建了“医院—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康复教学格局,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特殊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集医院康复、学校康复、家庭康复、社会康复为一体,使大多数听障儿童享有可及的康复服务,为家长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三、提高家庭康复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课后教师还会通过每日一份康复教育记录表的形式对家庭康复的开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家长进一步明确家庭康复的目标和任务,搭建起有效的家校沟通桥梁,更好地巩固和完善一日的康复教育课程。
(3)数字货币价格极易波动。因为数字货币不是由央行发行,不具有国家强制性,因而数字货币与法定货币之间的兑换极易随市场波动而发生巨大变化。
(一)整合多方康复教育资源支持家庭康复的开展
进度管理在项目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进度优化是进度控制的关键。BIM技术可实现进度计划与工程模型的动态绑定,最终可通过横道图、网络图及三维动画等多种形式直观表达进度计划和施工过程,为工程项目的施工方、监理方与业主等不同参与方直观了解工程项目建设进度情况提供便捷的媒介,实现信息模型和实际工作的“数字孪生”。
很多家长对听障学前儿童的行为特点不了解,亲子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对于孩子的康复需求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所以错失了很多的康复时机。也有的家长虽然乐意配合教师的工作,但是对于在家教什么、怎么教感到困惑,在家康复训练效果不佳往往也挫败了这部分家长的康复信心和积极性。
一是建立家庭康复教育指导中心,通过每月一期的“家长康复知识学堂”为家长传授听觉康复、言语矫治、语言康复等方面的康复方法,针对典型的家教个案进行剖析与讲解,为家长答疑解惑。
(二)调整课程设置,创设亲子同训课堂
康复组教师教研活动
1.1.2 研究对象 患者明确诊断为POAG;年龄18~80岁;初始眼压<30 mmHg(1 mmHg=0.133 kPa);未曾使用过其他降眼压药物或滴眼液,且无相关药物使用禁忌证;无严重心、肝、肾等疾病;无需长期服用其他药物。
为了更好地促进“1+X+Y”康复教育模式的实施,学校对听障学前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将学生下午时段的个别化康复定为亲子同训的授课形式。在亲子同训的课堂上家长可以近距离了解和学习康复训练的方法,对孩子的认知特点和性格发展规律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亲子互动的训练环节教会他们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应对家庭康复中可能发生的状况,有效地促进了亲子间良好教养方式的建立。
基于上述因素的分析,笔者所在学校在家庭康复的指导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三)编制系统化的家庭康复教材
我们依据听障学前儿童在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中的发展需求,编写了一套《听障儿童主题教育康复系列丛书——家庭康复指导手册》,围绕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从基本认知(颜色、形状、数字、方位等)、学校生活(校园环境、学习活动、同伴交往等)、居家生活(食物分类、个人自理、家庭劳动等)、社会生活(文明礼仪、公共设施、社会交往等)、品德教育(乐于分享、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等)、安全教育(应急常识、安全意识等)等诸多主题入手,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呈现,其中安排的“康复小知识”和“课外辅导”板块可供家长学习康复知识、家校交流反馈时使用,为切实改善和提高家庭康复效果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四)分享、推荐、评选优秀康复案例
为了提高家长对家庭康复参与热情,学校开展了康复教育打卡活动,家长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示亲子阅读等家庭康复训练内容,每月评选和表彰优秀亲子家庭;分享、推荐优秀的家庭康复案例,让家长能够横向比较各个家庭之间的康复效果,给家长以康复的信心,激励大家共同进步。
(五)指导家长捕捉生活中的康复教育契机
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学校康复教育受环境的局限,有时很难在各种生活情境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训练,这时就需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指导家长捕捉生活中的每个精彩瞬间发展孩子的听觉语言能力。例如去公园游玩时,用照片记录下孩子游玩的过程,待日后重温时能让孩子身临其境地学习如何去描述事情的经过、表达自己的心情;多为孩子创造与小伙伴一同交流玩耍的机会,鼓励孩子大胆沟通和表达,在不同的情景中丰富语言的发展,这种在生活中的学习鲜活、生动,更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
听障学前儿童的康复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力推动才能有效提升学前听障儿童的康复效果。帮助家长树立康复的信心、掌握康复的技能、看到康复的希望,需要学校给予全方位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导。
【中图分类号】 G762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医教结合理念下听障儿童‘1+X+Y’康教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YC2017320)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负责人:张杨;课题组成员:嵇晓婴、于生丹、韩君、王莉、李明华、牛媛媛、孙冬梅、巩琳琳、潘旭。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特殊教育中心,250002)
标签:“1+X+Y”康复模式论文; 听障儿童论文; 家庭康复教育论文; 方法和策略论文; 山东省济南特殊教育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