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职工医院 300050
摘要:目的:对四肢骨折术后进行综合护理和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进行评析。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康复外科诊治的43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术后护理方式不同分成研究组(25例)和对比组(18例),对比组实施综合护理,研究组同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应用视觉模拟法(VAS)评测两组术后患者疼痛度,并对比两组肿胀消退时间。结果:研究组术后VAS评分、肿胀消退时间均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四肢骨折术后进行综合护理及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缓解疼痛和肿胀,促进骨愈合。
关键词:综合护理;康复训练;四肢骨折
四肢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的骨创伤,临床上以内固定术治疗为主,在术后患肢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肿胀,对局部血供造成极大影响,不但会引起患肢疼痛,还影响骨愈合,甚至导致DVT形成[1]。所以,为确保手术效果,促进患者良好康复,术后应做好护理干预和康复训练工作。本文主要对43例四肢骨折患者术后护理情况进行研究,探析综合护理配合康复训练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康复外科接受康复治疗的43例四肢骨折患者纳入研究中,均通过CT、X线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原因为交通事故、跌伤、高处坠落等。根据术后护理方式不同分成两组:研究组,25例,男女患者比为14:11,25~65岁,平均(41.7±3.1)岁;骨折位:胫腓骨10例,股骨10例,肱骨5例。对比组,18例,男女患者比为10:8,23~66岁,平均(42.4±2.8)岁;胫腓骨8例,股骨7例,肱骨3例。在基本信息、骨折类型、骨折未等方面,2组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研究。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进行综合护理护理干预,具体包括这几方面:
(1)体征监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体征,尤其是每2h进行进行一次体温测定,以便及时发现感染;对开放术治疗患者,密切注意手术切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症状,如出现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在用石膏固定患肢后严密监测肢体末端血运、知觉、肿胀及局部皮温等情况,避免出现神经、血管等损伤;如患肢出现麻木、疼痛、手指或足趾无意识屈曲时,要当即松开外固定物并将患肢放平,以便改善血流灌注,缓解组织缺血,避免出现深静脉血栓;密切注意石膏是否裂开,有无异味,如出现及时处理。
(2)体位护理:术后根据患者骨折和手术情况选定合适体位,通常是患侧关节摆放于功能位,同时用软垫适当垫高患肢15°~30°,以利于静脉血、淋巴液回流,减少患肢肿胀。定时翻身拍背,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坐,站。
(3)肿痛护理:在患者康复的过程中,肿痛症状会一直伴随,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对患者肿痛症状做出相应的护理评价,对症实施护理措施:由于肿胀引起疼痛,抬高患肢,早期冷敷减少血液循环,减轻水肿止痛,并防止出血;晚期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水肿止痛。前臂和小腿骨折要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以石膏固定的患者,要分析其原因,严禁向石膏内塞纱布,棉花,如石膏压迫引起,需要拆除石膏,以免形成压疮。
在此上述护理同时,研究组在患者病情和体征稳定后,进行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具体包括:
(1)上肢,术后上肢功能训练以静力性收缩-舒张训练为主。术后第1d,在身体允许下,指导患者进行患肢主动肌肉舒缩练习,以改善血循环,促进消肿消退;在术后1周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以免关节僵硬,并辅以合适器具开展全身锻炼,促进骨愈合和功能恢复。
(2)下肢,术后先指导患者进行除患侧关节以外的其余正常关节运动和静力性收缩训练。定时对下肢进行淋巴液回流以促进水肿的消退,每天2次,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良肢位的摆放,并配合相应的理疗项目,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术后2周指导患者直腿抬高,踝泵的练习,并协助患者应用拐杖开展下肢负重活动。术后3~4周在保护骨折位基础上,适当增大活动范围,提高练习,延长练习时间。术后6~7周可行肌肉、关节的协调运动,自辅以双拐行走到单拐,再到独立行走,主要指导患者开展下蹲、摆腿、旋转等练习。
1.3观察指标
术后3d应用VAS评测患者疼痛程度,0~10分,分值越高表示越痛疼,记录患肢肿胀消退时间[3]。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对本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处理,计量数据用(±s)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通过测评和比较,研究组术后VAS评分、肿胀消退时间均显著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如表1。
3.讨论
四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科创伤,近年来,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合理有效的固定、早期患肢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关键[3]。当前,四肢骨折的主要有内固定手术和外固定手术两种。但不管哪种手术,在术后患肢均会出现肿胀、疼痛,影响患者康复。因而,必须积极做好术后护理干预和康复训练工作[4]。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在术后进行全面的综合护理,包括体征监测、体位护理、疼痛护理等,研究组则早期开展康复训练,根据骨折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训练措施,从结果看,探究组术后疼痛、肿胀消失、骨折愈合等方面均优于对比组(P<0.05)。可以看出,在四肢骨折固定术后开展全面护理干预,再辅以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提升手术效果,缓解术后疼痛,加快骨愈合,实现良好预后,值得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包正伟.对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10):3827-3828.
[2]冯传汉.临床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
[3]邓之平.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2):109-110.
[4]琴琼.四肢骨折患者卧床期间并发症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4):81-83.
论文作者:于洪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9
标签: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疼痛论文; 康复训练论文; 石膏论文; 关节论文; 体征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