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江苏 常州 213000
【摘 要】目的:分析PICC置管在新生儿下腔静脉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8月期间与我院接受下腔静脉PICC置管的4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经PICC置管护理后,观察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42例接受下腔静脉PICC置管的新生儿当中,均为一次穿刺成功和一次置管成功,经护理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在新生儿下腔静脉PICC置管当中,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保证穿刺置管操作的合理和规范,以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PICC置管;新生儿;下腔静脉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169-01
PICC置管是建立静脉通道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利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药物和静脉营养的的供给,下腔静脉PICC置管术在新生儿临床治疗当中得到有效的应用[1]。考虑到新生儿体质的特殊性,保护其皮肤和血管,需要避免反复穿刺,防止PICC导管移位和脱落,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为新生儿的身心健康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本研究以2013年9月~2015年8月期间与我院接受下腔静脉PICC置管的4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PICC置管在新生儿下腔静脉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8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接受下腔静脉PICC置管的4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6例,女16例。其中23例患儿接受大隐静脉穿刺置管,19例接受股静脉穿刺置管。
1.2方法
1.2.1置管方法
经由患儿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置管前需要让患儿家属对于PICC置管的具体流程、相关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等进行了解,做好充分 的心理准备,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准备好PICC穿刺包、PICC导管、肝素锁、稀释肝素液等工具,置管前需要对患儿进行全身检查,观察其各项生化指标是否正常。
患儿取平卧位,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坚持持无菌操作,预防发生感染,同时在置管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患儿的心电监测。为了达到长期留置的效果,首选大隐静脉进行穿刺置管,其次选择小隐静脉、股静脉、腘静脉。体表测量导管预入长度,患儿下肢外展45°,于膝关节内侧作为穿刺点,进行穿刺置管。使用肝素钠进行冲管,并浸于生理盐水中,增加PICC导管润滑度的同时,还能够达到抗凝的作用效果。见回血后推出针芯,并使用镊子将导管送入。增加穿刺部位压力以止血,停止出血后需要及时使用生理进行清洁和消毒。待局部干燥后,使用无菌透明敷料,对体外部分的导管进行固定。置管过程需要详细予以记录,合理控制插管深度,不宜过深或过浅,由X线片提示导管末端位置,为下腔静脉PICC置管提供的重要的指导和参考[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护理方法
保护新生儿皮肤和血管,避免反复穿刺,防止PICC导管移位和脱落,预防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安全。行腔静脉PICC置管的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同时需要保证置管环境的清洁。穿刺部位需要保证其清洁干燥,并予以固定,以有效预防感染。保证PICC导管的通常,需要泵入经由生理盐水稀释的肝素液(6U/kg)10ml进行冲管。尽可能避免长距离输液,不得抽取血标本,以有效预防导管堵塞和渗漏的发生。置管部位一旦出现红肿以及药物外渗的情况,则需要及时予以处理,使用神灯烤局部10min左右,3次/d,拔管的同时进行管端培养[3]。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 )和(%)进行观察指标的计量和计数,通过t值和 检验资料,结果满足P<0.05,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42例接受下腔静脉PICC置管的新生儿当中,均为一次穿刺成功和一次置管成功,经护理后无置管部位红肿、静脉炎以及穿刺口渗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更无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3.讨论
下腔静脉PICC置管术在新生儿临床治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充分考虑新生儿的实际情况,保证穿刺置管的安全性。与上腔静脉相比,下肢、盆部、腹部等下腔静脉的管腔较为粗大,位置固定,便于确定穿刺点,无重要组织结构,无需调整患儿的体位,操作成功率高且安全性好,能够建立长期静脉通道,将其作为输液和营养供给的重要途径。当然,下腔静脉PICC置管术同样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下肢活动,同时容易受到感染。这就需要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选择合适的静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证穿刺和置管部位的清洁。保持PICC导管的通畅,使用稀释肝素液进行冲管,避免出现堵塞和渗漏,预防感染、血肿以及血栓等并发症,进而保证下腔静脉PICC置管术的应用安全,为新生儿的健康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4]。
孟凡丽在新生儿下腔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研究当中指出,由于新生儿生理发育不完全,其肘部静脉管腔较窄,不易显露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穿刺难度。而新生儿下肢大隐静脉和股静脉相对清晰,其静脉管腔较粗,适合作为穿刺置入PICC的静脉。但需要加强预防感染,注意观察腿围的变化,以保证下腔静脉PICC置管的安全性[5]。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42例接受下腔静脉PICC置管的新生儿当中,未出现穿刺成功和二次置管成功病例,均为一次性成功,经护理后均无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PICC置管在新生儿下腔静脉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选择合适的下腔静脉血管,保持穿刺置管部位的清洁,保证PICC导管的通畅,进而提升新生儿临床治疗的安全性,促进其更好的成长和发育。
参考文献:
[1]舒英,毛淑芬,俞筱兰,等.血液病患者 PICC 置管时机与静脉炎的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1):17.
[2]白丽娟. PICC置管在新生儿下腔静脉应用的护理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4):523-524.
[3]沈红五,缪爱梅,茅志娟,等. PICC两种置管途径在新生儿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04):351-353.
[4]王莉.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5):105.
[5]孟凡丽. 新生儿下腔静脉PICC置管的护理[J]. 社区医学杂志,2013,11(13):80-81.
论文作者:瞿敏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30
标签:静脉论文; 新生儿论文; 导管论文; 并发症论文; 患儿论文; 肝素论文; 发生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