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
摘要:本文主要从水利工程质量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难题、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这几个方面介绍了题目,本文旨在与同行探讨,共同进步。
关键词:原因分析;难题;内容;措施
一、概述
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效益以及建设的进度,施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形象建设以及提高工程质量的不断创新都需要对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加强,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涉及到水利建设的千秋伟业,关系到国家水利命脉的发展和水利工程的效能发挥。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的投人力度和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实现现代化、高效化和科学化,有必要对水利工程建设目前的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改革和创新,适应新形式,适应客观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变化。
二、水利工程质量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设计片面主观
水利工程的设计不够全面科学一直是困扰我国水利工程设计的一大问题。工程规划主要体现在建设论证和规划设计两个步骤。然而,目前我国的很大一部分工程都难以达到比较完美的设计要求。其不能达到标准的主要体现在:比较盲目,缺乏充分的论证,没有同时考虑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设计比较随意。除此之外,工程的细节设计也缺乏科学含量,无法达到精益求精等等问题。上述的这些重点使得理论与实际脱钩,工程的规划效果无法充分发挥在施工后的成品之中,造成一部分调节功能的失效。
2.2重进度轻质量,质量认识薄弱
在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企业迫于施工进度的压力,为了避免工期延误,部分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施工的=时候每每是以工期优先,显然是重进度轻质量无法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质量标准与设计要求。
三、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难题
3.1对设计和监理的行政干预多
在招投标阶段或开工开始,有些业主就提出提前投入使用节约投资的指标。有的则是提出许多具体的设计优化方案,指令设计组执行。对于大型工程,重要的优化方案都须经咨询专家慎重研究后,正式向设计院提出,设计院接到建议,组织有关专家研究之后,才做出正式决策。个别领导提出的方案,只能作为设计院工作的提示。优化方案可能是很好的,也可能是不成熟的。仓促决策,可能对质量控制造成重大影响。
3.2质量意识普遍较低
施工工程中,不能重视施工质量控制,没有考虑到施工质量的重要性。当质量与进度发生矛盾时,当费用紧张时,就放弃了质量控制的中心和主导地位。变成了提前使用、节约投资。
3.3设计方案变更过多
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变更比较随便,有些达到了优化的目的,有的则把合理的方案改到了错误的道路上,设计方案变更将导致施工方案的调整和设备配置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明显的错误,或者缺乏优化的可靠论证,不宜过多变更设计方案。
3.4费用较紧、工作条件较差
施工设备、试验设备大多破旧不全,交通、通讯不便,安全保护,卫生医疗,防汛抗灾条件都较差。
3.5设代组、监理部力量偏小
一方面是限于费用,另一方面是易于小看水利工程,在设代组和监理部的人员配备上,往往偏少、偏弱。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都要由设代组或监理部在现场独立作出决定,更需要派驻专业齐全,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到现场。
四、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保证作业过程质量而确定的重点管理对象、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承包单位在工程施工前应根据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要求,列出质量管理明细表,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查批准后,在此基础上实施质量预控。
4.1施工前质量管理:掌握和熟悉质量管理的技术依据。严格考查施工企业的技术资质。对工程施工中所采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构件的质量(包括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审核、质检和验收。建立健全质量保证系统、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证活动,完善其质量检验和计量技术及手段,组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会审。熟悉和了解所担负的工程特点、设计意图、技术要求、施工工艺和应注意的问题。开工之前必须向施工人员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技术交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承包单位提出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和开工报告进行审查。
4.2施工过程中管理: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工序质量管理体系,及时提交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管理图表。及时审核变更设计及其修改的图纸。对施工作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发现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加强工序交接检验和隐蔽工程验收。要建立质量信息反馈体系。
4.3施工后的质量管理:审核竣工资料,包括施工的质量检验报告及技术性文件。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对单位工程、单项工程和整个工程进行竣工验收。实行保修制度,并提供必要的服务。
五、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
5.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
领导的重视与否是搞好水利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前提。水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以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心真正把工程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按照水利规范和技术要求,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当事人发生什么变化,都要追究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彻底解决工程当事人不管工程质量如何,出现问题一走了之的弊端,使工程人员真正负起责来。
5.2提高施工的管理与设计
(1)做好水利工程项目编制方案
设计工程方案,要确定如何部署和管理。要全面考量,如何编制计划,从比较基本的施工手段做起,进行工程时间段的细划。要对设备,原材料,人员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统筹。这些工程应该在开工之前进行周密的计划。在施工开始之后,要细化施工阶段,比如整体框架,结构,装修等等,要进行好的调整。制定好的设计和编制要选取专业技术人员,由各个负责的部门真正参与,提出各部门困难的问题,集中解决,使其更加标准规范。
(2)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有了标准的施工设计,就要灵活的处理如何进行施工。首先要按照符合工程的标准进行设计:同时要符合各地的标准,选择最优化的经济指标,并且满足灌水,减少农田占用面积。并且对平面图上的沟、路,同时尽量杜绝安全上的问题。必须截弯取直,为未来更高标准的水利设施进行铺垫。同时要准确计算地下水,沟渠灌溉,进行最优化的处理。
5.3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意识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加强,首先是要求领导重视。一是要有依法强化质量管理的观念,要从筑牢千秋伟业和兴建百年大计工程的高度,以关注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角度去提高认识,增强观念,克服麻痹思想,把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把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纳人领导工作日程,把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主要领导负总责,不仅观念上要转变,工作注意力和主要精力也要转移到工程质量管理上来,克服传统的习惯和方法,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依法管理,并不断研究和探讨新形势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5.4大力推行水利工程建设“三制”
实践证明,水利工程建设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即“三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根本措施。只有项目法人切实负起了工程建设的全部责任,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组织工程建设,从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保证工程质量。在进行招标投标时,要严把资质审查关;不仅要看投标单位的资质,更要着重其实际业绩。特别要重视工程项目的资源配置是否到位。杜绝层层转包,主体工程不得分包,分包商必须要满足相应资质要求。要加大对监理单位监管力度,切实改变少数项目监理不到位的现象。
5.5严格技术管理
(1)施工日记: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负责人必须认真做好施工日记,把施工中每天每项工作情况、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与结果详细记录、完好保存,作为竣工验收和质量评定的依据。
(2)技术责任制:要求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分工明确,各负其职,便于做好各自分工的技术工作。
(3)技术档案材料的归档:为了系统地积累施工经验,工程开始就要建立技术档案,汇集整理有关资料,直到工程结束。所有资料必须保存原始记录,如实反映情况,并有技术负责人的正式审定意见,不可擅自修改、增补。
(4)真正掌握技术要领:使参与施工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全面的了解所负担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数。
(5)材料检验:施工工地所用的各类材料,如钢材、水泥、粗沙、石子等都要进行抽样检查,符合设计要求方可使用,以确保施工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6)工程验收:在每一个工程的各部位单项,尤其是隐蔽工程,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或部位的施工。同时,也为竣工验收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
(7)图纸会审:做好此项工作,对于减少施工中的差错、确保施工质量至关重要,一旦发现问题,就可及时纠正,并详细记录、存入技术档案,达到消除差错的目的。
(8)技术复核:在施工全过程中,对每项技术工作的实施,要有专人进行复核,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止偏差,避免人为工程质量事故。
结束语:
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是施工程建设永恒的主题,作为水利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要努力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探索质量管理的新模式;努力学习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水平,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确保建设人民满意的放心工程。。
参考文献:
[1]王锡东.浅谈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今日科苑,2010(23).
[2]沈伊荣.浅谈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保证休系[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4,(S1)
[3]史洪亮.论述如何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J].四川建材,2006(04).
论文作者:杜茂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4
标签:水利工程论文; 工程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水利论文; 工程建设论文; 质量论文; 技术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