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班级模糊管理_班级管理论文

论班级模糊管理_班级管理论文

浅谈班级模糊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班级论文,模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班级是一所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不少班主任老师强调量化管理,追求一种精确性,以示学生之间的差异,使得不少学生在认识和个性发展上趋于片面,个性与情感受到压抑,作为人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发展丧失殆尽。因此,模糊管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以弥补精确管理中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班级管理机制。

一、班级模糊管理的界定

模糊是一个美学范畴。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64年提出“模糊”的概念,认为“模糊概念比清晰的概念更富于表现力”。195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查德提出“模糊集”,并创立了模糊理论。模糊理论包括所有强调组织中的无法预测性和易变性的理论。

模糊与精确是一对平行的概念,而不是两极概念,实则相得益彰,互相补充。对学生实施模糊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智慧的体验,这种管理不是让学生糊涂,而是促使其更真切、更完美地理解和感受宽松的班级文化氛围,更好地张扬学生个性。在班级管理中创设意识、情感上的暂时性“模糊”状态,促使学生体悟、想象,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学习和生活的主体地位,富于意念性和进取性。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意念的分析,克服传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不足,着重于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整体的体验和感悟,讲究“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使得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难以言表的默契。

所谓班级模糊管理是指班主任老师在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对学生提出不具体、不稳定、不精确、不分明、不清晰的模糊管理要求,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得学生有充分的空间施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想,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准确利用模糊理论对班级实施有效管理,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彰显。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接收到管理信息后,着意发挥主观的积极作用和能动性,在“大成若缺”的感觉里积极联想、细心品味,方能终有所悟,并认识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积极寻求师生之间的结合点,强化自身的自我约束力和创造力,形成自己的学习生活特色。通过模糊理论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特意给学生留下“空白”,学生则可以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以及参与班级决策,充分调动学生管理的主动性,形成一种“无管而无不管”的人人自管的佳境。让大家感到自己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的主体。

二、班级模糊管理的原则

班主任实施班级管理,给学生无穷的自由空间来享受学习和生活,其间必须从学校教育资源的实际出发,强化模糊管理的设计原则,进一步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

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是指班级管理中的主客体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协作,共同发展,从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是模糊管理的基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联系的,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班级管理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进行协调和组织,以优化运用教育资源为标志,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班主任对客体的管理,必须从外部环境、客体的实际状况以及发展目标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思考,将客体置于系统内进行有效的管理,否则,在具体的实施班级管理过程中,容易使班主任“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民主性原则。所谓民主性是指在班级管理中,把学生真正看作班级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为学生创造民主参与的管理机制,让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中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激发稳定、持久的自觉性,这样才有凝聚力,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学风、班风,这是班级模糊管理的重点。实际上,模糊管理机制的建立,是班级民主建设的保证。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组织管理的手段和程序是不太清楚的,管理的过程也是难以明确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资源,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尽量为学生创造参与管理班级的场所和条件,扩大和完善学生参与管理的渠道,发挥他们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克服包办思想。这样,突出模糊管理的稳定性,学生就有归属感,就能发挥群体的智慧,使决策更合理,同时参与管理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能力。

主动性原则。所谓主动性原则是指班级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这是班级模糊管理的难点。模糊管理要求班级管理的组织结构是不完全确定的,组织中的不同部分的权利范围是不完全清楚的,班委会成员和班级普通同学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重叠的。肯定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性,也是学生管理的必然趋势,是现代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融合。实际上,学生主体之间是平等的,魏书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克制”。在班级管理中模糊管理的具体要求就是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仅仅把学生看成管理对象,看不到他们参与管理的潜力,就会压抑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自我成才,必须善于帮助学生明确自我管理的价值和目标,使他们懂得管理的理想境界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重要基石。要放心、放手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锻炼,使得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提高自我约束力。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我实现的精神,激发士气。运用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等手段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强化它们的行为,调动积极性,注意协调,使更多的学生有参与直接管理的机会,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很好的教育和锻炼。

互补性原则。所谓互补性是指班级管理过程中,模糊理论的应用对班级管理的绩效会起着一定程度上的导向作用,最终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最终还是指向精确管理,精确管理与模糊管理相互补充,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管理效果,这是班级模糊管理的核心。如果班级管理完全实施全模糊,学生则不知所云。如果过分精确,一览无余,学生就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就很难有回味的余地。必须从学校和班级教育资源的实际出发,师生通过精确管理与模糊管理的有机结合,逐步达成默契,进而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师生之间内心感受能相互沟通,就会产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班主任积极确立精确的管理绩效是其着力追求的目标,模糊终能呈现个性的清晰,使其相互交融,班级管理才有声有色。

三、班级模糊管理的有效策略

长期以来,在学校管理中,虽有一整套详尽的学生管理规定,但往往只停留在宏观上,对具体班级的管理往往也只是依赖于班主任自己的个性化的工作加上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制约,而对具体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特长、个性需要等方面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和要求。这为班主任实施模糊管理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师生应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关系,信任是理解的前提。从人格上来讲,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因此,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要实行转变,一方面不能任意摆布学生,对学生平时的言行不能过分挑剔,模糊管理学生的得失,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另一方面,班主任要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可能和需要,让每个学生在组织结构中发挥、发展其潜能从而使他们个性获得积极自主的发展。只有树立起这样的教育观念,才能进行正确的操作。

建立班级管理网络。如果说班级组织机构是班集体的骨架,那么每一位同学便是连接各骨架的神经网络。班主任应积极创造条件,理顺这些神经网络,根据班级建设的思路以及每一位同学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自由组合成班级组织,如:相对稳定的行政小组、学科学习小组、课外活动小组、卫生小组等等……每个小组定时定点开展活动,有计划、有总结、有交流。为每个同学提供了参与尝试和施展才能的机会。丰富学生角色体验,发展集体中丰富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每当班级开展活动时,各小组能自动投入参与班级活动,组员们在创造既有民主又有纪律的班级生活中体现责任感,并确实地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及时对学生集体提出富有激励性的目标,抓住操作契机。班集体建设须在一个个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实现,目标达成的过程,也正是学生自信力,自我管理能力,班集体发展水平提高的过程。

开展系列化班级活动。活动是班集体建设的桥梁。班级管理不是只强调纪律约束的过程。通过活动能完成班集体建设目标中提出的任务,班集体的组织机构在活动中能完善,发挥它的骨架作用,而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协调发展。为此,我们根据各机构的功能,围绕目标精心设计活动,每项活动有目的,有准备,有组织,有总结。从时间看,活动有固定的、随机的。从内容看,有思想教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学习方法指导活动、游戏活动等。活动为自变量的操作提供了条件。

优化学生的评价体系。为使班级管理得以顺利进行,并能及时进行调整,必须保证班集体建设的信息反馈渠道畅通,而评价则是主要手段,从评价主体角度看,要千方百计让全体学生参与,学生自评和他评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评价时间看,有总结性评价(每学期结束,学生都得对自己的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工作进行总结、评价,促使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得以改正)和即时性评价(班级或学校举行活动结束后进行);从评价内容看,要注重发展性评价,减少奖惩性评价,不仅评价各种活动和交往的结果,更要重视评价其过程的合理化程度;在形式上,重视积极性评价,重视随机口头表扬。

四、班级模糊管理的绩效分析

班级模糊管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作用尤显特殊,它对人的思想、意识、观念乃至日常生活中许多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发展会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得到有效培养。班级实施模糊管理要求学生在班集体中增强自我责任感,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操作过程中,模糊管理使学生逐步改他律为自律,使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能动性,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让学生个性得以健康发展。班级模糊管理正常运转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自为,学生有独立发展的空间。他们在班级开展系列化的教育活动中共同参与班级各层次的管理,并担任满意的角色,班级给他们提供了锻炼能力的舞台。团结和谐的班集体使学生生命个体的知、情、意、行得到全面发展。由于班主任在实施管理过程中,没有具体要求,没有“好学生”的标准,同学之间的管理更为融洽、和谐。班级中已没有孤立者,学生在班内的自我感觉良好,同学们在关心集体的同时,也亲自体会到来自集体的激励和温暖。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主渠道最大效应。模糊管理使班级充满民主气氛,学生很少有压抑感,班级各要素的和谐组合,开发了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发展。学习环境的优化使同学们在学习上有创新意识,各抒己见,班级成绩稳步上升。

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大大加强。这一模式使班级管理逐步由班主任管学生转变为学生依靠集体力量进行自我管理。人人成为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体。班主任的舞台逐步从前台转到后台,工作由监督型转向协调型,使得学生能放开手脚,进行创造性学习。班级模糊管理是在管理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并逐步形成的一种人本管理,其本质就是实现班级管理的人文化。

标签:;  ;  

论班级模糊管理_班级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