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减负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千年伊始,教育部就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问题发出紧急通知,并召开全国电视工作会议,陈至立部长作了重要讲话。2000年3月1日,《人民日报》等各大报刊发表了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说明中央和教育部对这一问题是高度重视的。但时至今日,关于减负的问题,仍未取得统一的科学的认识。笔者不揣冒昧,对减负问题作如下思考,以就教于教育界同仁。
一、减负要求教师有高起点的认识
江泽民总书记亲自抓减负,表面上是针对浙江省金华市等地因学生负担过重发生的恶性事件,实际上是将减负问题置于一个大背景下来认识的。这是我国跨入21世纪,面对新的挑战的一个战略性举措,涉及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关于减负的社会意义,怎么过高评价都不为过,因为教育关乎国运。李岚清副总理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各方面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1]对于业已到来的新世纪,我们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我们能不能赢得这场挑战,抓住这个机遇,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最大的问题不是资金,也不是设备,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质和人才问题。但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搞法,使我们建国后50余年来的教育“没有培养出超过我们前辈的大师。”[2]如果还因循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搞法,“我们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世界上恐怕很难站得住脚并得到发展”。[2]有一个美国人提出可用15年时间搞垮中国,其依据是我国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道德水平、身体健康、创造能力低下,培养的人才缺乏竞争力。这应视为给我们敲了一次警钟,必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我国国民素质,才能使我国在新世纪立于不败之地。
减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减负一旦成为现实,将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提供良好的环境。马克思说:“自由是创造的前提。”[3]要使学生获得自由,就要把他们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减负”就是还学生以自由,把过重的课业负担剥夺的时间还给他们,把无休止的考试复习剥夺他们的空间还给他们。有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才可能去创造,而不必跟着课本亦步亦趋,跟老师学舌。他们才有可能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创意,才有可能才思驰骋,无羁翱翔。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
从教育本身来认识,减负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而造成的身心压力。学生由于负担过重,休息时间不够,静坐时间与活动时间不成比例,形成学生心理阴影,不利于学生身心发育。据一项国家级调查研究课题显示,30%的小学生与35%的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位居第一的症状是焦虑。睡眠状态对人的生活、学习、心理都有直接的影响。睡眠不足,导致神经衰弱,心理疾病也容易发生。对于孩子来说,睡眠有着特别的意义。人的脑垂体前叶所分泌的生长激素,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关系最为密切。生长激素主要在夜间睡眠中分泌,白天分泌得很少,并且多是在打瞌睡时分泌的。另外,人体合成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也只有在睡眠和休息的时候才能够很好地完成。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绝大多数中小学生睡眠不足,近50%的小学生和近80%的初中生感到困乏。这种以牺牲儿童健康为代价的应试教育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发育权,说到底,是一种“犯罪行为”。
减负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4]应试教育造成了文化知识教学挤占思想品德教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作法,造成了学生品德素质滑坡,身体素质下降,审美素质缺乏,劳动素质几乎为零,使学生变为只会应付考试的机器。只有减轻过重的文化知识学习负担,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减负对教师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减负不是简单让学生减少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减负增效,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课堂要面向大多数,课下通过个别辅导解决个别学生问题;教师要整体安排教学进程,分散难点,分解压力,从而达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能否减负增效,关键在教师是否科学施教。教师科学施教,学生负担就轻。这里有3种说法:学生负担重,教师负担重,是恶性循环的教学;学生负担重,教师负担轻,是误人子弟的教学;教师负担重,学生负担轻,是减负增效的教学。
笔者认为,以上说法,有其正确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减负,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要高,教师要科学施教。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要实行4个转变:
第一,教师要把单一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综合的过程。
第二,要把教学中对前人知识的复制、生产、加工、包装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
第三,把知识的死记硬背的过程,转化为知识的检索和探讨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能力。
第四,将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化为为发展而学习,为创造而学习的过程。
科学施教,就要增强教师的吸引力。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已经严重扭曲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极有可能使学生从厌倦学习发展到厌倦生活,厌倦人生。许多地方的小学生,一边跳橡皮筋一边唱:“太阳当头照,我去炸学校,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个炸药包?”学生厌学到想让书包变成炸药包去炸学校的程度,哪里还谈得上生动活泼学习,身心健康发展?更不用说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了。可以说,这是中国教育中存在的巨大隐患。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应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以教师特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这是教师的神对职责。
三、“减负”还需“配负”
减负是一个缩写词,其全称是“减轻学生课业过重负担。”仔细分析这个全称,可以看出它至少蕴含以下几个意思:一是它承认学生要有必要的负担;二是表明学生的负担应当有一个“度”,不能过重;三是暗示:过重的负担应当减轻,不足的负担也应当给学生加上。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学生在某些方面负担过重,必然在某些方面负担不足。学生的各项负担只有在一个均衡的、相对平衡的“度”的范围内浮动,才能获得健康的发展,才不会导致学生的负担进一步失衡,素质进一步降低。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对以上第三个问题,即如何“配负”,也就是如何合理配置学生的负担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合理配置学生的负担”问题,既是“减负”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学生因“减负”而释放出来的精力往哪里去的关键,更是一项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富有建设性的问题。审视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对于如何“合理配置学生的负担”问题,本文认为应抓如下工作:
首先,减轻机械记忆的考试负担,配置创造性思维的考试负担。美国的《新闻周刊》曾经撰文指出:“亚洲的学生忙着记忆死板的答案,无暇学习独立思考。在许许多多亚洲的教室里,独立思考反而起着阻碍作用。”当然,记忆与思维是构成智力的两个重要因素。记忆是巩固知识、领会知识与应用的基础,青少年正处在记忆的最佳时期,趁着大好时光,让他们多记忆一点,多积累一点,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是会有很大的好处的。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因为种种原因,我国学生有相当大的精力被浪费在机械的记忆标准答案上了。学生遵循老师的“谆谆教导”,整天忙得焦头烂额,而最终能力提高并不显著。他们面对稍微有些变化的题目,便会不知所措。有鉴于此,为了平衡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必须减轻学生机械记忆的考试负担,适当增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负担。第二,减轻硬性统一的课业负担,配置课业的可选择性负担。目前一些部门所颁布的种种措施,大多都是为了限制学生课业的数量负担。因为,在我国学生课业的数量确实已经到了非减不可的地步了。有些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具到,多多益善的原则。此外,不少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总是“一刀切”,不管是差生还是优生,他们所作的作业都是一样的,缺少选择性与差异性。合理地配置学生的课业负担,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增加作业的选择性与差异性。在这一方面,我国一些教育改革家,比如魏书生、张富等,早就作出了成功的尝试,我们应当认真研究他们的成功经验,并加以吸收和借鉴。第三,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配置学生的生活负担。在生活上,很多家长宁愿自己苦一点,也不愿孩子为自己分担一点生活上的负担,但是,在学习上,做父母的却从来不考虑子女的心理承受力,不考虑子女的实际情况,不断在心理上给他们加压——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即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来到世界上,他们是一个完整的人,发展的人,他们并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有权利体验一个生命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体验作为一个人的全部生命意义。父母这样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剥夺了一个生命个体的某些方面的权利。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往往会造成子女心理的扭曲,甚至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更为可怕的是,这样做,也是造成一个民族创造力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标签:应试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