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几个问题_农业论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几个问题_农业论文

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科技论文,几个问题论文,成果转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人多地少,发展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是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城乡协调发展,使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循环互相配合的必由之路。把科教兴农落到实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没有这样一个环节,农业、农村的美好蓝图就只能是海市蜃楼。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是个现实问题

农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的战略重点,并且是重中之首。如何发展农业?邓小平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页)在我国,由于科教兴农政策的贯彻,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逐年上升。但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是很低的。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只有30%-40%,且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这与发达国家的70%-80%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去甚远。比如,陕西渭北某苹果基地县,有高节换种、疏花疏果、套袋、病虫害防治等十多项成熟新技术,但技术推广面却很小,为果农掌握的不多,不少果园的果形不整齐,果个较小,着色不均,优果率不到30%。上述情况表明,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或者说农业采用先进技术方面,与“九五”期间农业科技的贡献率达到50%的目标存在着很大差距。

是农业不需要科技,还是农民拒绝科技?显然不是。在我们进行的一项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调查中,就“你认为政府应为发展农村经济做些什么?”、“你希望城市为农村发展做些什么?”、“你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信息?”、“你认为应和区外、省外建立哪些联系?”等问题,农民的回答中,“科教兴农”、“科技服务”、“科技信息”、“科技联系”占第一位,而且对许多不同的问题都用科技念头去回答,这充分表现了农民对科学技术的渴望。农民们在实践中已认识到:优质高效没有科学技术不行。现在不少地方的农民都已自发地办起了农技校。

是没有农业科技成果可以转化?也不是。前面我们已经引用了一个统计数字: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

显然,农业科技成果和现实农业生产力之间存在着障碍,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九亿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渴求造就了中国巨大的农业科技市场,但农业科技成果却不能成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这是十分可惜和令人焦虑的状况。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问题

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展,没有这些条件科技成果的转化就不能实现。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必要的基础性条件薄弱。

首先,许多农业科技成果不能适应农民的实际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适应性是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要品质。多年来,农业科研力量分散,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够,许多科研项目处于自发的生长状态,没有形成气候,由此造成了农业科研在选题上与农业生产联系不够紧密,增产的成果多,增收增效的成果少。许多科研成果不具体、不配套、操作性不强,推广和应用比较困难。农民急切需要的技术缺乏,而出来的成果农民却不愿意接受。比如,一个新技术增产能达5%应当说是很不错的,但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经营体制,对于经营几亩地的单家独户来说,增产几十斤,花钱买技术,费心思似不值得,不少农民就不在乎那几十斤。用农民的眼光看,这样的技术就不是他所需要的。农业科研成果的适应性问题,除了与科研人员是否联系实际及联系实际的程度有关外,农业科研经费的紧张也降低了农业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1995年以来,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GDP的比重不仅未增加,反而逐年下降,1996年降到0.36%,这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数的1/6,而且远低于30个最低收入国家80年代平均农业科技投资水平(0.65%)。

其次,农民自身的素质较低,对科技的接受能力较弱。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我国90%左右的农民文化素质偏低。近年来,尽管整体上农民素质有较大提高,但受教育较多的年轻人务农的却在减少。在我们的调查中,不时了解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制约的情况,概括起来就是: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一方面,对科技成果中的名词概念及相应的技术手段、物质资料看不懂,不理解,因此只能敬而远之;另一方面,一些农民大胆采用了新科技成果,但应用过程中,对诸如计量、比例、温度、时间等条件不能严格把握,结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失败,这反过来又进一步挫伤了他们应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第三,农业技术推广乏力。科技进步与广大农民群众之间没有天然的通道,必须通过教育、科研和推广等社会化服务部门的宣传、示范和协助,才能逐渐实现。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其人员,曾为农业的增产、农民增收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目前有各种因素制约着其“神力”的发挥。经费不足是首要的因素。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费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87年是0.33%,到1995年下降为0.23%,这比发达国家低了3-4倍。近年来,国家对农技推广的投资(包括事业费、基本建设费、专项技术推广经费等)虽然绝对数逐年增长,但相对比例却在下降。农技推广人员人均年推广活动经费由1986年的1167元下降到1995年的894元,年均下降0.6%。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社会地位下降也是重要的因素。据调查,只有24%的农技人员认为现在的社会地位比80年代初期有所提高。经费紧张和社会地位的降低,使农技人员感到难有作为,无出路,因而队伍涣散,人员流失严重。这样农业科技推广的质量与数量是可想而知的。农业科技推广的作用不大、可有可无的情况使得一些领导容易忽视其作用,结果投资更加减少,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社会地位更为低下,形成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和投资、农技人员地位之间的恶性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业科技成果在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上就产生了“瓶颈”般的不良效应。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环节问题

前述的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的因素,主要是从具体环节上谈的。如果我们从更大的社会背景下看,就会发现,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采用的各个环节——政府、科研、推广、农民之间的链条脱节严重。

从各环节的主体对高产与优质技术的选择上看,其认识和行为有着明显的错位。据调查,认为与优质技术相比,更需要高产技术的,农民为69%,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业科研人员为81%和80%,主管农业技术推广的副县长及农业局领导则为55%,而在市场上优质优价的农产品则比低质低价的农产品更受到青睐。陕西汉中是高产的粮食基地,但由于当地的粮食品质较差,现在居民大都选用外地优质的面粉等品种。认识上的差异,必然要导致行为上的错位,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脱节。比如,几年前,西北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西安市群众面粉厂就有一个设想,改高价购买进口小麦为就近建立一个亿公斤优质小麦基地,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引进的先进设备,又可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同时还将每年为企业节约200多万美元的外汇。但粮食收购部门说这是好事,可现在的粮库仓容普遍不足,专储难以做到,再说粮站收购是按容量、水分、含杂等确定等级,要检测优质小麦没有技术也没有设备;农技、种子部门认为推广优质小麦,涉及供种、生产、收购、销售等多个环节,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若政府没有人主抓,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协调,要把这件事办好有难度;县领导说这件事靠行政措施推进会适得其反,以前为类似的事群众上访不少,每次都搞得政府很头痛等等。结果面粉厂还得以高价大量购买进口小麦。

从信息和科技的流通与转化来看,农业科技力量游离于市场之外,是目前存在的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由于农业科技力量游离于市场之外,信息和科技的流通与转化在环节上就存在脱断和缺失,缺乏必要的呼唤和响应,农业技术难以流向农民,农业信息也难反馈到农业科研单位与技术推广部门。由于信息和科技的流通与转化缺失市场这一必要的环节,加上前述的不同主体在认识和行为上的错位,就很容易形成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情况。这样,农业科技人员选题立项与农民需求的差距,使有限的科研经费不能有效利用,科研成果难被农民接受;政府行为与农民需求的差异,导致政府对农业的管理与决策的减效;同时,受政府影响较大的科研、技术推广服务组织的活动也与农民的需求不相一致,出现偏差。

从利益机制上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利益没有很好地同相关主体挂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而科研、技术推广人员却得不到多少好处,农业减产、农民减收,科研、技术推广人员也不负责任。科研人员搞科研,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出成果,而没有转化成果为现实生产力的内在压力和利益追求。技术推广人员是有啥推啥,没有“二次创造”的积极性。由于缺乏与各相关主体的切身利益挂购的利益机制,于是,利益、信息、技术就不能良性循环,农业科技成果就难以转化。

从投资体制上看,也存在着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地方。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科技保密性差,农业科技推广的投资有较大的风险性。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体制,采用农业新技术主要靠农户投资。由于投资有很大的风险性,即便采用新技术成功,也由于保密性差,产生公共效应,别人不冒风险而坐享其成,因此,农户一般说来投资的积极性不高。比如,作为苹果十项新技术之一的套袋技术,每个袋子的成本在6分至一毛之间,一亩果园光袋子的投入就要近千元,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这样的技术在初推广时,如果失败了,损失基本上要投资的农户承担,如果成功了,其他的农民户跟着做就是了,而没有多少风险可言。这样,冒风险投资的农户心理是很难平衡的,没有多少人愿意始做俑者。同时,由于我国目前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知识、技术、科研成果商品率低,技术市场还不够成熟,这也加大了农业科技投资的风险性。

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

通过前述分析可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由“综合症”造成的,因此,只有医治“综合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首先,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国家来说,要把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体现在农业科技政策、对农业科技活动的管理和协调、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资力度上。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是农业投资的主渠道。据专家测算,对农业科研投资年均实际增长应保持在5%,对科技推广的投资应高于5%的增长率。我国已经把科技进步提到兴国的高度,把“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改善农业科研、推广、教育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待遇”等,写进了《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中。路线、政策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现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有关领导的重视。陕西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苹果产业化经营,今年初开始启动“优果工程”,把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提高果农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并优先在资金和技术培训上予以支持,省科委也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科技示范园建设,由于这些措施,预计全省优质果率至少提高5个百分点。由于政府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农业科技管理、协调和投资的监督机制和责任制。

第二,加强培育农业科技市场,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通过市场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使农业科技供需见面,信息相互反馈,从而相互调适与促进;使农业科技推广活动与相应主体的利益挂钩,以提高其积极性;科技与技术推广单位依据农业生产和实际需要进行研究开发,并在这些活动中发展壮大自己;同时,市场机制也可以调节科技人员的结构和规模。农业科技产业化,有利于吸引人才,扩大规模,形成优势,增加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力和转化率,也有利于科技成果进入市场,吸引刺激各方面的投资;农业科技产业化还可促进科技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第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会使农业对科技的需要变得更为深刻和广阔,也使农业科技的推广使用更为便利和高效益;而农业科技推广也推动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建立在农业技术基础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将农业生产,技术和加工转化联为一体,使利益、技术与信息在科技成果转化的环节中良性流动。同时,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使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与转化向纵深发展。

第四,对农业科技单位自身而言,必须面向市场,加强与农业和农民实际的联系,用优质的服务获取合理的报酬。农业科技单位及其人员是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的重要主体,其地位和作用应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高度来认识和肯定,他们也应有这种自我认识和自我肯定。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单位及其人员的地位和作用必须通过市场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他们自身必须面向市场,进入和操作市场,并且用优质的服务获取合理的报酬。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的基本内容和攻坚战役,虽然是一个难题但又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除了各环节的主体高度重视以外,关键还是要靠解放思想和改革。解放思想才能有新办法、好办法,改革才能创出新路子、好路子。

标签:;  ;  ;  ;  ;  ;  ;  ;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几个问题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