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_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_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建国四十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大致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三年恢复时期至“一·五”时期,为了协调沿海和内地的关系,区域经济布局的重点西移。第二阶段:“二五”到“五五”时期,以大“三线”建设为中心,以“备战备荒”为基调,区域经济布局重点跳跃式西移,虽然操之过急,布局的区位选择常违背经济规律,但总体上的西移有一定的科学性。第三阶段:八十年代以来,为取得国民经济的整体速度和宏观效益,区域经济布局明显东倾。我国区域经济布局,从西移到东倾,走过了坎坷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巩固发展原有区位经济、形成一批具有重大意义的新的区位经济。建国以来,加强改造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辽中南经济区,改革开放以来,还建设了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闽南三角地区,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沿岸地区,以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地区等新的经济区,使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沿江地区形成“T ”字型的经济密集带,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发展源”。

2.一大批能矿基地的建设使全国区域经济布局趋向合理。建国以来,不仅在沿海地区建设了不少新型工业基地,比如“一钢”(宝山钢铁厂)“二站”(浙江的秦山核电站和广东的大亚湾核电站)“三工程”(扬子、齐鲁、上海三大乙烯工程)而且在内地建设了一大批能源、原材料基地,比如,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黄河中上游、长江干流、乌江、红水河、澜沧江等地建设能矿基地;新疆石油基地也揭开了大开发的序幕。这些能矿基地的建设,使整个区域经济布局西移,吻合了我国能矿资源西多东少的国情,使布局趋向合理。

3.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推进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出现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态势,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

四十多年来,区域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区位布局过分东倾,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布局大幅度东倾,基本建设投资东部地区的比例大大高于中西部,而且,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其它社会资金流向基础设施较好、交通便捷的东部地区。因此,大大加剧了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

2.区域经济布局过分东倾,强化了“双重错位”的布局格局。我国的生产能力较强、生产要素发育较好的地区是东部地区,而我国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却是中、西部地区,这就是我国经济区域布局的“双重错位”现象,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80年代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过分东倾,可以说是强化和加剧了“双重错位”的矛盾,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造成运输的全面紧张,区域关系日益紧张,以及宏观经济效益下降等。

3.区域布局过分东倾,造成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趋同。80年代以来,是我国产业结构剧烈的变动期,本来应该是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必然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布局优化,国民经济腾飞。但由于财政、投资、价格机制没有理顺,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产业政策引导不力,受地方利益的驱使,产生了许多盲目引进和重复建设的现象,这样就造成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趋同,专业化水平下降,与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和规模经济背道而驰,以致造成整个宏观经济效益的下降。

三、我国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

面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及其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政策、制定怎样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来促进“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实现来引导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效率与公平这一对矛盾,处理好它们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般说来,效率与公平是此消彼长的,是矛盾的,如果我们把战略重点放在效率上,必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把更多的投资引向经济发达、设施完备、交通便捷、信息灵通、资金充足、科技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促进区域经济高速发展,这样必然拉大区域差距,造成社会不公。如果我们把战略重点放在公平上,必须运用政府掌握的资金和措施手段,改变落后地区面貌,促使贫困地区的经济摆脱困境实现起飞,但是,这必定要牺牲等量投资在发达地区所能取得的经济效益,从而支付巨大的机会成本。而投向落后地区的资金从哪里来呢?肯定要增大向发达地区的课税或搞财政赤字,这样就抑制国民经济的效益和速度。

但是,从长远说来,效率和公平是统一的,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就无法积累足够的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开发;而没有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东部地区的市场、原料和燃料难以保证,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经济起飞阶段,认真汲取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和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

总的来说,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区域劳动生产率,空间组合效率放在首位,以保证全国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提前实现,并为下个世纪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要通过区域经济政策的引导,通过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杠杆的调控和法规上的制约,来创造一个能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公平参与竞争的宏观经济环境,分工合作、统筹规划,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我国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布局框架

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该以沿海、沿江、沿线、沿边点轴系统为骨架,将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框架与对外开放布局框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外引内联,双方循环,东西互补,南北联动的新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布局框架。这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布局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要方面。

1.沿海点轴系统的布局框架

沿海地区不仅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而且,今后的几十年仍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应继续贯彻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目标,积极跟踪世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以及世界产业结构转移的动态。更大幅度地利于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重点建设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山东半岛、海南岛,建设北起大连,南至湛江以及海南沿海、广西沿海的沿海铁路,发挥沿海地区全国性经济核心的作用,使沿海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率先成为我国的经济密集带。

2.沿江点轴系统的布局框架

世界经济发展史阐明了一条规律,凡是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利用大江大河优势,依江傍水建起发达的沿江经济。密西西比河流域经过长期开发已成为美国经济走廊,莱茵河早与鲁尔工业区一起享誉全球,成为德国的经济轴心,英国的泰晤士河、法国的塞纳河,原苏联的伏尔加河等既是传统的工业产区,又是资金和技术密集的现代经济区域。专家认为,我国的沿海轴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增长轴,而沿江(长江)轴线经过90年代的重点建设和开发以后,将成为下个世纪主导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主导性增长轴。

长江干流地带是上海的直接腹地,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黄金水道。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使得长江上下游珠联璧合,形成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的引人注目的长江干流经济区域。今后可以充分发挥东靠西移、南北联动的枢扭作用,通过开放沿江12个大中城市,建设第四个直辖市重庆市,促进对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发挥区域优势,重点发展耗水量大、运量大、“高级、精密、尖端、新型”的制造业,以及知识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以浦东开发和三峡枢纽工程建设为契机,重点发展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沿岸地区,以三峡为中心的长江沿岸地区,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

3.沿黄河、沿陇兰线点轴系统的布局框架

黄河中上游、陇兰(陇海、兰新线)沿线,是我国能矿资源是密集的地带之一,而沿海、沿江这两条主导性的增长轴缺乏能源、原材料,必须以能矿资源密集的沿黄河、沿陇兰线这一点轴系统来为补充。

由此可见,没有能矿资源密集的沿黄河、沿陇兰线发展轴的辅助和支撑,沿海、沿江两大主导性的增长轴实力就很难持续、稳定地增长。这一区域的黄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急、峡谷多、水力资源丰富,应以水电开发为龙头,带动煤炭、火电的开发,建设能源基地,沿陇兰线应重点建设白银、金昌等有色金属基地,发展有色金属冶炼等产业。同时,以能源、原材料为依托,向两头延伸,一头通过改组、改造,释放“三线”企业的潜能,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大技术设备制造业;一头立足于当地有特色的农牧资源、重化工业提供的非农产品原料发展轻纺工业。

4.沿边点轴系统的布局框架

我国疆城辽阔,陆地边界线长达2.1万公里, 比邻和接壤的周边国家有十几个,我国同这些国家在经济贸易方面存在着强烈的互补性,而且在主观上也存在着区域经济合作的愿望,市场潜力很大,因此,我国沿边地区应适应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需要,充分发挥区位的地理优势,利用与周边国家存在的同族、同胞的关系,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各具特色的沿边开放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使产品多样化、高档化,以适应周边国家市场的需要;与周边国家相对应,建设自由投资贸易小区,扩大合作范围,拓宽经济技术合作领域,不断向腹地扩展。

标签:;  ;  ;  ;  ;  ;  

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_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