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认识、新思维、新要求--国务院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_三农论文

新认识、新思维、新要求--国务院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_三农论文

新认识,新思路,新要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谈三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副主任论文,三农论文,新思路论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论文,陈锡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农工作新的春天又将来到

《决策咨询》:据我们了解,自1993年成立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以来,您已10次参加了每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而且每次都是文件起草组成员。今年,您有什么新的感受?

陈锡文:今年的感觉很好,很令人振奋,总的感受可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三农工作新的春天又将来到。这个“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对三农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有了新认识。这次三农问题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提出的,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将在农村。“全面小康”是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而中国的国情是,尚有6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居民,差距在拉大,特别是农村还有3000万贫困人口,有6000万人徘徊在温饱线上。如果不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中国“全面小康”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总体小康是一种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的“小康”,而全面小康单从卫生保障方面这一点来说,应该是所有的县都建立初级卫生保障体系。

第二个“新”是指新思路。十六大报告第一次使用“城乡二元结构”这个带有学术性的词语,这在党的文件是第一次用,也第一次提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扭转,而在所有的差距中,首要的就是城乡差距,而且所有的差距都可归结为“城乡差距”,因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实行城乡统筹。更为重要的是,现在这种差距有所扩大。2001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2.9∶1,2002年是3.1∶1。因此提出这一思路,不仅为缩小差距提供了强大支撑,也使从事农村、农业、农民工作同志能够跳出“三农”看“三农”,开拓了视野。中央决定,从今年开始,教育、卫生、医疗等新增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对增量作出调整。什么叫城乡统筹?这就是一种具体的表现。中央对此开了个好头,做出了表率。

第三个“新”是指新要求。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还提出了“新的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进行了具体部署,曾庆红、黄菊、李长春3位政治局常委也出席会议。而就在会前十多天,即去年12月27日,胡锦涛专门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农业和农村工作。这是前所未有的,充分显示了新一届领导人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中共中央希望在全党尽快形成这样的共识: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实际上,在中共80多年的历史中,有一条非常清晰:能否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城乡统筹三个层面都要考虑

《决策咨询》:“城乡统筹”的内涵是什么,要在哪些方面统筹?城乡统筹是不是就是指财政方面,是不是就是指财政方面对农村进行转移支付?

陈锡文:实际上,“城乡统筹”这个概念是一个宽泛的内容体系,不仅仅指财政方面,而是指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方面如何做到城乡统筹。在十六大报告当中,在几个地方讲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实际上城乡是分割发展的,这对农村的发展来说特别不利。而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如果不能首先在观念上打破城乡分割的思维,进而逐步在体制和政策上体现城乡统筹工作的话,要真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很困难的。所以应该说,城乡统筹的概念,实际上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大方面,或者如十六大报告当中提出来的那样,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都要实现城乡统筹。

关于财税制度方面的城乡统筹,关于财政向农村的转移支付,应该说是城乡统筹概念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决策咨询》:当前搞城乡统筹有什么难处?具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陈锡文:难点是两个层面,第一点,要实现小康,我国总体的经济实力其实还不够强,虽然GDP的总量上,我们排在世界的第六位也好,第七位也好,但是人均国内收入的数值来讲,我们还不到一千美元,刚刚进入世界银行提出的下中等收入的门槛。农村的地域这么广大,农民的人数如此众多,真正做到城乡统筹,确实有财力方面的制约。就像有的人讲的,多数人补贴少数人的时候,这件事情是好办的,但是要少数人补贴多数人的时候,这个事情的难度很大。现在城乡居民的比例,农村是60%多,城市是30%多,从实际状况来说,由于是少数人扶持和帮助多数人,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总体上讲还是国力还不够强。

第二个层面,在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对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有些人自觉和不自觉地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地域中,到处都搞得比较漂亮,所有人都过上富裕生活,这在很短的时间内是做不到的,所以自觉不自觉地都考虑到首先要满足城市,然后满足农村,如果这样的观念不改变,真正实现城乡统筹也是做不到的。

下一步加强城乡统筹,三个层面都要考虑,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从农业的角度来说,要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一定要加快。十六大报告当中提出要建设农业,除了农民自身的努力之外,国家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这也是WTO组织中的绿箱政策允许的,使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发展。应当看到,农村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比城市明显落后,尤其是教育、卫生等等。应该想办法让农民认识到教育和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让他们自己多尽一些义务,更多的是国家在义务教育、促进医疗卫生保障的时候,有更多的投入,不让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第三个层次是对待农民,当前农民面临的很大问题就是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耕地是有限的,而且在逐步减少,农业在GDP中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要解决好农民的就业,首先就要改变城乡分割的体制,让农民在自由流动中、城镇中寻找非农就业的机会,以此增加他们的收入,城市应该更加理性地对待这个问题,应该说农民进城对城市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从根本上讲,农民进城就业之后,对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问题都会有很大的好处。

所以,在当前,应该说可以着眼做城乡统筹的方面是非常多的,关键问题是我们要转变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以来形成的不正确的观念和有弊端的体制,转变观念、改革体制,才能真正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农问题为什么至今没有解决

《决策咨询》: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重视三农问题,为什么没有解决?

陈锡文:三农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在中国确实是一个大问题。我自己的考虑,农业问题在当前中国,主要是考虑怎么加快农业产业的现代化问题。农村问题,非常重要的是怎么在政治上解决好农村的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在社会发展方面解决好农村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问题,而农民问题,主要是就业和收入问题。这三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个人觉得,解决三农问题过程当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方方面面都有比较大的进步,但是世纪之交,尤其是中国农产品市场起了变化之后,三农问题有一些矛盾更加尖锐起来了,比如说农产品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农村的社会事业很难发展。农业当中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也相当困难。从这个角度去看,我自己是这样认为,过去三农问题的解决,可能更多地注重于农村内部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现在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其中,既要建设现代农业,也要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增加农民的收入,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封闭在农村的内部,要和城市结合起来,包括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使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中去,从事非农产业,形成一个城乡统筹的格局,逐渐使得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找到一个新的途径。

《决策咨询》:建国五十年来,国家从农民那里提取了大量的“剪刀差”,现在城市为什么不能为农民做些事情?

陈锡文: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尽管它很尖锐,到了现在如果还不能考虑工业和城市怎么样统筹农业和农村,怎么样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是达不到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在发展城市和进行工业建设的过程当中,从农民那里提取了大量的“剪刀差”,有专家估计是六千到八千亿人民币左右,农民对城市化和工业化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很长时间,他们没有充分享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果。如果考虑怎么样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要从两个方面,一个是财力、物力、技术、科技等等方面,又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提供支持。第二是适应当今的潮流,农业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使用会减少,农民就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城市和城镇寻找就业机会,城市和城市居民怎么样善待这些农民,为他们在就业当中解决困难,而不是给他们添更多的麻烦,这也是对农民的一种重要的支持。

五大体制问题妨碍农民增收

《决策咨询》:农民收入问题确实是最近几年来人们关注三农问题的一个特殊的焦点,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其中一个最突出的原因就是农民来自农业方面的收入增长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那么,当前农民增收困难症结何在?

陈锡文:当前有五大体制问题妨碍增收:一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受到了很多制约,这些制约中有基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如户籍管理制度半个世纪以来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大的改进,已经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主要农产品的流通,尤其是粮食的流通,中央的政策是按照保护价敞开收购,实际上绝大多数地方并没有做到敞开收购,国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而增加了财政补贴,但是好处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农民的手中。三是农村金融体制非常不适合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大部分资金不下乡,甚至不到中小企业,更不要说到农户。四是税收体制上也有相当大的问题。比如说,农民家庭负担的税收中,一个是“农业特产税”,这是仅次于农业税的第二大税种,设立这个税种的用意是为了调节从事各种农产品生产者的收益,但这一税种的收入基本上是用在了县乡两级财政的日常开支,没有起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且征收此税与当前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竞争力的目标很不一致。五是农业科研和推广体制不适应现在农村的实际状况和农产品结构调整的要求,农民还没有找到能够快速掌握和大规模运用最新科技成果的有效途径。此外,农产品信息体系不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检验检测手段不完善等也妨碍农民增收。

《决策咨询》:当前除了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差距大之外,农村的社会事业和城市相比也明显滞后,最突出的就是教育和卫生。现在大家对农村的教育都很重视,到偏僻的农村去,就能看到农民子女受的教育到底是一个什么水平,而且这样低的水平主要还是靠农民在负担。

陈锡文:农村流传的一句话叫做“负担围着教育转”,就是说在农民的负担中,教育占了很大的比重。这次安排给我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个扶贫县,前些日子我到当地的小学去,问要交多少学费,学生们跟我讲除了自己的花费,大概一年要交一百三四十块钱。我又去和学生的家长聊,得知县里统计的他们去年全县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494块钱,这并不是现金收入,但孩子要交的一百三四十块钱可都是现金了,所以他们觉得压力很大。在村里的小学校看到,全校从学前班到四年级所有的学生都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在这么一种状态下培养孩子,将来到底会怎么样,很值得忧虑。

农村卫生事业的滞后可能更严重,在我国有《教育法》,孩子到了学龄不上学家长是违法的,但有病不去看病,没人会说违法。现在鼓励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如果每人每年拿出30块钱,然后由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分别再补贴10块钱,加入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就可以有50块钱,这应该是很鼓舞人的。

但说实在话,推行起来难度很大,这件事的前提是要农民拿出钱,但我知道没几个农民会拿出那30块钱来加入合作医疗。农村税费改革费了那么大的劲,结果就是每个农民少交了30多块钱。所以说,农村社会事业方面的滞后特别明显,如果要真正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那么农村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就必须上一个大的台阶。

标签:;  ;  ;  ;  ;  ;  ;  ;  

新认识、新思维、新要求--国务院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_三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