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芳陌上花如锦 折得东风第一枝——评2007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试卷命制技术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风论文,陌上论文,新课程论文,语文试卷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率先进行高中课程改革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三省一区首次进行新一轮高考,三省一区共有三套语文试卷,其中海南和宁夏合用同一套试卷。作为全国课改的先行者,三省一区的试题具有极大的样板性和导向性,它不仅会影响不断增多的课改区今后高考命题,即使对暂且还没有过渡到新课改的地区,也会有直接的影响。
三省一区试题结构、内容和题型一览(见右图):
一、俯瞰——东城渐觉风光好
1.结构的创新性
长期以来,以全国卷为代表的高考语文试卷,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试卷结构,以至于什么位置考什么题型都有着明确的对应性。2007年课改区高考试卷,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试卷结构和命题形式的创新性。从整体上看,三套试卷都改变了和全国卷相似的题型顺序,其中海南、宁夏卷更是天翻地覆。而且,三套试卷之间的差异也预示着:随着分省命题渐行渐远,高考语文试卷稳定的题型和顺序有可能逐渐走向“天下大乱”。
2.内容的充实性
由于课标卷首次实行“超量给题定量答题”的方式,三套试卷内容明显增多。相对于原来的高考语文试卷7000左右的文字量,山东卷7600多字,广东卷8000字,海南、宁夏卷8300多字。
语言基础知识题,三套试卷题量不等,位置不一。广东卷在开头考了字音、词语、熟语和病句4小题,山东卷比广东卷多考了字形,而海南、宁夏卷则一反常态,在试卷后部分把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题放在一起,其中基础知识题只考了成语和病句。
古诗文阅读有所突出。近年来,全国卷和大部分省市的试卷多用27分的分值考查古诗文阅读,其中文言文选择题3小题9分,文言文翻译10分,古诗鉴赏8分。2007年课改区的三套试卷,山东卷和海南、宁夏卷的古诗文阅读都提高到了30分,尤其是海南、宁夏卷,把古诗鉴赏提高到11分,更加引人关注。
三套试卷不约而同地把名篇名句的默写设到6分,体现了对积累的重视,也更加突出了名篇名句学习对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从考到的篇目看,并不局限在某一个年级,也说明此方面积累的长期性要求。
语言表达部分,三套试卷有较大的相似性,体现了对主流题型的坚持。如,山东卷和海南、宁夏卷都考了连贯,广东卷和海南、宁夏卷都考了概括压缩,广东卷和山东卷都考了读图信息转换。综合看,这些题目都抓住了语言表达的重点能力加以考查,体现了命题者对学生阅读、观察、思考、整合、表达等重点语文能力的重视。
3.素材的文化性
三套试卷在素材选择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文化素材的青睐。具体看:广东卷社科类阅读材料是《创新与想象》(18分),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是《访钢琴演奏家傅聪》(15分),语言表达题的两小题也全部关乎文化,分别是关于奥运会和粤剧的材料(12分);山东卷的小阅读也是社科类的《“龙城”还是“卢城”》(9分),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是奥运题材的《梦碎雅典》(18分),语言表达题的三个小题也全部以文化为题材,分别涉及王维、“文化遗产日”宣传、我国少儿电视节目调查(共12分);海南、宁夏卷的现代文阅读题全部以文化为题材,小阅读是关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作家”的分析材料(9分),大阅读选做的两篇文章一是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的《林冲见差拨》,另一是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的《叶圣陶在四川》(皆25分)。
4.答题的可选性
作为课改区试卷最大的特色和亮点,三套试卷都设置了可选做其一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从相同的格局和表述看,这一点显示了今后高考语文命题模式的新轨迹。我们相信,试卷中设置选做题的做法,一经出现,就会继续保留下去。
二、近观——红杏枝头春意闹
1.语基题,在流变中有所固守。语言基础知识部分的设题,历来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一方面,有人反对在语文考试中过多地使用客观题,同时语言基础知识部分也是被认为造成题海战,造成语文学习“小学而大遗”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作为基础知识,语文试卷又不能不考。这就造成了一种困境。今年的课改区语文试卷,尤其是海南、宁夏卷进行了大胆尝试,不仅改变了题目的位置,也把题量压缩到两题。这样做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问题的本身,它为以后语言基础题的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大胆的勇气。语言基础知识题有两个层次上的重点。在题型上,显然熟语和病句辨析题是重点,这两个题型一般都会考到,而字音、字形和词语题一般属于轮考题。在材料选择和难度把握上,所有题目都寻找那些常用常错的语言材料,这也为我们复习圈定了大致的范围。
2.阅读题,要求隐性提高。以往的科技文或社科文阅读题,最核心的要求就是筛选和比对信息的能力,即使是推断题,本质上也是在筛选后加以简单的理解。而2007年课改区三套试卷的社科文阅读题,不仅体现了对筛选、理解、整合能力的考查,还增加了整合、探究和表达能力的要求。
3.古文题,套路性强。三套试卷的文言文试题是相对最为稳定的部分。题目形式都由选择和翻译组成,其中广东卷还设置了一题断句题。具体来看,选择题基本上都考到了实词、虚词和分析理解。翻译题分值除广东卷是9分外,其他都是10分,这一点也保持了和其他地区试卷的一致性。
4.古诗题,寓思想于意象。三套试卷的古诗鉴赏题与其他地方的题目相比,形式上显得中规中矩。但其材料和设题方式却体现了一定的特色。从材料上看,广东卷的《溪亭》是南宋的五言律诗,写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山东卷的《出关》是清朝的绝句,作者写于随军出塞时。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感情;海南、宁夏卷的《小斋即事》也是一首宋诗,抒发了作者在国家兴亡时,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以及对世事讥讽的情怀。三首诗的内容都关乎情感,其情感又都源于国事这样的题材,显然体现了命题者的思想导向和教育目的。从设题方式上看,题目都是从关键字和关键句入手,要求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以及艺术手法进行分析,把思想寓于具体的意象当中。
5.选做题,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作为课改区首次高考的尝试,超量给题,选择答题是最大的特色。选做题的出现是为了体现新课程的选择性的自主性学习特点。根据考试说明的规定,“选修内容的考查在注重基础的同时,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各选修内容的命题等值,难度大体相当”。从试卷看,三套试卷在选择题的设计上显然是协调一致的,都是由“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部分构成,前者类似于其他地区的“现代文阅读”(实际上一般都是散文阅读),后者注重实用类文体,如广东卷考的是访谈录,山东卷考的是新闻,海南、宁夏卷考的是人物评传,这些文体的出现,体现了高考对选修课程的呼应,对实用类文体的重视。
6.表达运用题,关注核心能力。三套试卷的语言表达题,总体分值有所下降,题目的数量也有减少的迹象。除山东卷是三个小题外,广东卷和海南、宁夏卷都只有两小题,其中海南、宁夏卷11分,其他两份试卷为12分。在考查能力上,突出地关注了简明、连贯、得体的语文基础能力,其他像读图题、仿写题还要求具有理解能力、整合能力和表达能力。
7.作文题,限制中创造自由。广东卷为话题作文“传递”,山东卷为话题作文“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海南、宁夏卷是根据一则关于创造的材料自选角度作文。相比于其他地区的作文题,这几个题目在整体上都显得入题角度更自由,写作空间更大,更有利于学生发挥才情展示个性。这种宏观上的导向显然是和新课程方向相一致的。
三、透视——折得东风第一枝
很长时间以来,高考语文命题基本上是在“工具性”思想统治下走历年克隆的老路,这种状况显然束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使语文教学和学习陷入某种狭隘的解题能力训练中。而语文新课标的大旗指向的是兼顾“工具”和“人文”而又有所超脱的“语文素养”,它强调了知识和能力之外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果我们不难分清高考和平时学习谁主谁次谁本谁末,就应该去想,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语文命题应该开拓怎样的新路子。
从原来的高考命题模式走向新的命题模式,几个课改区遵循的是相对稳定、自然过渡、有所创新的指导思想。尽管在变化的程度上,不同省区有所区别,但我们发现,他们共同的招式是:稳定第一,创新第二;创新表现在形式上,稳定表现在能力要求上。
从创新角度说,三套试卷共同采用了文学作品阅读和实用文体阅读两选一的方式。理性的评价,这样做最大的意义是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和决心,它会启发高考命题探索出更多的新思路。但是,就这种命题方式的本身而言,却存在着一个难题:在赋分相同的情况下设置两个类型的题目,难度和得分能不能保证公平?比如海口一中谭嘉璐老师就认为,海南卷文学作品阅读“选用‘林冲’这一人物设题,不能考出考生对小说的阅读能力,因为林冲这一人物即使不看材料,考生亦能答出个一二来”。而且“两个选考题严重不等值。文学类设题时给分点很少;实用类设题时给分点很多,考生很容易丢分”。再从广东省的高考语文阅卷统计数据看,考生选文学类的占31.2%,选实用类占68.8%。为什么大部分考生丢开自己经常训练的阅读材料类型而选择不经常训练的阅读材料类型,这显然说明,考生选择题目很难从自身个性出发,而主要是从题目的答题难度出发的,也就是说,学生怎么选关键还是看出题者怎么出。综合上面这两个主要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设想,选择答题的思路是对的,但应该在较为简短的题目上实行,而且,题目的答案应该是相对开放的,主要考察学生的素养。比如诗歌鉴赏,是不是可以采用二选一的方式自由鉴赏?
就因循的特点看,三套试卷给我们最大的困惑是:新课标要求达成“语文素养”,在这一点上,课标卷比非课标卷在什么地方更强调了“语文素养”?更可怕的怀疑是,如果针对这样的试卷,新课程模式和老课程模式哪一个生命力更强,效率更高?如果我们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审视课标卷,还会怀疑,其中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突出在什么地方?
我们非常理解,开头难,拐弯更难。在多年因袭的模式下进行创新,课标卷的面世受到了很多制约,不可能一次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不可能一下子就和新的课程标准完全合拍。不过,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总结经验反思问题,有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意识和勇气,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就一定能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科学。在这个意义上,2009年的语文课标卷已是“寻芳陌上花如锦,折得东风第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