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党的第二次历史决议(下)_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与党的第二次历史决议(下)_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与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二个论文,决议论文,历史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个方案不考虑了”

1980年12月5日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历史决议的起草与通过作出以下决定: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讨论稿)》,参照讨论中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在政治局讨论并原则通过后,将仍在4000人范围内再讨论一次,在再次修改后提请六中全会讨论通过;中央政治局认为,现在通过这一决议的时机已经成熟,不宜再行延迟。(注:《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600页。)

按照中央政治局的决定,起草小组加紧工作,在1981年2月3日又搞出一稿(最后一部分2月11日完稿),送中央常委审阅。

胡耀邦认为这种思路不行,于2月13日、17日两次召集起草小组主要成员开会,提出改写《历史决议》的新方案。3月初形成一份《口头汇报提纲(草稿)》,铅印出来,决议的题目拟改为《关于建国以来的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邓力群即把这个新方案报告邓小平和在外地休息的胡乔木。胡乔木不赞成这个方案,认为历史决议既要总结经验教训,又要对历史事件的是非作出判断,按胡耀邦的新方案,可能会写成总结经验的报告或宣传鼓动的文章。(注:据胡乔木当时的秘书黎虹回忆。)

3月9日,邓小平找邓力群谈话。对胡耀邦的新方案,邓小平表示:“第二个方案不考虑了。”(注:据谈话记录稿。)

在起草小组就《历史决议》的写法产生重大分歧时,邓小平的果断、正确的决定,避免了不必要的弯路。

邓小平看过了1981年2月决议草稿关于建国以来历史发展四个阶段这些部分,3月9日谈话中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他说:

历史部分我看过了,总的讲,缺点错误讲得多,成绩讲得少,鼓舞人们提高信心、提高勇气的力量不够。问题最大的是“文化大革命”前10年,现在的稿子和原先设想不对头,好像错误都是毛泽东同志一个人的,别人都对。历史不是这样的。这不合乎实际。总的说来,我们还是没有经验。

他还指出:集中起来说,还是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问题。中心是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错误讲过分了,对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不恰当,国内人民不能接受,国际上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接受。

陈云同志的“这个意见很好,请转告起草小组”

3月18日,邓小平已经看过了2月决议草稿的全文。他表示比较满意,说:“决议稿的轮廓可以定下来了。”对粉碎“四人帮”以前27年,他又作了简要的评论:“建国头七年的成绩是大家公认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文化大革命’前的10年,应当肯定,总的是好的,基本上是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的。这中间有过曲折,有过错误,但成绩是主要的。”他也说到,“‘左’的思想的发展,以至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决议稿中关于“文化大革命”这一部分,邓小平比较满意,说:“关于‘文化大革命’这一部分,要写得概括。胡乔木同志的意见,我是赞成的。‘文化大革命’同以前17年中的错误相比,是严重的、全局性的错误。它的后果极其严重,直到现在还在发生影响。”(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2-307、38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邓力群转述胡耀邦的意见,主张决议稿写出来以后,多听听老干部、政治家,包括黄克诚、李维汉等同志的意见。邓小平说:“这很对,我赞成。”(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2-307、38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邓小平不仅同意这个意见,而且亲自付之行动。3月24日,邓小平去看望了陈云。26日,他把邓力群找来,跟邓力群说:前天我去看陈云同志。陈云同志对修改决议稿又提出了两条意见。一是专门加一篇话,讲讲解放前党的历史,写党的60年。60年一写,毛泽东同志的功绩、贡献就会概括得更全面,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也就有了全面的根据。“这个意见很好,请转告起草小组”。二是建议中央提倡学习,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是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著作。陈云同志说,他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著作,受益很大。历史决议中关于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要写得更丰富,更充实。结束语中也要加上提倡学习的意思。(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2-307、38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按照陈云的意见,决议稿加上了一个部分——“前言”,以“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战斗历程。为了总结党在建国以来32年的经验,有必要极简略地回顾一下建国以前28年党和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进行的革命斗争”开头,写了四大段2000字,达到了邓小平开头提出的要求。

1981年3月30日上午,胡耀邦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会议初步决定: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6月上旬召开;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问题决议,先在党内讨论10天左右,“七一”公开发表;要按照这个日程,抓紧把准备工作做好;请乔木同志集中精力修改历史问题决议,争取4月中旬修改出来,4月下旬提请政治局讨论;现在这个3.6万字的稿子,先发政治局、书记处同志和一些老同志,在40人左右的范围内看看,请起草小组派几个联络员听取他们的意见;现在的报刊宣传就要向历史决议阐述的观点靠拢。

“四十多人讨论中间”的“有些意见不能接受”

四十多人的讨论,从3月31日开始进行。4月7日,邓小平找胡乔木、邓力群谈话。他说:“四十多人讨论中间有许多好的意见,要接受。也有些意见不能接受。比如,说八届十二中全会、九大是非法的,说‘文化大革命’中党不存在了,都不能这样说”。他还针对一些人认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外交、经济等方面没有做什么工作,没有什么成绩,指出:“‘文化大革命’期间,外事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尽管国内动乱,但是中国作为大国的地位,是受到国际上的承认的。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提高。”他列举基辛格访华、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发表上海公报、恢复中日邦交以及自己出席联大六届特别会议等事实加以证明。(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2-307、38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经四十多人讨论后,起草小组于5月15日改出一稿。当天,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讨论,作了修改,印出5月16日修改稿,提交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

1981年5月19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开幕。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胡乔木对决议稿作了说明。

邓小平对这个决议稿的形成过程作了评价。他说:“这个文件差不多起草了一年多了,经过不晓得多少稿”。“起草的有二十几位同志,下了苦功夫,现在拿出这么一个稿子来”。“这个文件是在4000人讨论和最近40多位同志讨论的基础上修改的,好多好的意见这里面吸收了。比如陈云同志提出,前面要加建国以前的28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见,现在前言有了。还有其他许多重要意见,大家一看就晓得哪些是根据大家提的意见修改的”。“这个稿子是根据一开始就提出的三项基本要求写的。现在的稿子,是合乎三项基本要求的”。“要说有缺点,就是长了一点”。(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2-307、38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邓小平说,当然,也有些意见没有接受。他列举了10条,如:认为毛泽东同志从建国以来就离开了马列主义;1957年以来就存在着一条贯彻始终的左倾路线;“文化大革命”前的10年成绩不是主要的,错误是主要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反革命,不同意是内乱的提法;认为八届十二中全会和九大是非法的;等等。明确表示这些提法或论点没有接受,有的指出,这个说法不好。(注:转引自邓力群1981年7月在河北省直机关传达学习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大会上的报告记录。)由这些不恰当的以至错误的意见,邓小平又一次强调指出:

“总之,中心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还是错误是第一位?第二,我们32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前10年,成绩是主要的,还是错误是主要的?是漆黑一团,还是光明是主要的?还有第三个问题,就是这些错误是毛泽东同志一个人的,还是别人也有点份?这个决议稿中多处提到我们党中央要承担责任,别的同志要承担责任,恐怕这比较合乎实际。第四,毛泽东同志犯了错误,这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2-307、38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邓小平还针对不急于搞这个决议的看法,强调了作历史决议的紧迫性。他说:

“这个决议,过去也有同志提出,是不是不急于搞?不行,都在等。从国内来说,党内党外都在等,你不拿出一个东西来,重大的问题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国际上也在等。人们看中国,怀疑我们安定团结的局面,其中也包括这个文件拿得出来拿不出来,早拿出来晚拿出来。所以,不能再晚了,晚了不利。”(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2-307、38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邓小平在讲话中说明了这次会议的任务:“现在的方法,就是开政治局扩大会议,70几个人,花点时间,花点精力,把稿子推敲得更细致一些,改得更好一些,把它定下来;定了以后,提到六中全会。设想就在党的60周年发表。纪念党的60周年,不需要另外做什么更多的文章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2-307、38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这个决议是个好决议”,“这个稿子是个好稿子”,“要定下来”

6月11日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经6月13日政治局扩大会议原则通过,就提交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了。这时,原来第一部分的标题“前言”,改为“建国以前28年历史的回顾”。

从6月15日起,六中全会预备会议开始分组讨论决议草案。

在六中全会预备会审议决议稿的同时,还征求了参加1980年4000人讨论的中央党政军机关近1000人的意见,还征求了各民主党派负责人的意见。这样广泛的讨论,这样上上下下反复征求意见,这样集中集体的智慧,发扬民主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作第一个历史决议。

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的讨论,对决议稿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也反映出对一些重要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经过7天分组讨论,到第8天,6月22日下午,中央常委召开各组召集人碰头会,着重讨论怎样根据预备会讨论中提出的意见,对决议稿进行修改。会上,邓力群汇报了根据大家意见进行修改的情况,各组召集人提了补充修改意见。几位常委都讲了话。邓小平讲话,首先给《历史决议》“敲定”。他说:

“又听了好多新的意见。没有时间了,这个稿子要定下来了,有些问题可以不放到这个文件来解决。”(注:转引自邓力群1981年7月在河北省直机关传达学习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大会上的报告记录。)

“总的说来,这个决议是个好决议,现在这个稿子是个好稿子。我们原来设想,这个决议要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评价“文化大革命”,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使这个决议起到像1945年那次历史决议所起的作用,就是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我想,现在这个稿子能够实现这样的要求。”

“这个决议写了一年多了。中间经过4000人的讨论,以后是几十人的讨论,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这次六中全会预备会的讨论是第四轮了。我看是相当认真、严肃,也相当仔细了。”

“核心问题是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稿子的分寸是掌握得好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2-307、38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邓小平还就讨论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主要是:不提路线斗争、路线错误;由集体来承担一些责任;需要点华国锋的名;讲“文化大革命”原因不提小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等,作了解释。

召集人碰头会开得生动活泼。在邓小平讲到有关“路线问题”时,陈云等常委都插话进行说明、解释。

邓小平最后说:没有时间了,召集人同志是不是同意委托常委的同志定稿?

到会的同志都说:同意。

会后,胡乔木、邓力群等还是按大家的意见,对决议稿进行精心修改。到6月26日,修改好了准备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正式讨论通过的稿子,首先送给常委诸同志审阅。这个稿子采纳、吸收了预备会上提出的意见,与提供给预备会讨论的稿子相比,篇幅从67页增加到75页,约增加了3000多字;所作的增补和修改,使决议的内容更加充实、全面,表述更加准确、恰当。

陈云看了这份决议草案后,要秘书告诉胡乔木:改得很好,气势很壮。(注:陈云的话记录在胡乔木的一份决议草案(6月26日印发稿)的天头。)

叶剑英高龄有病,亲自向中央常委和全体到会同志写信,信中写道:“在小平同志的亲自主持下和参加写作的同志辛勤努力下写出了‘决议’修改稿,又经过同志们认真细致的讨论修改,最后形成了‘决议’。虽然由于我长期在病中,未能详尽地研究,但我是同意和拥护中央所做的这一决定的。‘决议’中确立毛泽东同志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这对于我们党的千秋大业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这个《历史决议》“对我们统一党内的思想,有很重要的作用”。“相信这个决议能够经得住历史考验”

1981年6月27日到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在6月27日全体会议上,《历史决议》草案经讨论获得一致通过。

在6月29日的闭幕会上,邓小平最后讲话。他说:

“我确信,我们这次全会解决的两个问题,解决得非常好。第一个,就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真正是达到了我们原来的要求。这对我们统一党内的思想,有很重要的作用。当然,胡耀邦同志说,统一思想还要一年工作。但是,今后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来说,要在这个统一的口径下来讲话。思想不通,组织服从。相信这个决议能够经得住历史考验。”(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2-307、38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历史决议》发表后,得到党内党外、国内国外普遍的好评。学习、贯彻决议精神以后,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增强团结,放下包袱,轻装前进,一心一意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一年多以后,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而正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了对中国共产党60年历史经验的总结。

邓小平在十二大闭幕后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而正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继往开来,为打开这条新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邓小平主持起草和通过《历史决议》的卓著功勋将彪炳史册,光耀千秋!

标签:;  ;  ;  ;  ;  ;  ;  

邓小平与党的第二次历史决议(下)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