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教材插图的分类与教学_思想品德论文

思想道德教材插图的分类与教学_思想品德论文

思想品德教材插图的分类与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插图论文,思想品德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文并茂是思想品德教材的一大特点。它是对我国古代伦理通俗读本“配之以图,晓之以理”的传统作法的继承和发扬。

纵览思想品德教材的插图,种类繁多,生动活泼。特别是其中所寄之“理”,所含之“情”,所显之“行”,更是品位极高,情趣横生。

思想品德课插图的类型不同,使用的教学策略也应不同。本文拟就思想品德课插图的分类与教学谈几点看法。每种类型各附一则教学案例,供教师参考。

一、按照插图在一篇教材总体结构中所处位置划分,有题头图、文中图和练习图

题头图是指衬托课题,配合课文内容的图。题头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引出课题。对这类图的指导要言简意明,或借图介绍道德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借图展示课文主人公的面貌、身分和性格,通过以图引题,让学生孕育课题意识,并调动他们乐于学习的积极情绪。

例如,《主动学习》(第5册——本文所引课例均为人教版教材。以下不再注明)一课的题头图是陈毅同志身着元帅服的半身像。教师在课首可针对题头图设问:这位身着元帅服的人是谁?你们从哪些影视片中看到过他?接着小结引题——“身着元帅服的是陈毅。他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知道陈毅小时候是怎样主动学习的。”这个教例表明,借助教学题头图,可以让学生在感知新课信息时,孕育对陈毅敬慕的感情。

文中图是指围绕课的教育主旨,凸现教学要点而切入到课文中的图。其中有的是对课文难点的注解;有的是使重点内容具体化;有的隐含有画外之音,留下了“意义空白”和想象空间,实质上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扩展。总之,这类图与课文组构,相互印证,相互补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文中图的教学,要着眼于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要点的落实。要按照小学生需要多种感官协调才能深刻感知和理解道德观点的要求,深刻把握文与图的内在联系,注重二者的配合与互补,善于借助图像变单一的语言文字信息传输方式为多样化的信息传输方式。这样,整个课堂上的信息流程就会摇曳多姿,浑然一体。它既能增加信息的输入量,又能增强信息传输的有效性。这对于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实现“明理”、“激情”和“导行”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借助文中图扩展和丰富教学内容,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理解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不能妄加解说或给画面随意附加意义。

例如,《不上当受骗》(第四册)一课的第三幅插图,表现的是课文主人公铁旦,一面高声喊叫,一面与“陌生人”奋力挣扎的镜头。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理解课文,捕捉画面信息,当“陌生人”急着要把铁旦拖走时,他发出了什么信号(高声呼叫:来人啊……)?当“陌生人”强行捂住铁旦嘴巴,他又是怎样做的(奋力挣扎)?通过点拨、入境思考,铁旦勇敢而机智的形象就铭刻在学生心中。然后围绕结局,以图引文,领会和感悟课文中写的“村里人闻声纷纷跑出来,拦住了陌生人的去路。经过调查,原来他是个专门拐骗儿童的骗子”。“村里人都说,多亏铁旦警惕性高,才没上当受骗”。由于课堂语言信息和图像信息的交互作用,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感受和体验,就能认识提高警惕、不上当受骗的思想道德意义,即一方面能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又能暴露坏人,打击坏人,维护社会安全。这样就使本课思想道德观点的教学落到了实处。

练习图是指按照理论与实际、知与行统一的要求,为巩固教学要点,突出运用环节而配置在练习题中的图。

练习图在教材中占的数量较大,品种也很多。练习图一般由画面以及与画面相应的“设问句”两部分构成。画面是练习的主体部分,它将问题的情境显现出来,设问句用以点明问题的指向和要求,是练习图的提示部分。练习图形式活泼,富有趣味性、变通性和探索性,具有较大的训练价值,对于巩固道德知识,强化道德情感,辨析行为美丑,选择正确行为方式,提高道德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关于练习图的指导一般要注意三点:其一,可给画面上人物命名,以便让学生组织语言,准确回答问题;二是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事态以及人物的面部表情、行为倾向,判断其心理活动,这样才能从正向或负向上判断画面人物的行为或事物的道德意义;三是要指导学生把握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境的联系,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入里的思考,想象和推理,把问题的要害和核心追索出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道德观察力、道德想象力和道德思维能力。

例如,《不打扰别人》(第二册)课后,有一幅练习图。时间是夏日午休,环境是高楼林立。有一位小朋友正在楼前与住在五楼上的一位小朋友(已推开窗户)大声说话。设问句是:“说说图中的小朋友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针对这幅练习图,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给画面上的两位小朋友命名,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他们这样做对整个楼群中许许多多正在午休的人有什么影响,错在哪里,你怎样帮助图中的小朋友改正错误?借助这幅练习图进行训练,就会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不仅在家中、学校不要打扰别人,而且在社会上也要想到别人,时时处处尊重他人利益,养成不打扰别人的好习惯。

二、按照插图画面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政治常识图、儿童生活图和道德范型图

政治常识图是指配置在课文中的国旗、国徽、军旗、祖国版图的图象、图案以及反映光辉节日和民族风俗的图。知识是促使认识升华的基础,是培养积极情感的土壤。诚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的种子就播种在知识的土壤上。”因此,要立足于此,认真抓好此类插图的教学。

政治常识图的教学,首先应全面感知图象、图案、捕捉画面上的显露信息;其次对不容易看懂的地方,要通过点拨、引导,让学生弄清其内含的知识点。最后要借助一定的“引线”或有关故事作铺垫,从整体上揭示图象、图案的内蕴及其象征意义。

例如,《我爱祖国》(第一册)有一幅双页满图。图的上方是祖国版图。版图上书写了我国国名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上面还有一颗五角星,用以表示首都北京的位置。教学可按三步进行。首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的上方,边看边想:学生会联想到我国版图多么像昂首啼鸣的雄鸡;在愉快的教与学中,学生既能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而且会把我国版图的形状和首都北京的位置铭刻在心。其次,感知载歌载舞的画面要借助一定的铺垫,可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借助粘贴画,组织“小型服饰展览”,分别介绍哪种服饰是维吾尔族的,哪种是藏族的……直至把画面上的十三个民族一一介绍完。接着对照插图的下方让学生感受这是各民族儿童穿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情景。最后从整体上揭示插图的意蕴:画面表现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小朋友都是中国人,从载歌载舞的场面可以看出,他们都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

儿童生活图是指插图画面的中心人物不是成人,而是与学生同龄的孩子,画面反映的是他们置身于家庭、学校和校外活动情境中,在履行日常行为规范时的正向或负向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对于这类画面,我们视为“儿童生活图”。

教材中的儿童生活图数量很大,涉及范围很广,教学时要注意三点。第一,在用图方法上,讲求一个“活”字。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把静止的画面变成有声有色的动态;有的可仿做挂图,通过剪贴拼接图象,将关键情节显现出来,能给学生以强烈刺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二,在理解图意上,要将画面、课文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生活的感受,运用他们已有的经验,达到对插图意义的理解,并产生与画面内容相应的情感体验。第三,在引导上,要以插图为引线,从学生的班集体中导引出活生生的实例。凡属学生中的正面典型,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对于错误的东西,要引导他们以插图为“镜子”加以矫正。

例如,《我喜欢和同学在一起》(第一册)中的第4幅图,展示了同学们在一起友爱互助的情景。背景画面上有4个小朋友在踢足球,主体画面是一个小同学摔倒了,他身旁的同学立刻搀扶她,另一个同学用自己的手绢帮她掸去身上的泥土。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可将插图中的人物形象和动作(即①同学摔倒②搀扶摔倒的同学③用手绢掸去她身上的泥土),制成添加式的活动灯片。教学时通过有序呈现,让学生感受真切,触动心灵。然后利用画面上的形象,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我们班上有没有这样的事,你认为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当你摔倒后,别人扶你时,你会怎样想,怎么说?看到别人摔倒后,你会怎么做?从而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友爱相处就会有乐趣。

道德范型图是指课文中配置的表现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政治活动家、民族英雄、历史名人、英雄模范、著名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体坛明星以及儿童少年英雄的图。这类插图以展示个人范例为主,同时还有少量表现英雄群体的画面。他们一个个德高品优,光彩照人。特别是道德范型图中的照片,因为最能传真,对学生教育和影响的力度也最大。

道德范型图的教学,一方面要“由表及里”,即先从画面的表征入手,进而去领略道德范型人物的思想境界,以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另一方面要由“图内”移到“图外”,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深刻领悟道德范型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意义。

例如,《孝敬父母》(第九册)有一幅“陈毅探母”的插图。教学时让学生精细观察,陈毅坐在一把竹椅上,一面表达对母亲的孝敬之情,一面搓洗着她老人家换下来的尿裤和其它脏衣服。此“情”此“行”,使得身染重病,躺卧在病床上的老母亲既欣慰又不安,她赶忙用手示意儿子:“不要洗。”然而,陈毅是怎样告慰母亲的呢?教师让学生读课文:“娘,我小时候,不知您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为您洗上10条裤子,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呀!”通过插图与课文的协同作用,学生就能体会到陈毅的情怀和美德;感受到陈毅孝敬母亲的拳拳之心,挚爱之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作为小学生应该以真诚的爱给父母带来幸福和欢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按照一篇教材中插图数量的不同,可以把插图分为单幅图和多幅图(教材多幅图的画面至少有两幅,最多的有十六幅),如果从画面意义沟通的差异性考察,又可将多幅图划分为“连环式”和“环拱式”两类

单幅图常常出现在高年级课文中,一般与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相配合。单幅图上表现的都是正面形象,逼真鲜明,意蕴丰富,且含有一定的审美因素。

教学时要以《大纲》为指导,紧密配合课文内容,从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优化教学氛围上下功夫,以促成课堂教学掀起高潮。

例如,《自觉遵守纪律》(第九册)一课有一幅表现邱少云英雄形象的单幅图,就是按照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需要配置的。画面采用特写手法,再现了英雄不顾烈火烧身,自觉遵守潜伏纪律的感人场面。教学时先陈述与插图有关的背景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进入画面,让他们细心观察邱少云身上燃烧的熊熊大火,观察他的手指紧紧抠进泥土的细节,然后以图引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写的:“这时候,他只要就地打几个滚,或后退几步滚入小河沟内,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可是邱少云并没有这样做,他强忍着烈火烧身的痛苦,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因为他知道纪律是胜利的保证。如果动一动,就会暴露目标,使整个潜伏部队受损失,导致战斗失败。借助这幅插图的教学,让邱少云英雄的形象潜入学生心中,这对于突破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即懂得遵守纪律的重要意义,明确遵守纪律须用“自觉”二字规范行为,就会迎刃而解。

连环式群图一般随着故事(包括儿童生活故事、童话、寓言故事和民间故事)的发生、发展,情节起伏跌荡和结局而配置若干画面,像是被剪辑的“微型小人书”。这种群图,常常对动物、植物和非生命的东西,用拟人化和夸张的手法加以表现,使得画面富有儿童味,别有一番情趣。

连环式群图的教学,可采用图文协同、视听结合的方法,一边听故事,一面感知画面上的形象,以便让学生凝神看,动脑想,加深对课文所反映的重要情节的理解,让他们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知错就改》(第五册)中的多幅图是连环式的,由三幅画面组成,表现的主人公是王宁。第一幅图是王宁去姑姑家乘车未买票的情境和氛围。第二幅是王宁受到姑姑悉心教诲而认错的画面。第三幅是王宁返家乘车的情境图:王宁正在和售票员阿姨说话,他已经买了一张票拿在手上,还在补买另一张票。这套连环图中的三幅画面,其内蕴的意义,可分别概括为“出错”、“知错”、“改错”。教学时坚持图文协同,一环接一环地将三幅画面的内蕴揭示出来。像这样教学连环图,既可廓清故事的线索,理清教学思路,而且还能为明理找准突破口。

环拱式群图有两个特点(与连环图相比较而言),其一,多幅画面反映的不是同一件事、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群体);其二,环拱群图中的画面与画面间的意义联结,并不存在先后相衔关系,而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事例,说明和凸现一篇教材的教育主旨。

对于环拱式群图的教学,第一步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每幅图,将与课文内容相呼应的教育元素(或要点)分别抽取出来;第二步是综合各幅图的意义,概括出相应的思想道德观点。

例如,《爱惜粮食》(第三册)共有四幅图,第1幅绘有糕点、糖酒、副食品、豆制品、调味品。这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都是用粮食制作的,说明粮食用途大,是宝中宝。第二幅绘有农民在田间辛勤劳动,进行“种”、“管”、“收”的镜头,表明粮食是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果实,是他们用汗水换来的。第三幅展示的是一方受灾、八方运粮支援的画面,说明节约粮食不仅是为自家省钱,而且是为人民、爱国家的表现。第四幅是写意画,形象地说明珍惜一粒米的意义,在对各幅画面“分而教之”的基础上,教师再综合概括地加以点明:“粮食与人民生活、国家建设关系密切,粮食来得不容易,我们要从小培养爱惜粮食的好品德。”

四、按照插图匹配在既定教材中所赋予功能的差异性,可分为揭理图、育情图和导行图

揭理图即图中表现的事物、人物形象和活动,潜藏着“理”的脉络和骨架,其主旨是为明理而配置的。

当图像信息切入到教学过程时,教师要抓住图上的关键情节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实现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例如,《不打扰别人》(第二册)有三幅插图。图①宁宁在公共汽车上停止了说笑,让司机叔叔安心开车;图②晚上当爸爸在学习时,宁宁不吵不闹也在一旁专心学习;图③电视机关了,奶奶睡了,宁宁在屋里轻手轻脚,让奶奶好好休息。在了解图意的基础上,教师要依托画中信息,引导学生的认识实现由个别到一般(即由司机开车——工作;爸爸读书——学习;奶奶睡觉——休息)的转化,并将三幅插图内蕴的“理”,一层一层揭示出来。学生从中可以懂得:不打扰别人,是指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不仅对自己的亲人要这样,对其他人也要这样。

育情图即有的插图直接投射了爱祖国、爱人民、爱领袖、爱劳动、爱科学、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有的图展示了相关的道德情境,道德氛围,潜藏有“画外之音”和“想象空间”,为道德情感的培养提供了“抓手”。对这些或显或隐饱含道德情感信息的插图,可称为“育情图”。

对于“育情图”的教学,一般要注意三点。首先,要紧密结合课文有关描述,精细地观察画面人物的神态和动作,透析其内心活动,体验其思想感情。其次,要按照“情随境生”的特点,使用“扣境设问法”和换位思考,将插图内蕴的道德情感信息激活,使画面凝冻的情感溶化开来。再次,要追索“画外之音”,抓住“想象空间”,把静止画面想象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并借助教师对插图意义的情感性评价,以情激情,扣及心灵,以获得培养道德情感的效应。

例如,《最可爱的人》(第六册)中有一幅人民解放军与洪水的搏斗图,特别富有感染力,从图中可见,以解放军筑成的“人墙”为分界线,上游是洪水奔腾,白浪涛涛,下游的水势减缓,水的颜色呈黄褐色。教学这幅插图,可以“扣境”设问:以解放军筑成的人墙为分界线,上游水的颜色与下游水的颜色为什么不同,水的颜色不同与解放军不怕牺牲、筑成“人墙”有什么关系,你们从中有什么感受和体验?借助上述问题的牵引,学生从这幅搏斗图中,看到了人民解放军用自己身躯在滔滔洪水中筑成“人墙”,把生的希望让给遇险群众,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正是他们发扬英勇献身精神,才制服了洪水肆虐,让洪水改变颜色,使群众转危为安,他们真不愧是最可爱的人!借助这幅插图的教学,一股对最可爱的人无比挚爱,无比敬慕的情感,就会在学生胸中激荡。

导行图其主旨是为指导学生行为方式而配置的。

教学这类插图,一般要注意两点,其一,要让学生运用所学道德知识,对图中显示的行为(包括范例和错例),进行甄别、辨析、评价,明确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其二,要以插图上的“范式”为“样本”,采用分解与整合的方式,组织学生操练,以指导他们的行为实践。

例如,《客人到我家》(第六册)中的5幅插图,分别勾勒了“请进”、“请坐”、“倒水”、“开电扇”(夏天待客)和“送客出门”等几个主要行为动作,表现了文明待客的礼节。教学时可用这套插图作“样本”进行行为操练,先分步演习,后整合训练。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待客要领,而且能让他们表现文明待客的行为举止。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课的插图类型多,在教材中所占数量大、意蕴又很丰富。它既能满足学生求趣、求活、求奇、求变、求美的心理需要,又易于从中受到启迪、教育和感染。有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儿童对画面信息的接受能力比对语言信息的接受能力要高出十几倍。据此,我们应当顺其势,扬其长,善于按照插图的类型,据类索法,因图施教,讲求图文协同,以促成“明理”、“激情”、“导行”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标签:;  

思想道德教材插图的分类与教学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