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独立实践培养探究能力_升学考试论文

引导独立实践培养探究能力_升学考试论文

引导自主实践 培养探究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主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课程标准》)但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呢?

一、“读”的实践活动

“读”是最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但要避免为读而读,要让学生在“读”的实践过程中,接触和掌握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得到语言的积累。“读”的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引读、自由读、接读、分角色读、选择读、情境读、配音读……根据内容变换不同的读法。高年级学生尽量避免整齐划一的齐读,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边读边想,边读边画,边读边记,“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要培养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不能解决的拿到全班师生合作学习中完成。高年级课文较长,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后,可以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欣赏的句段进行有感情朗读,在小组交互读,并交互评价,做到人人参与,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文字”。

二、“质疑、讨论”实践活动

有这样一件事,某地的一堂高水平的公开课,邀请了几位外国专家听课。那堂课,教师的表现非常精彩,学生的反应异常热烈。听课完毕,在大家的掌声中,有人询问几位外国专家的观感。没想到,几位专家非常吃惊地问:“为什么看不到学生提出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提出来的,学生们没有疑问,他们到课堂学什么来了?”

这件事引人深思,我们的不少“高水平”课的确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告诉我们:“教师不是把现成知识提供给学生,而是从儿童的好奇、好问、好动中发现和回答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还学生学习实践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习惯及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动力、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同时,让学生“质疑、讨沦”,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确立学生是“语言实践主体”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

三、创新的实践活动

我们要突破狭隘的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开展多种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维,开掘学生创新潜能。

1.收集资料

高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课文,因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年级学生“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和其他学科知识获取资料,要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如果我们不放手让孩子自己走,他们就永远不会走。但是,要做到这样,首先教师要亲自查找资料,才能教给学生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

2.参与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它引导学生学习思路,突出重难点,形成知识结构。但是“板书设计”历来由老师承包。小语新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我们为什么不能打破“教师包揽板书、灌输板书”的局面呢?学生参与板书设计不仅能改变教师千篇一律、呆板枯燥的板书,而且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活泼。我们可以利用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从简笔画式板书入手,激活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3.动手操作

理性问题应从感性入手,从实践入手,实践性教学是化难为易的教学,是快乐的教学,在快乐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易获得知识和能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手动促脑动。“演一演”胜千言,“实验”“制作”“绘画”等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儿童的非智力因素,对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了动态处理,变静为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生动、形象的实践活动中会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和能力。“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应当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让学生自主地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布鲁纳)阅读教学不能光在课堂上进行,要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儿童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发现。

动手操作是一种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实践性教学活动,也是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与能力的良好方法。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与理解,往往与他们的活动分不开。高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逐步过渡阶段,动手操作活动,能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建立正确的概念。

标签:;  

引导独立实践培养探究能力_升学考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