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创新:全国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基础理论论文,第四次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250
CLASS NUMBER G250
在世纪之初、千年之际,辞旧迎新的热情渐趋平静之后,是人们对逝去的世纪和千年历史的反思,是对业已到来的新世纪和新千年的憧憬与展望。对图书馆学学人而言,这既是一个历史回顾和学术总结的时刻,更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学术规划和脚踏实地进行学科建设的时刻。怀着对图书馆学研究的执着和对推动图书馆学发展的热情,来自全国各地的26名图书馆学专家、学者代表聚集在郑州大学,参加了全国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
伴随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以信息知识空间为本质的电子网络世界迅速形成,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社会已经启动了向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人类的科学技术体系正在经历着由物质技术型体系向信息技术型体系的转化。以此为基础,人类文明也正在经历着由物质型文明体系向信息型文明体系的整体转化,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由物质型社会系统向信息型、知识型社会系统的飞跃[1]。在人类社会这一天翻地覆的划时代历史大变迁中,与信息技术、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直接联系、休戚相关的图书馆事业也必将经历其历史的巨变。在图书馆事业的这一历史巨变已经在若干领域悄然发生,正在为即将形成燎原之势的整体变革积蓄能量之际,图书馆学理论必须站在当代人类科学学术思想的历史高度,对图书馆形成与发展这一完整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做出充分的解释和完整的揭示;对当代图书馆工作实践正在面临和即将面临的重大问题,图书馆学理论必须进行深入的和前瞻性的研究,并做出系统而有说服力的科学解答。这是当代理论图书馆学所无从回避的现实之责与历史之重[2]。本次会议的论文集围绕这个主题,收录了具有代表性的论文27篇。这些论文和与会代表的发言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 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科地位问题
一些论文作者和与会代表指出,基础理论研究不仅决定着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整体构建,而且决定着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的未来走向。因此,那些忽视甚至否定理论研究,特别是忽视和否定基础理论研究的现象都是与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目标相背离的。
一个学科是否成熟,并非仅仅看它是否采用了新潮的名词和术语,也并非仅仅看它是否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是看其学科体系结构的系统和完善程度。而学科体系结构的系统与完善程度的首要指标就是看其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程度、系统程度和完整程度及其对整个学科体系支撑作用的发挥程度。只有在基础研究不断深入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真正属于图书馆学自己的应用理论、技术与方法。
基础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正确阐释图书馆这一社会现象,揭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还在于指导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3~4]。
2 21世纪图书馆学理论建设的历史基础和现实任务
也有论文提出,图书馆学经过17~18世纪近200年的学术思想准备和酝酿,经过19世纪“图书馆学”这一术语的正式提出和图书馆学科的正式确立,经过19~20世纪近200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思想。这是当代理论图书馆学深化与发展的历史基础。21世纪的图书馆学应该在这一历史基础之上,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历史背景下,在信息文化和信息文明建设不断深化的社会环境下,在对20世纪及其以前的图书馆学学术思想进行全面总结的同时,不断向纵深发展,使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不断走向成熟。
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不但具有悠久的藏书、用书的历史实践,而且在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中,还蕴涵着十分丰富的与这一历史实践相联系的学术思想。然而由于长期处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时代,这些闪烁着先哲的智慧之光的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始终与其他学术思想交织在一起,分散在各领域各方面的学术思想之中,始终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近现代社会意义的图书馆学学术思想体系。中国图书馆学家对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宝库的直接贡献,始自西方近代图书馆学思想传入中国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其他领域的学术研究一道,也迎来了相对繁荣的发展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尽管受各方面条件所限,一时还不能完全满足处于迅速发展变化之中的图书馆实践的需要,但仍出现了一批有较大社会影响且具有一定原创意义的学术成果。这些学术成果不仅为丰富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做出了贡献,而且构成了21世纪中国理论图书馆学最直接的历史基础和理论基础。而系统总结19至20世纪世界图书馆学的学术思想和中国图书馆学的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建立21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为世界和中国图书馆事业所面临的历史变革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则是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21世纪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构筑应包含以下内容:
(1)世界图书馆学和中国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发展史研究。世界图书馆学和中国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发展史的梳理和研究是构筑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必要的理论准备工作。
(2)21世纪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研究。深入开展21世纪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的研究是构筑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奠基性工作。
(3)21世纪图书馆学的基本问题研究。21世纪图书馆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必须在继承世界图书馆学和中国图书馆学学术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对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学科性质、科学目标、学术规范等进行纵深研究,对这些问题做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回答。
(4)21世纪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研究。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构筑有赖于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不断创新。
(5)对当代世界和中国图书馆实践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关注。图书馆学研究在构筑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同时,必须对当代世界和中国图书馆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给予足够的理论关注、理论回应和理论支持[5]。
3 21世纪图书馆学的发展方向
许多研究者都认为,21世纪图书馆学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一动力就是经过整合和融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作为以图书馆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理性认识的图书馆学,则需以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整合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相统一,相对应。这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整合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就是21世纪图书馆学发展的方向。
图书馆学的工具理性表现为把图书馆学纯粹作为工具、手段进行研究,重视技术在图书馆的作用。而图书馆的价值理性则主要表现为对图书馆终极价值的追求,对人的终极关怀,研究如何在图书馆的实践活动中,用“人的尺度”去引导和把握“物的尺度”,重视用情感的、道德的、审美的价值观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力求物质技术和物质手段的人性化。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图书馆学理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但自图书馆学诞生之日起,就向工具理性倾斜。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能量与其在图书馆的有效应用进一步加剧了图书馆学工具理性的膨胀和蔓延。20世纪中叶以来物质技术的高度发展和这一发展所带来的高度繁荣的物质文明,使人类社会文化环境的物质化倾向走向了极致。这一日趋物质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得图书馆学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失衡发展到极为严重的地步。近现代图书馆是近现代人文精神的社会成果,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成就,自其诞生那天起,就不断深入地体现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显然图书馆学工具理性的极度膨胀和价值理性的日益萎靡这一严峻现实,不仅丧失了图书馆学理性的平衡,而且严重背离了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就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和信息文明、信息文化的基本特征而言,21世纪是人性回归的世纪。21世纪图书馆学只有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整合,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的旗帜,才有可能最终把握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正确方向[6~7]。
4 图书馆学的本土化建设
也有论文对图书馆学本土化进行了讨论,认为从完整的学科意义上说,图书馆学是100多年前从西方传进中国的为数不多的“新学”之一。既然是舶来品,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异域的特质。西方图书馆学在与中国的现实文化基础对接时,必然有一个整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本土化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所出现的关于建立中国图书馆学的思想,无疑就是关于这一过程的学术思考。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图书馆学本土化的明确目标和系统的理论指导,使得我国图书馆学本土化的过程异常艰难和曲折。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的图书馆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对西方图书馆学的解读和注释的状态。
正确理解图书馆学本土化命题的科学含义是图书馆学本土化的逻辑起点。所谓图书馆学本土化就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将产生于西方,并得到比其他国家更快发展的西方图书馆学体系,通过引进、消化、改造、创新,变为适合中国文化环境的图书馆学,并建立起一个区域性的中国图书馆学流派,即建立起根植于中国社会这一特殊土壤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体系。图书馆学本土化的标志是,一个为世界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区域性的中国图书馆学流派的形成。
按照建立区域性的中国图书馆学流派的目标,图书馆学本土化一般应包含以下内容:
(1)从理论形态上看,它应该是一门体系化、规范化、首尾一致的科学。
(2)从反映时代感的角度看,图书馆学本土化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注意吸收国外图书馆学一切先进成果。
(3)从民族性方面看,本土化的中国图书馆学应当是一整套适合自己民族文化特征的体系,具有一些特定的内容和概念[8]。
5 新的发展机遇期图书馆学研究的特点
世纪之交,图书馆学研究形成了一个对图书馆学进行历史回顾与展望的高潮。在这一高潮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在此基础上,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又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有论文指出,在这一时期,图书馆学研究将出现以下特点:理论与致用并融、继承与创新并融、国际化与本土化并融、技术与人文并融、集合化与专门化并融、同步与超前并融、宏观与微观并融、定性与定量并融、个体化与团队化并融、宽松与规范并融[9]。
6 对学术批评、学术争鸣与学风、文风建设问题的关注
没有科学有力的学术批评和充分自由的学术争鸣,便没有学术研究的深化。而没有科学客观的学风和健康文明的文风,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势必丧失其科学精神而误入歧途。如果任其泛滥,这种非学术性的批评和争鸣非但无助于学科建设的深化,反而会破坏图书馆学学术共同体的团结和这一学术共同体自身的学术形象。因此,本次研讨会上有与会代表提出,图书馆学研究必须倡导科学、客观、严肃、公正、文明,积极、建设性的,严于学问而宽以待人的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不提倡主观情绪化的不科学学风、歪曲事实或曲解他人观点混淆视听的不公正态度、以图制造轰动效应的新闻炒作作风、不尊重他人的不文明语言以及对图书馆学学科建设起消极作用甚至非建设性作用的言论。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图书馆学界同人的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学风端正,科学、严肃、公正的学术批评和文风文明,自由、健康、积极的学术争鸣与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互动共进的良性局面和团结、宽松、和谐的学术气氛[10~11]。
7 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与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知识管理仍然是本次研讨会的热门议题。大家都认为,基于知识和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工作的天然联系和历史渊源,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构筑应与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以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知识时代的社会功能和图书馆学的学科优势,以提高图书馆学在21世纪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而目前图书馆学界关于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内在联系的研究,以及各种“知识资源论”的提出,开拓了21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的新领域[12~13]。
8 若干其他问题
在对上述宏观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同时,论文作者和与会代表们还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对20世纪的图书馆学学术人物和学术思想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梳理;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上,从新的学术视角,对诸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与相关学科、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化建设、大学图书馆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