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的健康概念是:身体健康的同时,心理也要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在知、情、意、行方面符合社会要求,并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态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3-013-01
目前,在学校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承受学习和生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它将文、情、理合为一体,其间蕴藏了不少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使心理健康教育融于语文教学实践中。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以人文本"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师生互敬互爱,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的融洽和谐,在交融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教学。小学生处于心理成长的初期,遇到困难时较容易产生心理方面阴影,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极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对于他们倾诉的问题耐心的倾听,在较为融洽宽松的氛围中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在于学生进行交流时教师要要敞开心扉,不要让学生感觉师生之间有明显的代沟,倾听他们的倾诉。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融入到学生当中,不断的观察学生的思想变化,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根据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心理辅导方法,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建立起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学生的心理负担明显的减少,学积极性提高,各种课堂活动就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教师关爱,心理自然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指导教师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正确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生产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要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不能粗暴急躁,不能过分的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打击。
2、善于等待∶心理问题解决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善于等待,坚持不懈。通过朋友式地谈心,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三、挖掘教材,寓“教”于课
(一)寓“教”于词句教学
1、低年级小学语文以字词的教学为主,每个生字、生词都有它的含义,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贯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进行识字课教学时,老师领读生字后欢快地说:“咦,大家看,这些小伙伴高兴地跳到我们这儿来了,来和你们交朋友了,你想和谁交朋友? 把它请出来读一读吧,还可以介绍给你的同学,读一读,认一认。”学生上台找词宝宝,并介绍给自己的同学。此环节注重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基础上,大胆地走上前台,展现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乐于识字,学会识字。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敢于交往、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得到了有机的渗透。又如在教学“信”字时,分析字的结构由是“人”和“言”组合而成,人要言而有信,组词可以组(信心)(诚信)(信用),进而引导学生做人要有信心,要讲诚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小学语文句子的理解教学中
如教学阅读知识《诚信的价值》时,老师紧紧抓住酒店老板娘的话:“我真悔啊,悔不该用五元钱……”分析老板娘为什么这样说,明白老板娘从不诚实转变为诚实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感知对于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爱说谎话的孩子是很有帮助的。
(二)寓“教”于阅读教学
1、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詹天佑》、《称象》、《晏子使楚》等课文的学习中可进行有序、慎密的逻辑思维训练、创造思维的训练、学习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坚强个性等教师可针对以上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对文中品质优秀的少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同时学生在品读形象中一定会自觉地与自身对照,受到具体而深刻的感染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中会以榜样作用来激励自己,从而达到逐步完善自我的过程。
2、在角色表演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课文进行角色表演,促使他们深入体验角色,是一个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方法。例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自行阅读、思考,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排演课本剧,进行角色表演。对于这样的行式,学生是十分喜欢的。他们积极地排演,尽情地表达剧中角色的性格特点,进而领悟课文所要阐述的深刻道理。
(三)寓“教”于作文教学
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向是最难,最令人困惑的一个教学内容。改进小学作文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已成为许多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努力做到:
1、充分准备,消除“心理障碍”。
2、精心拟题,激发写作兴趣。
3、创设情境,激发表达、写作欲望。
此外,我还让他们养成写日记的习惯。随时记录自己的喜与乐,成功与失败。
(四)寓“教”于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精心设计课后练习,不仅可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可以加深学生的内心感受,深化心理教育。如教学《有的人》时,课后练习设计为“我希望自己是哪一类人?为什么?”教学《少年闰土》时,我进行了拓展延伸,补充了一段描写中年闰土的内容。课后练习设计为:想一想,中年闰土有哪些变化?使之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写一写。
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既落实了语文课堂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让学生更有自信心,更有想像力,更富创造力。语文课——可以把单纯传授语文知识变成真正的“育人”,让学生不仅在语文课中“学习”,更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成长”。
参考文献
[1]突破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难题张凤云.《中华少年》.2017年.
[2]乐学•体验•领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张爱年.《新课程学习(上)》2015年.
论文作者:周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学生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教师论文; 心理论文; 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课后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