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_创造性思维论文

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力论文,小学生论文,实验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和目标

本实验研究中创造力是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倾向的综合素养。

创造力是创造型人才的关键特征,而创造型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许多国家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已进行了几十年,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的变革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在我国,广泛开展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20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诸多问题,都还难以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90年代末,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确定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的时候,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实际操作都显得准备不足,产生了一些疑问。比如:创造力能培养吗?创造力需要培养吗?教学中怎么做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既传授知识技能又培养创造力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学业成绩?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用实证性的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建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策略,为我国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客观依据。

1基本假设

1)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创造力的发展有赖于培养教育。

2)学科知识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功能,只有在实施以推动学生创造力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策略时,它才能更好地发挥。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反,它会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2预期目标(因变量)

在保证实验组学生学业成绩不低于对照组的前提下,实验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倾向的发展,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

3操作定义

(1)创造性思维品质

1)思维的流畅性,即能在短时间内发表较多的概念;

2)思维的变通性,即能变换类别,看问题不局限于某一个角度;

3)思维的独特性,即反应与众不同,能提出聪明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4)思维的精致性,即能修饰观点,扩展主意,完善自己的看法;

5)思维的抗过早封闭性,即能保持足够的开放,延迟封闭,有可拓宽的思维空间。

(2)创造性倾向特质

1)好奇性,即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肯深入思考事物的奥妙;

2)想象性,即能超越感觉和现实的界限,幻想尚未发生过的事情,视觉化和建立心象;

3)挑战性,即愿意探究复杂的问题,喜欢寻找各种可能性,能够从杂乱中理出秩序;

4)冒险性,即勇于面对失败和批评,敢于推测,勇于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能在杂乱的条件下完成任务。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心理测量、学业成绩测量和教育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心理测量包括创造性思维测量、创造性倾向测量和智力测量;学业成绩测量包括语文、数学和自然3科的知识技能测量。教育实验主要在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

1 研究对象

从河南省7个地级市10所小学的四年级教学班中,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出12个班为实验组,12个班为对照组。实验组学生653人(男347人,女306人),对照组学生559人(男310人,女289人)。实验周期3年,四年级开始至六年级结束。实验开始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同时分别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倾向、智力和学业成绩测验。对成绩悬殊较大者进行适当调整。

10所实验学校分3批进行:第一批3所学校,1995年9月开始;第二批3所学校,1996年9月开始;第三批4所学校,1997年9月开始。这样分批实施、滚动进行是为了边实验边总结,后实验学校吸收先实验学校的经验教训,也是为了便于具体指导。

2 测量方法

1)工具:创造性思维测验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A,上海师大教科所主持修订),创造性倾向测验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台湾师大林幸台主持修订),智力测验用《瑞文智力测验图册》(CRT,北京师大张厚粲主持修订),学业成绩用各实验学校所在市区期末统考成绩代替。

2)步骤:以教学班为单位,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同时进行上述各项测验。测验后,先根据规则和常模手工评出每个学生的TTCT和IQ成绩,按评分要求评出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和学业成绩,然后全部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各项数据小数点之后保留2位。

3)时间:前测在三年级结业后进行,后测在六年级结业前一个月进行。

3 教学策略(自变量)

在实验中,教学形式有以下几种:

1)学科教学渗透。实验班在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倾向。

2)创造性思维训练。实验班利用活动课时间,每周开设一节创造性思维训练课。

3)开展创造活动。实验班组织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创作、小论文、小表演等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表现能力和动手操作的习惯。

实验班的教学,不论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还是课外活动,均贯彻如下教学原则:

1)主体主导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为创造性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要有“为创造性而教”的自觉性,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2)求异求优原则。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办法,并从“异”中求“优”。这是创造性教学的灵魂。

3)启发探索原则。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不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实践操作原则。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事创造实践,在创造实践中学习创造技能,增长创造才干,发展创造兴趣,强化创造精神。

5)民主和谐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路,与学生平等对话,相机诱导,不搞“一言堂”。

6)因材施教原则。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帮助,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专长。

7)成功激励原则。帮助学生实现创造性成功,高度珍视学生的每一个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功。用适当的方式启发学生认识自己的创造性成功,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等追求成功创造的心理品质。

8)积极评价原则。努力发现学生在学习态度、方法、成果方面的创造性的闪光点,坚持表扬、鼓励;对不足之处,甚至错误的地方,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9)全体全面原则。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满腔热忱地善待“差生”。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注意创造性智能因素的培养,还要注意创造性人格和品质的培养。要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10)不悖伦理原则。创造性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大胆求异,但要注意伦理要求。

实验班教师要根据学科性质、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适当选用下列教学方法:

1)发散提问法。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多种答案的问题。

2)延迟评价法。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各种设想、答案或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在场所有的人都暂时不作任何评价。

3)集体讨论法。针对一个共同的问题,全体参加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修正,使答案或解决办法臻于完善。

4)思路提示法。在向学生讲授一条定理、一个作品或一种解决办法时,同时向学生说明该定理、作品和解决办法的提出者当时的思路。

5)急骤联想法。引导学生由一事物(如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名称、一件东西等)迅速地想到另一事物,包括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及遥远联想等。

6)结果预测法。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说出或写出可能产生的一种或多种结果。

7)多向求解法。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或作业任务,要求学生找出多层次、多角度的解决方式。

8)快速猜测法。鼓励学生在不进行逐步的逻辑分析的条件下,快速说出问题的答案,允许学生跳跃式思考。

9)分割组合法。从已知事物中取出若干部分,组合成新的事物。

10)激疑存疑法。激发学生对看似明白的事物产生疑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一些不立即回答却更有利于激起学生探究精神的问题,有意地不予回答。

11)逻辑推理法。包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和回溯推理。

12)问题解决法。向学生提供某种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努力以新的方式运用已有知识。

13)定势突破法。向学生提供某种“功能固着”和“习惯定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并突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14)指导发现法。在教学规律、原理、法则、概念时,不直接向学生提供结论,而是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让其自行发现。

15)实验观测法。指导学生进行小实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小实验,以发现或证实某种原理和规律。

16)发明创造法。组织学生学习创造技法,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作和写小论文等活动。

17)参观展览法。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向他们介绍展品的价值、发明创造过程,以及发明者在发明创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他们在克服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创造性智慧、热情、责任心及顽强的意志。有计划地展览学生自己的创造性产品,让学生互相观摩,获得激励。

18)文体表演法。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文艺、体育表演,发展学生的特殊才能。

除此之外,提倡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自己的教学方法。

4 干扰变量的控制

1)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人数、性别比例大体相等;

2)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创造力水平大体相当;

3)实验组和对照组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无太大的差别;

4)实验组和对照组所使用的教材相同,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时间相等,不另外增加课时;

5)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造成人为的竞争气氛。

结果与分析

1 实验组(A)和对照组(B)学生TTCT前、后测成绩与分析

TTCT(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包括词汇和图画两个部分。词汇包括7个项目(提问题、猜原因、猜结果、产品改进、不寻常用途、不寻常的问题和合理想象),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评分,3项的均分为词汇分。图画包括3个项目(图画构制、图画完成、平行线上作画),按流畅性、独创性、标题抽象性、精致性和抗过早封闭性评分,5项的均分为图画分。词汇分和图画分的均分为TTCT成绩。实验组(A)和对照组(B)的TTCT前后测成绩见表1:

表1 学生TTCT前后测成绩比较

表1说明:实验开始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TTCT水平基本相同,均分和标准差(S)都相差无几;但在实验结束时,两组水平则有了非常显著的差异,实验组非常显著地超过了对照组,均分超过实验组近14分,Z检验值高达13.80(P<0.01)。

进一步分析显示,作为TTCT两个构成部分的词汇创造性和图画创造性,发展态势均与表1相同:前测时无差异,后测时差异极为显著。尤其是词汇分,Z检验值前测时为0,而后测时竞达12.98。实验组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流畅性、抗过早封闭性等8个项目分,也全部十分显著地超过对照组(P<0.01),无一例外。

2 实验组(A)与对照组(B)学生创造性倾向前后测成绩与分析

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验包括冒险性、好奇性、想象性和挑战性4项内容。这4个项目分之和为总分。总分代表创造性倾向水平。实验组(A)与对照组(B)学生创造性倾向前后测成绩比较见表2:

表2 学生创造性倾向前后测成绩比较

表2显示,实验开始时,两组学生的创造性倾向水平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学生虽略高于对照组学生,但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3年下来,实验组学生非常明显地高于对照组学生(Z=7.78,P<0.01)。

进一步分析显示,构成创造性倾向的冒险性、好奇性、想象性和挑战性4个项目,均由无显著差异而变为差异非常显著,Z检验值高达5.00~6.36,P<0.01。

3 实验组(A)与对照组(B)学生学业成绩前后测结果与分析

为了满足“等组”实验的要求,也为了研究培养学生创造力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我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了考查,考查以实验学校所在市区的“统考”分数为依据。两组学生的学业成绩前后测比较见表3:

表3 学生学业成绩前后测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开始时,对照组学生的学业成绩略高于实验组学生,虽然还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的程度,但Z检验值已达1.16,不可忽视。实验结束时,实验组学生的学业成绩反而非常明显地超过对照组(P<0.01)。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均分由低于对照组学生0.8分变成了高于对照组4分,而且标准差(S)也由高于对照组0.35变成了低于对照组2.88。这说明实验组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仅大大提高了,而且成绩分布也较对照组集中,较少两极分化。

4 实验组(A)与对照组(B)学生智商(IQ)前后测比较

《瑞文智力测验图册》(CRT)包括6组共72道题目,主要测量学生的知觉辨别力,图形比较、想象、组合、套合能力,类同、推理、比拟能力,系列关系认识能力以及互换、交错等抽象推理能力。实验组(A)与对照组(B)学生的IQ前后测比较见表4:

表4 学生IQ前后测比较

表4显示,实验开始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IQ水平是相当一致的,均分和标准差(S)都几乎相等,但3年下来,实验组十分显著地超过了对照组。可以看出,3年中间,对照组学生的IQ平均增加不到1分,而实验组学生却平均增加了3.5分。检验表明,实验组学生IQ的后测成绩与其前测成绩差异非常显著(r=0.55,Z=6.23[**]);而对照组的IQ后测成绩与其前测成绩差异却不显著(r=0.46,Z=1.45)。这说明实验期间,实验组学生的智商提高速度远快于对照组。

讨论与结论

1 关于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问题

在培养创造力的问题上有两种主要认识障碍:一是遗传论;二是自发论。遗传论认为个人创造力是“基因的显露”,不能培养;自发论认为个人创造力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无需培养。本实验研究的结果与他们的观点相左。

表1和表2的事实说明,创造力培养是必要的,不培养就发展缓慢、停滞,甚至萎缩。

托兰斯研究证明,创造力发展存在着“四年级下降”现象。本研究证明,这种现象通过理智地运用教材教法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是可以克服的。

2 关于促进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策略问题

实验组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明显超过对照组学生,归因于本实验研究的教学策略。正是由于采用了这些教学策略,才使分布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验组学生的创造力得以迅速的发展。这证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创造力培养、在活动课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在课外活动中开展创造活动这三种创造性教学形式,在一切形式的教学活动中贯彻全体全面、主体主导、求异求优、启发探索、实践操作、民主和谐、成功激励和积极评价等创造性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选用发散提问、延迟评价、集体讨论、结果预测、多向求解、激疑存疑、指导发现和问题解决等创造性教学方法,对于促进小学生创造力发展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这一命题,只有在实施这种教学策略的条件下才能成立。

3 关于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点问题

表1和表2所显示的结果,在使我们看到实验组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倾向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他们的创造性倾向发展明显地比创造性思维要慢。与对照组学生相比,前者的Z检验值为7.78,而后者竟达13.80。

本实验研究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倾向的培养,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同样的内容、同样的策略、同样的时间和同样的教师,为什么两者的发展速度竟如此悬殊呢?我们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认知操作性的心理品质,而创造性倾向属于个性心理品质的范畴。虽然它们都具有经常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但创造性倾向的这种特点较创造性思维更为突出,培养起来比创造性思维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这使我们有理由提出,在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加强对创造性倾向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以培养学生创造倾向为重点,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创造力研究者,特别是创造性社会心理研究者的一致主张。不过,他们在阐述这一主张时,都是从“作用”的角度进行的,本研究的结果又从“发展”的角度为这一主张提供了新的客观依据。

4 关于培养小学生创造力会不会降低他们的学业成绩问题

表3所显示的结果告诉我们,实验组学生的学业成绩本来是略低于对照组的,但3年下来反而超过了对照组(P<0.01)。不仅均分由低于对照组0.8分变成高于对照组4分,而且标准差(S)也由原来的高于对照组0.35变成为低于对照组2.88。这证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仅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可以显著地不两极分化地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这是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1)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在保证完成“双基”教学任务的条件下,根据教材特点有机地、恰如其分地进行的,创造力培养不会削弱学科教学。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体性的积极的智能活动,实验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采用的那些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品质也是有利的。3)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了——流畅、变通、独特,就会对学习内容想得更敏捷、更灵活、更深刻;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发展了——求是、求优、敢想、敢说,就会对学习任务更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产生了积极影响。

5 关于小学生创造力培养能不能促进其智力发展的问题

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进入学龄期之后,智商是相当稳定的,7~18岁之间智商变化很小。根据这一观点,小学生创造力培养不大可能同时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本实验研究的结果使我们意外地发现,创造性教学可以促进小学生智力的发展,所谓智力稳定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智力的稳定性不是智力的不可变性。

表4显示的结果告诉我们:接受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组学生的智商,十分明显地超过了未接受创造力培养的对照组学生(P<0.01)。对两组学生各自的后测成绩与各自的前测成绩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也与表4显示的结果一致。这充分说明,实验组学生在接受创造力培养的3年里智商提高十分明显,而对照组学生的智商却原地踏步。

创造性教学是以发展小学生的创造力为价值取向的。它之所以能同时促进小学生智商的提高,我们认为,一是由于创造性教学策略的基本精神是尊重学生主体,解放学生个性,优化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进取精神,这些都是学生智力发展所必需的。二是因为智力和创造力本身并不是两种“彼此独立”、“毫无关系”的能力。它们在整体上存在着显著相关。创造力的发展要以一定水平的智力作基础,而发展了的创造力则会反过来促进智力的提高。三是用TTCT所测得的创造性思维与用CRT所测得的IQ之间,存在着某些共通的心理操作。例如,推理和想象既都是完成CRT的关键因素,又都是完成TTCT的关键因素。这样,在创造性教学对学生进行推理和想象训练的时候,自然也就同时发展着创造力和智力。

教育建议

1)转变“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造”的传统教学观念,确立培养学生创造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的思想。

2)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要把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对创造性倾向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但要注意加大对创造性倾向的培养力度。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创造性教育,要强调有意、有机、有效,注意学科性质,结合教材特点,做到恰如其分。在活动课教学中,可以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在课外活动中,要积极开展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动手习惯。

4)实施创造性教学策略,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要在贯彻创造性教学原则上下功夫,避免本末倒置地只在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上做文章,尤其要防止形式主义。

标签:;  ;  ;  ;  

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_创造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