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思月[1]2017年在《“学科关键能力”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长期目标,“能力”立意也成了近十年来各类考试命题的重要指导思想,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关键能力的研究是教育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教育研究的热点和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国外学者主要致力于学科能力的表现标准的构建研究以及对学科能力的评价。国内则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科能力概念内涵的界定、要素构成以及培养途径和能力测评上。但是目前对相关概念具有模糊性、学科能力的维度、要素构成等不清晰,研究方法多是个人经验加思辨,缺乏量化实证研究。研究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1)不同类型的教师对学科关键能力的看法是否有区别?(2)高中物理学科关键能力包含哪些要素?(3)学科关键能力研究的启示有哪些?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文本分析把握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对能力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界定,并对学科关键能力的学科性、关键性、能力性进行内涵解读。通过德尔菲法对物理学科能力进行遴选,进而对高中物理教师展开问卷调查,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和因素分析,探讨物理学科能力要素构成,分析其教育意义,并对培养学科关键能力提出建议。通过对不同性别、学校性质、学历、教龄以及职称的教师进行差异分析,发现不同教师对某些能力看法有显着差异,鉴于此,笔者认为尊重男女性别差异,平衡教师性别比例;加大城乡教育经费,努力实现教育公平;鼓励教师继续教育,创新师范培养模式;注重个人教学反思,成为研究型教师;加强学科同仁交流,促进教师成长。以此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以高中物理学科为例,对高中物理学科关键能力进行了因素分析,研究发现高中物理学科关键能力要素包括物理创新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物理综合能力、物理思维能力、物理理解能力共五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几点思考:(1)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对物理教学的新挑战;(2)提倡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物理实验能力;(3)加强学科联系,跨学科培养物理综合能力;(4)基于物理学科特色,全面培养思维理解力。基于以上的研究,笔者从学科关键能力的研究中得出几点启示:(1)在新时代的挑战下重构学科关键能力;(2)在核心素养的视阈下培养学科关键能力;(3)以学科关键能力为基准统整目标、教学与评价;(4)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5)学科关键能力的研究方法应走向实证化。笔者希望本研究对其他学科能力要素的确定研究思路提供启示,并进一步加强各学科不同学段学科关键能力表现标准的研究以及可以更好地诊断能力发展现状的测评体系,引导并促进学科能力的均衡发展,有助教师落实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具体目标,使“能力立意”的学科教学评价易于操作,进一步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黄小红[2]2001年在《物理学科能力的构建及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提出了物理学科能力体系的构建,文章详细而细致地分析了物理学科能力的各种要素。其次,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出发,提出了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程序,并阐述了各种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措施。最后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课堂教学的有益的探索。
欧阳映[3]2014年在《中学物理学科能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应对21世纪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乃至人才竞争,不少国家和地区先后出台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标准、教学大纲或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能力为重”已成为许多国家课程改革的共识。物理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须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重。而物理学科能力究竟是什么,中学物理教学中又应当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探讨而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以及德尔菲法分别对中学物理学科能力相关文献、各国和地区的物理课程文件、专家对中学物理学科能力的理解展开渐进式的分析和研究。论文首先剖析物理学科的本质及特殊要求,并结合能力的心理特点,清晰界定物理学科能力的内涵,接着梳理内外相关课程文献对物理学科能力结构的不同理解,初步筛选物理学科能力的11个构成要素;再而通过实证调查,收集物理教育专家对中学物理学科能力构成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结合理论分析确定中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的构成要素为:物理观察实验能力、物理符号表征能力、物理模型构建能力、数学运用能力以及物理论证能力。论文最后还明确指出物理学科能力各要素的特征,并梳理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形成的物理学科能力理论具有简单明确、注重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体现解决问题思想等特点,可丰富和发展物理教育理论,为中学物理学科能力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并为国家物理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袁媛[4]2017年在《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及其培养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彰显。科学教育是公民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西方各国将科学教育培养的关注点从“科学探究”能力转向“科学实践”能力,科学实践成为实现“学生学习真正科学”的关键。美国《K-12框架》将科学实践分为包括科学建模在内的八项实践活动,但这八项科学实践的地位并不相同,其中科学建模是贯穿其他科学实践的核心,是最重要的科学实践。科学建模是自然科学各学科基体中普遍存在的基本元素,它既具有跨学科的共性,同时,又具有学科领域的独特性。而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其他子学科的基础,物理建模是科学建模中最重要、最能彰显科学建模特征的部分。物理建模能力已经被纳入我国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成为高中生物理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建模之于科学及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被广泛的认同,但建模能力的重要性与目前学生建模能力的发展水平并不匹配。大量研究发现,中学生不具备对模型和建模本质的深层次的认知,更缺少用模和建模的能力,我国中学生物理建模能力水平亟待提高。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就需要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然而,我国教育界对物理建模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对物理建模能力的内涵尚未形成一致性的理解,尚未明晰物理建模能力的结构,对学生建模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缺乏深入的思考。总之,无论是从国家科技竞争力提升的外在环境驱动,还是科学教育范式转换的内在需要都要求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明晰物理建模能力的结构。因此,本研究选定在物理学的特定学科视角下,考察建模能力的结构和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问题,该选题的研究对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围绕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及物理建模能力培养对策展开研究,主要聚焦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通过分析和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界定物理建模能力的概念,并探寻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二是构建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其叁是调查分析我国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现状;其四是在揭示物理建模能力培养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培养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实践对策。本研究对物理建模能力概念的界定是个体具备一定的物理建模意识,能从实际物理问题中抽取出描述问题本质的核心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进而构建物理模型来解释和预测现象的能力。根据Spearman智力二因素论和Wechsler的“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理论,我们认为物理建模能力是一个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统一的智能系统,它既包括非认知能力中能发挥原动力和惯性作用的因素,还包括个体参与科学实践活动所要求具备的共同的基础能力,以及指向物理建模实践活动的特殊能力。物理建模能力最终体现为个体建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问题解决的质量和水平。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内容、方法、设计等,确定了在物理学的特定学科视角下,考察建模能力结构和学生建模能力培养的问题。第一部分:理论观照,由第二和第叁章组成。第二章,从智力结构研究、建模能力结构模型研究、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教学研究、建模能力评价研究四个相关领域进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叁章,界定了本论文的四个核心概念:模型、建模、物理建模、物理建模能力。明确了以Spearman智力二因素论和Wechsler的“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理论、Schwarz的科学建模能力结构理论、Hestenes的物理建模循环教学理论、Halloun建模过程模式理论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实证研究,由第四章和第五章组成。本部分将既有理论与事实材料相结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并基于该框架设计问卷,调查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第四章,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建构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并采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检验该框架的信度。具体做法,在遵守卡麦兹提出了四点扎根理论分析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获取了 35位物理或科学建模能力表现突出的专家(包括科研人员和物理教师)的建模经历和建模过程中的身心特征的原始资料,将这些原始资料转录为叁十余万字的访谈文本。对这些文本资料进行叁级编码。第一步,通过初始编码进行概念汇总,采取“逐行编码”策略,对转录的访谈文本每一行数据进行命名,仔细阅读并研究访谈原始资料的每个数据片段(词、句子、段落等)。本研究秉承对数据保持开放的“共鸣”原则,共寻找到能体现个体物理建模能力的3663条数据片段。第二步,进入“精准选择”的聚焦编码阶段,对已有的初级代码进行判断,有些代码或概念在原始数据中反复出现,形成一定的规模。这些代码往往是最重要的,且最能敏锐和充分地分析数据的概念,我们将其纳入聚焦编码的范畴。通过不断地进行数据间的比较,把3663个初级代码聚焦为11个上位的代码,它们分别是:成就动机、专业兴趣、性格特征、分析力、迁移应用、自我发展、交流与合作、专业知识、专项经验、模型思维、元建模知识。第叁步,通过轴心编码实现对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的类属的具体化。从11个聚焦代码中只提取出“非认知因素”、“基础能力因素”和“专项能力因素”叁个能力类属,围绕这叁个类属建立关系网络,将零散的、不同等级和类型的代码组合为具有统领性的、能够将代码意义全部囊括其中的连贯统一体。第四步,逐一剖析“非认知因素”、“基础能力因素”和“专项能力因素”下的各要素指标。本研究最终构建出由叁个类属及其下的11个要素指标共同构成的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这叁个类属分别是:“非认知因素”、“基础能力因素”和“专项能力因素”。其中,“非认知因素”又包含成就动机、专业兴趣和性格特征3个要素;“基础能力因素”包括分析力、迁移应用、自我发展、沟通交流与合作4个要素;“专项能力因素”包括专业知识、专项经验、模型思维和元建模知识4个要素。第五步,借助科学知识图谱,探寻我国教育研究者在研究学生物理或科学建模能力培养问题时所关注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中的部分高频、强中心性和高突现词能反映研究者所聚焦的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再结合对高频关键词的因子分析,得到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合并考察两部分量化分析的结果,实现对质性分析结论的检验。第五章,对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的叁个类属为维度设计“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状况”的问卷,调查物理教师对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情况。同时,基于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分析我国现行科学课标和物理课标,揭示国家政策性文本对学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的影响和制约情况。第叁部分,对策和建议,由第六章和第七章组成。依照第二部分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对策。第六章,在参阅高中生智力发展特征和物理建模教学的大量研究成果基础上,依据问卷调查和课标分析的结果,剖析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非认知因素”、“基础能力因素”和“专项能力因素”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对策。第七章,对本论文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包括研究结论、论文创新点和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王焕霞[5]2015年在《物理学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深入研究学科能力由哪些要素组成,从理论上揭示学科能力的内涵,对认识学科能力的实质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构建了物理学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即基础阶段的阅读能力和数学能力,物理学习阶段的物理观察能力、物理实验能力、物理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发展阶段的物理研究能力和物理创造能力。构建物理学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促进一线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为保障物理课程与教学目标实现提供重要参考。
李健辉[6]2017年在《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标准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化时代已经来临,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师专业标准的讨论也成为了当下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物理学科方面,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影响着我国今后中学物理教师的培养选拔和个人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决定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制定对我国中学物理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于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问题在国际上早已展开,我国对其讨论也形成了大量文献。美国作为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已经制定出了关于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标准的一系列文件,并建立了分级多元的评价体系。我国在对其问题的讨论上还停留在非官方层面,教育部门目前还未发布正式文件,而我国讨论的相关问题的可泛化为怎样才算是一名合格的物理教师和优秀的物理教师应该具备那些能力问题等。本文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在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总标准的框架下,参考美国物理教师标准的经验,对我国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标准进行探究。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同样是当前我国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虽然还未正式发布,但其指导整个物理课程改革的作用是必然的,所以选择将正在处于研究中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了此次研究的出发点。本文探究的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标准分为物理教师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叁大一级指标,其下又细化出多个二级指标,并将其内容整理成调查问卷,收集与分析一线物理教师对本文探究出的标准内容的反馈信息,以此为标准的构建提供策略与建议,为今后正式发布的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提供参考价值。本文分为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引言,论述了问题提出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第二部分:分别阐述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内涵和结构,并讨论了叁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叁部分:论述了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中专业与职业的区别,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叁个板块作为子标准的框架,以我国已有的理论成果、《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国际经验相结合作为子标准内容的理论基础,探究出的子标准包含叁个一级指标,八个二级指标。第四部分:调查研究。根据探究出的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设计调查问卷,阐述了问卷调查目的与范围、调查的方法和内容。并分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标准和职业观现状叁个板块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第五部分:从物理教师现状、标准构建的结构与内容的发展方向和实施叁个方面对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标准提供策略性建议。第六部分:研究内容的结论,并简述了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对未来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标准发展的展望。
龚伟[7]2013年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科学教育一直重视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基于能力的评价。但由于科学教育工作者对能力实质与具体表现认识模糊,科学教育实践中的能力培养与基于能力的测评并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而一直处于经验探索阶段。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本质在于其科学学科能力的提高,这就使得科学教育研究必须关注:科学学科能力是什么?科学学科能力结构如何?如何准确测评学生的科学学科能力?初中生科学学科能力发展状况如何?初中科学试题中学科能力的考查情况如何,是否能够合理诊断学生的学科能力?初中科学教师对学生如何进行学科能力培养,是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科能力发展?本论文以“科学学科能力”为线索展开研究:第1章是研究概述。能力培养与评价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准确测评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状况,科学学科能力的相关研究成为了科学教育的研究热点。追溯以往国内外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和国际重大科学测评项目发现,从学科层面来探讨与测评能力的研究值得开展。本研究立足已有研究启示和本国实际构建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为有效培养与测评初中生科学学科能力作出探索,为深化科学课程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第2章是理论研究。本部分依次阐述了“能力”、“学科能力”、“科学学科能力”的内涵,认为科学学科能力是“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这些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结构”。本研究基于科学学科本质特征、当代发达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已有科学学业水平评价实践经验及相关研究成果,从五个学习领域规定了科学学科能力学习要求:“科学概念”、“科学符号”、“科学模型”、“科学实验”、“科学计算”;继而借助学习进程理论立足我国实际构建了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以此作为后续科学学科能力测验工具开发与优化、初中生科学学科能力水平进行测试与分析以及探析初中科学试题学科能力考查倾向与初中科学教师学科能力教学特点的理论依据。第3章是科学学科能力测验工具的命制与优化研究。本部分基于第2章所构建的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以Rasch测量模型和“四基石”框架为理论依据,并借鉴已有实践经验编制了测查初中生科学学科能力状况的测试工具。测试工具涵盖了五个学习领域的学科能力要求,进行了两轮试测,并运用Winsteps Version3.72.0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命制的科学学科能力测验工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可用于大样本测试。第4章是初中生科学学科能力水平发展状况测评研究,测试在A、B两地7~9年级同时展开。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发现初中生科学学科能力的发展存在年级、地区、性别差异:随着年级的提升,学生的科学学科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且每个年级间的差异具有显着性;科学学科能力发展的地区、性别差异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科学学科能力水平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业水平具有一定的正相关。第5章是对当下初中科学试题中学科能力考查倾向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中考科学试题比较注重科学概念学习领域学科能力的考查,对学生科学计算学习领域学科能力考查要求过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中考科学试题中学科能力考查情况总体上变化并不大;平时各类考试学科能力考查受中考科学试题学科能力考查要求影响较大;以上都反映了当下的初中科学学业水平测试仍以知识评价为主。第6章是对当下初中科学教学实践中学科能力教学特色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初中科学教师比较注重科学概念学习领域学科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科学模型学习领域学科能力的培养;在学科能力层次方面,初中科学教师过多关注较低层次学科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教与学活动方式选择方面,初中科学教师并不给予学生过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主动建构知识从而实现学科能力的发展;这些现象的存在是由于初中科学教师缺乏学科能力培养意识所造成的。本研究从学科层面上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科学学科能力内涵与外在表现,构建了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并依据该框架测评了我国初中生科学学科能力发展状况、分析了初中科学试题学科能力考查倾向以及初中科学教师学科能力教学特点,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学生科学学科能力水平发展及其培养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为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与评价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但本研究尚属探索阶段,在理论分析、实验设计、实验开展以及实验结果获得与处理等环节还存在一些瑕疵,这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李琬莹[8]2017年在《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知识与各类生产要素跨越时间和空间紧密联系,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成为影响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知识价值的提升使得教育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为了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教育必须去粗取精,培养满足个人、社会、时代及文化发展诉求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依托于各学科的教学,国内外掀起了对核心素养及学科核心素养探讨、研究的热潮。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研究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核心素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框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与说明;随后着重基于调查结果初步探讨高中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梳理并论述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及相关教学法;最后通过教学实例,初步探索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落实。本论文包含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从经济转型的角度论述了核心素养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通过相关文献综述了解当前的研究进展,阐明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论述。以一些重要的教育理论及相关国内外研究为导,对素养、核心素养、科学素养框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与说明,并结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材较为细致的探讨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内容。第叁部分围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参考国内外相关调查问卷,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物理观念、思维能力与习惯、探究能力与习惯、科学态度等展开问卷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以初步了解当前高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现状,为探索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做准备。第四部分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物理学科的本质、特点、价值和高中学生认知、心理特点以及相关理论梳理并论述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基本原则及相关教学法;并以单元《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为例,通过单元教学设计整体规划物理核心素养,再选取《抛体运动》一节尝试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于课堂教学;最后通过在高中课堂进行实验并通过简要访谈分析效果。
张宇, 王晶莹[9]2015年在《中学物理学科能力的核心要素构建——基于一线物理教师的实证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培养学生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以及长期目标。通过对已有研究与纲领性文件的解读,整合归纳出物理学科能力指标体系,并对一线物理教师的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发现二级指标中思维与创新能力,观察与研究能力主要影响物理学科能力,而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和实验能力起辅助作用,进而确立中学物理学科能力的核心要素,以期为构建培养学生物理学科能力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李佳[10]2011年在《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中物理教育中,物理教科书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教材体系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制约着包括教师经验和学生经验参与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媒体等的选择,是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因此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国家教育部基教二司也成立了专项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教科书使用情况调研”对高中教科书进行质量监控。影响教科书使用的主要因素是教科书的质量,而教科书的质量需要参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做出科学、有效的判断,因此研究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物理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最重要的自然学科之一,高中物理教科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高中物理教育的质量,影响国民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探索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的内涵、目标、评价指标体系,丰富中学物理课程理论,为进一步推进高中物理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借鉴。实践价值在于:建立和完善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系统是提升国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如何站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纳入物理教育专家、教科书编写者、教科书使用者、教科书管理者的观点,综合教科书价值主体——高中物理教师和高中生的意见,建构一个有理论基础、评价目标明确、指标相对完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有效评价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教科书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具体由以下7个问题构成:(1)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的理论内涵;(2)已有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可为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提供的经验:(3)由大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学者、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者、高中物理特级教师、高中物理教研员、高中教学校长、教务主任、物理备课组组长等构成的专家组,对研究者初步构建的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及修正意见;(4)高中物理教师对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重要性的观点,不同背景变量高中物理教师对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重要性的观点差异;(5)高中生对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重要性的观点,不同背景变量高中生对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重要性的观点差异;(6)专家、高中物理教师、高中生对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重要性的观点差异;(7)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体系。本研究有五个基本假设:假设一:本研究构建的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假设二: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均具有重要性,且其重要性有显着差异。假设叁:不同背景变量的高中物理教师在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上有显着差异。假设四:不同背景变量的高中生在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上有显着差异。假设五:专家、高中物理教师、高中生叁类人群在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上显着差异。论文的主要框架结构包含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与础教育课程改革、物理教科书建设的关系,说明研究的意义、方法和思路,主要采用文献析法、专家咨询、问卷调查、模糊层次分析法等调查方法、教育统计分析法。第二部分“文综述”,主要述评国内外有关教科书评价研究、物理教科书评价研究的成果、趋势和发展动。第叁部分“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之指标初建”,主要从评价目的的确定、指标体;初步构想及内涵分析完成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第四部分“基于专家咨询的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通过咨询专家对初步构建的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以建立具有专家效度的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第五部分“基于使(?)者视角的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高中物理教师、高(?)生对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重要性的观点,比较不同背景变量的教师和学生的观点差异、(?)类人群的观点差异。通过问卷数据对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作信度分析,并采用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交互检验指标体系的效度。第六部分“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标体系之指标权重构建”,采用群组构权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探讨建立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体系。第七部分“结论与建议”,阐述研究发现、研究结论及研究建议。研究结论:1.本研究构建的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叁项一级指标、八项二级指标、叁(?)叁项叁级指标、五十叁项评分标准,兼具时代性与本土化特色,经内部一致性、探索性及(?)证性因素分析交互检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就整体、各级指标及评分标准均具有高度重要性,而‘内容属性”尤为重要(相对权重值为0.552),“教学属性”次之(相对权重值为0.324),最后是“表征属性”(相对权重值为0.124)。在“内容属性”中又以“1.1目标一致性”最(?)重要(相对权重值为0.263),“1.2内容选择”次之(相对权重值为0.192),最后是“1.3内容组织”(相对权重值为0.097);“教学属性”下,二级指标相对权重值分别为:“2.1教学设计”为0.173,“2.2学习评价”为0.077,“2.3教学资源”为0.074;“表征属性”下,二级指标相对权重值分别为:“3.1语言表达”为0.094,“3.2出版设计”为0.030。3.高中物理教师与专家在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重要性的观点上无显着差异,但显i高于高中生。4.女性高中物理教师、偏远地区高中物理教师、县级重点高中物理教师、任教6-10年(?)高中物理教师、在高中任教3-5年的物理教师、中学二级的高中物理教师、使用鲁科版(山(?)科技出版社)高中物理教科书的高中物理教师、已参加课改的高中物理教师对高中物理教(?)书评价指标的重视程度更高。5.省会、地市的高中生、使用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的高中生对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的重视程度更高。以上结论使本研究的研究假设得到验证。据此,本研究从教科书管理、教科书编写与改进、物理教师专业化发展、后续研究等角度提出几项建议,以供相关行政单位、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 “学科关键能力”的实证研究[D]. 盛思月.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2]. 物理学科能力的构建及培养[D]. 黄小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01
[3]. 中学物理学科能力的研究[D]. 欧阳映.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4].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及其培养对策研究[D]. 袁媛. 辽宁师范大学. 2017
[5]. 物理学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王焕霞. 湖南中学物理. 2015
[6]. 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标准的探究[D]. 李健辉. 四川师范大学. 2017
[7].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D]. 龚伟.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8]. 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初探[D]. 李琬莹.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9]. 中学物理学科能力的核心要素构建——基于一线物理教师的实证调查[J]. 张宇, 王晶莹. 教育导刊. 2015
[10]. 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李佳. 西南大学. 2011
标签:中等教育论文; 物理论文; 高中物理论文; 中学物理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核心素养论文; 培养理论论文; 建模软件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