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_政治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_政治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机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5X(2000)02-0096-05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依照一定的目标开展的旨在巩固或改变人们现有思想政治观念、意识的教育工作。它除了具有政治性、原则性、综合性和操作性等特点外,还具有机遇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平铺直叙的线性发展过程,而是由于社会环境、形势和受教育者个人认识、心理等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在特定条件下面临良好机遇和时机,容易成功地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灌输自己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机会性、时机性特征。机遇对于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首先,需要界定的是,机遇是指那种来得突然,存在时间相对较短,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较大且不是可以经常遇到的机会。机遇的时间概念是由不同事物的不同性质决定的,经济发展的机遇可能会持续三年五载,或者几十年,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可能是几分钟或几天,几个月或一年半载。机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是一种非常规性的事物存在和发展方式。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性、实践性特点,我们应该把机遇作社会学和行为学意义上的理解。

诚然,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没有条件,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不可能的。教育工作也需要各种各样的条件。但是,一般而言,人们所说的条件多指事物发展的客观前提,而非着重强调条件与目标之间的内在关联,事物发展的机遇性则是一种系统思维的考察。事物的发展需要机遇,但并不是说该事物的发展便具有机遇性,机遇与机遇性是不同的概念。在这里我们把二者作这样的区分,目的在于不可把所有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和机遇都笼统地称做是机遇性。只有那种能够迅速促成事物质的飞跃,对事物发展十分有利的条件才能称为是机遇,而只有比较突出地具备这样特性的事物才可称为具有发展的机遇。

一种教育有没有很强的机遇性,是由该种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性质所决定的。为了对这个问题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学和历史这类学科进行比较。应该清楚,这是从学科间差异性的角度来看问题的。

从内容上看,如果某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以及严密的逻辑性,那么,该学科的教育活动便不具有机遇性。这是因为这样的学科主要是讲“是什么”,要求其教育必须按照历史、逻辑程序展开,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推进教育过程,而缺乏教育的随机性、灵活性、跳跃性。如果在这些学科的教育过程中随意讲解,那么将不仅不会取得灵活性的效果,反而会导致教育内容上的混乱。而随机性、灵活性、跳跃性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质,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讲“要如何”,而不是着重讲“是什么”。“要如何”并不要求受教育者一定明白其中的道理,而“是什么”则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必须懂得其中的内在的客观性联系。在受教育者所能够达到的认识范围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像数学那样只有在奠定初步基础之后才能进行高层次的学习,也不必等受教育者掌握了有关国家政治知识之后再进行教育,而是完全可以在较高起点上开始。

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过程来看,可塑性和情感性是决定教育机遇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一种学科是否与人们的心理、思想、观念、情感紧密联系,换言之,是否具有可塑性、情感性决定了该学科是否具有机遇性。凡与人们的心理、思想、观念、情感相联系的学科都具有很强的机遇性。因为人的心理、思想、观念、情感是最容易变化的因素,它们随时都在受着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变化,思想、观念、情感等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类似于数学和历史这样的学科就没有这样的变化和特性。数学和历史学科的学习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和加强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是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对真实或曰客观性的把握,它着重于“量”的积累,而不是“质”的变化,它排斥了情感和意志等因素的干扰,具有不可塑性。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却是需要知、情、意几方面的综合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情感、意志需要特殊的环境和氛围的激发唤起、巩固加强,它甚至可以排除事物的真实性、客观性,单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可以完成。例如,“神”的观念是现实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但是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对其顶礼膜拜,建立神的观念,培养起宗教意识和意志。

从学科与社会政治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来看,凡与社会政治现实联系紧密的学科都具有机遇性或者机遇性强一些,否则,其机遇性便弱一些。数学、历史学科的教育就不具有更强的机遇性,这是因为这些学科并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呈现较多的“方向性”变化,它基本上是个线性发展过程,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要稳定得多。而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社会和现实政治服务,就必须随着社会和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发展、变化了的社会实践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与之相适应,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而不是生活在“历史”和“数学”之中;另一方面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地位规定了它必须为社会现实政治服务。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多机遇。当然,这样的机遇能否被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所把握是另一个问题,但是这样的机遇比起历史和数学等学科来得更多则是无疑的,特别是在社会发生转折和突发事件时,这样的机遇增多是其突出表现。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政治及人们的心理、思想、观念、情感、意志的实际,而不要求实践发展过程的严密逻辑性,因而具有较强的机遇性。而类似数学、历史学科便不具备上述特征,因而就无所谓机遇性问题。不同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决定了教育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正是由于存在这些差异,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产生了较大区别。从这方面看,心理、伦理、美育等都具有机遇性特征,但是这并不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性矛盾,相反,这些学科机遇性的存在恰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性的一个补充证明,因为这些学科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我们还需重申,这样的划定是宏观和粗线条的,恰如在科研领域一个学科与另一个学科不可能有泾渭分明的界线一样,学科特质的划定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和突出这个学科的某些特征,这个界线只能是个相对清楚的界线。物理教学中科学家的故事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历史学中的某些史实则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这些机遇、时机不单是某一学科的教育的问题,而应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个小机遇。也恰恰在这里,我们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其他学科也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全社会都来做的理论根据。

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性实质上是人们心理、思想、观念、情感多变性、易变性、跳跃性的综合性反映。一个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其一生中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只是变化的程度不同而已。生来思想、观念、情感不变的人是不存在的。

人们对其自身所经历的事情的感受比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的影响更深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历史上的东西的记忆和感受便可能逐渐淡化了,即便是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此时人们的感受也与彼时的感受不同,而且,一些人的心理、思想、观念、情感的变化往往在一个或几个与其密切相关的突发性事件中就可能完成,这些事件的发生对当事者的影响、触动极其深远而强烈,可以称作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转变的关节点。在关节点上,人们往往进一步加深对许多问题的再认识,巩固现有世界观和价值观,或者产生困惑并改变现有世界观、人生观。在这个关节点上形成的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不同人生走向。

历史上,人们在经历了重大社会事件而发生思想观念的重大转折,改变了一生轨迹的事情不胜枚举。把握关节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容易成功的,一次成功的关节点教育要胜过一千次平常的说教。要巩固或者改变人们现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必须考虑到社会多种因素对人们心理、思想、观念的影响,抓住一切有利机会为我所用。思想这块阵地,你不去占领,那么,别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你不去把握,那么,别人就可能去把握。把握关节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适时促进人们的思想观念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性是由社会存在的多变性决定的。社会存在的多变性或某些社会变革实质上是对人们经济利益、家庭、安全、发展等关系的外在干预或再调整,这就必然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并产生相应的情感、立场、观念和态度。特别在社会发生重大转折和突发性事件的时候,整个社会的运行方式都要随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从而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调整。

1999年4、5月间发生的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和“法轮功”邪教组织非法聚集事件都成为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机遇。通过这两个事件的教育深刻地改变了一些人在真理与歪理、科学与迷信、爱国与“崇外”、自强与“西化”问题上的错误认识,提高了人们识别真伪、辨明是非、澄清善恶的政治敏锐性,取得了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巨大成果。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性的具体体现。

在唯物史观看来,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迟早要发生变化。社会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教育的内容。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教育尤有必要。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历史继承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密切结合社会、政治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人们心理、思想、观念、情感的发展变化,采取有力措施适时引导和规范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在群体或国家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机遇的来临有四个表征:一是国内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或矛盾激化,可能或现实、直接或间接地增进或伤害了被教育者(集体)的利益,这可称作是机遇性的利益表征;二是时间表征,即事件发生的时间离受教育者非常近,不能过去了太久,而在将来发生则不能太遥远;三是受教育者基本上处在同一个文化水平上,这可以称作是群众表征;四是被教育者没有或只是朦胧地意识到了这种利益的影响,这是意识表征。这四个表征综合起来就是“利益+十时间+群体+启蒙”的表述方式。当这四个表征同时具备的时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工作的机遇已经来临。

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来说,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所代表的利益群体能够给受教育者带来现实利益,那么这种利益就成为正向驱动矢量,它会驱动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出的各种思想、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机遇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如果其政策措施对受教育者利益造成了损害就会产生一种负面效应,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不利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改变因其利益受损害所造成的影响,将因政策变化受教育者所产生的抵触减少到最低限度。如果外在的力量对我们的受教育者造成了利益损害,那么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也是好的机遇,这对实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非常有利的。外在负面的驱动矢量把受教育者推向我们,加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正面驱动矢量,就是很大的教育力量。这极有利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某种突破和实效。

由上述,我们还可以看到,如果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作一个程度的划分的话,那么,可以说是有大的机遇和小的机遇的。这些机遇又可分成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机遇,集团的思想政治教育机遇和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机遇等几种。对于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来说主要是采取大规模意识形态的教育方式进行,而对于个人来说主要是以言教和身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介于二者之间的集团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兼而有之的。事实上,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大众媒体的广泛传播必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样化,如何利用好现代化教育工具,加强舆论引导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性决定了人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抓机遇、抓时机,大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质的飞跃。在机遇来临的情况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机遇过去了,时机过去了,再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得很艰难,所得结果就可能事倍功半。

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机遇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贯彻邓小平理论就是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机遇面前人人平等,但并非人人都能抓住机遇。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机会只垂青于那些有头脑准备的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个育人工程,抓住机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错过这样机遇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如果我们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错过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机遇,那么这对我们国家来说就是巨大的损失。

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性要求我们抓住机遇,用身边的事情教育身边的人,在关键时候教育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这项工作,各级党委要做,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每个党员都要做。要做得有针对性、细致深入和为群众所乐于接受。”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善于发现和捕捉每一个机遇,为实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服务。这也是对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无政治头脑、有无政治敏锐性和艺术性的现实考验,也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应备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机遇并不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头脑之中,而是存在于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不能停留于理论和观念,不能躲进书房闭门造车,而是要深入群众,接触群众,参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在这些活动中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善于捕捉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机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做好人们的观念转变和疏导工作,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解疑释惑,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原则是非问题、政治立场问题上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要坚决与错误的思想意识、观念做不妥协的斗争,将错误的思想扼杀在萌芽之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纯洁性和严肃性,保证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胜利前进。

收稿日期:1999-12-15

标签:;  ;  ;  ;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