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相关工艺技术也从以往的传统施工工艺向先进工艺的学习和借鉴中,创新出适应于我国实际施工地区路桥施工工艺技术。在有效提升施工进度和质量的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各项经济指标的提升。而软土地基问题则成为路桥工程施工的常见施工问题和难点。
关键词:路桥施工;软土地基;施工技术
1软土地基的基本概况
1.1概念
国内地基总体来说一共有两类:天然地基,这类地基属于天然土层,在施工的过程中,不进行人工加工;人工地基,这类地基通常会经过人工的夯实以及加固处理,最为常见的就是软土地基。在软土地基的土层中,有机物的含量会相对较高,这些有机物质会削弱土层的强度,在施工过程中,土层的支撑力相对于其上部的建筑物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软土地基的成分主要有两种:黏土,约占据40%;粉土,约占据60%。
1.2软土地基的处理原则
软土地基在进行处理时,最为重要的就是处理结果,因为处理结果的好坏和工程质量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所以,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预算必须做到详尽真实,软土地基的处理过程也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条件,进一步制定相对有效可行的施工方案。为了确保建筑利益的最大化,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以保证处理效果为前提,尽量降低处理费用。
1.3软土地基的处理要素
在路桥项目施工过程中,不管是施工方案的确定,还是施工材料的选择,都和道路等级有着直接关系。所以,在处理软土地基前,必须对道路的等级进行初步了解。如果建设的道路等级相对较低,在进行处理过程中,需要采用常规的方法对地基进行夯实,然后再选择相对稳定的建设材料对路面进行铺设。如果建设的路面等级相对较高,建设要求也会更高,不管是施工工艺的确定,还是用料的选择,都必须严格把关。另外,在对路桥地基处理的过程中,不仅需对软土地基的相关特性进行考虑,还需充分考虑地基周围环境。
1.4软土地基对路桥施工过程的影响
在路桥建设的过程中,路桥项目施工质量和地基强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直接在软土地基上施工,因为地基承载能力不足,势必会影响路桥质量,所以,软土地基只有经过加固,才能开展后续工作,在选择相关加固方法的过程中,一定要选取最为科学的处理方法,因为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对路桥施工产生十分恶劣的影响。在路桥施工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施工原料为水泥和碎石,对比其他施工原料,水泥和碎石颗粒较为细小,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水的冲刷作用,就会对路基产生冲击作用,这种冲击作用,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很容易侵蚀路基。软土地基因为具有地基孔隙率大、不稳定、天然含水量较高以及压缩性较大等特点,其受到损坏的几率增加。所以,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软土地基必须凭借最为专业的措施和技术进行处理,旨在保证路桥施工质量,进一步保障出行安全。
2软土地基的主要特点及其对路桥施工造成的问题
2.1软土地基的主要特点
软土地基主要具有含水量高、压缩性强、变化性能强、渗透性差和土层扰动性大等几个特点。
2.2软土地基对路桥施工造成的问题
地基的优劣是决定建筑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地基是一个建筑的根本。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软土地基,就会增加施工的不确定性,在勘察不详细的情况下,设计的不准确会导致地基的软度把握不准,质量事故由此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已经知道本段的地基情况是软土地基的情况下,如果未做好软土地基处理,就会造成路堤失稳或危及线外建筑。在施工中,若对软土地基采用不合理的方式进行处理,也会对路桥施工造成以下几个问题:路面侵蚀问题、路面沉降问题和路面硬化问题。
2.2.1路面侵蚀问题
路桥施工过程中,路面主要由碎石和水泥等颗粒状细料组成,而这些成分在雨水的冲击下,会导致出现路面受损的情况,不仅如此,还会在铺设过程中,导致原料本身的紧密度变小,进而影响路面稳定。而软土地基具有的孔隙率大、天然含水量高、压缩性强和不稳定等特点,容易增大路面受损的几率。
2.2.2路面沉降问题
软土地基具有含水量高、压缩性强的特点,若在路桥施工中,施工人员操作不当,例如对路基压实度的控制不当,容易造成路面沉降问题的出现,轻则影响车辆行驶舒适度,重则直接威胁到交通安全,必须进行大修,路桥运营效益大大受损。
2.2.3路面硬化问题
路桥施工的主要材料是混凝土和沥青,这两种材料的混合配比不同,对路面造成的影响也不同。而由于软土地基具有不稳定性,一旦其与建筑材料混合使用,非常容易使路面出现硬化的问题。
3路桥施工中的软土地基施工技术
不管在任何的施工工程中,其软土地基在路桥施工中的处理技术一般都被分为浅层软土地基、中层软土地基和深层软土地基三种类型。具体内容如下:
3.1浅层软土地基的施工处理方式
通常情况下,浅层软土的自然地基的荷载承受作用较差,在浅挖或低洼的施工地段,为保证路桥施工的路基建设有相应的结构强度和承载强度,施工人员就要对浅层软土地基开展相应施工技术,如:换填法、浅层加固法、抛石挤淤法等。我国当前进行浅层软土地层的施工以换填法和抛石挤淤法以置换的方式进行现实路桥工程的开展。即在地基浅层软土深度小于3m的路段中,采用排水垫层结合换填法或浅层加固法进行软土地基的建设;在排水垫层厚度控制在30~80cm时,选用透水性能较好的沙砾或碎石进行排水垫层的铺设。其次,在路基填土高度在2m以下时的软土地基施工中,采用排水垫层结合浅层加固法;其排水垫层厚度一般取50cm,同时选用透水性能高的沙砾、碎石进行路堤坡的铺设,一般的脚外延伸方位在50~100cm之间。
3.2中层软土地基的施工处理方式
路桥施工的施工深度在3~15m方位中,其软土地基被定义为中层软土地基。进行相关地段的地基处理方式就需悬则软土层较厚的路桥施工路段,而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我国技术人员也在不断的探索、创新中,将该地层的施工工艺分为水泥搅拌桩、袋装砂井法、塑料排水板、强夯置换法、挤密碎石桩进行。
3.3深层软土地基的施工处理方式
深层软土地基的深度一般在地下15m以上,其通常被应用于软土地基厚度较大路段。而对深层软土地基处理方式为CFG桩、PHC管桩、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以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为参考。通常的PHC管桩标准节断长度为10m,直径大小范围在300~1000mm,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则不能小于C80;以保证其在九级以下的地震灾害中不会出现断裂,一旦软基中存在孤石、地下障碍物较多,该方法就不能在应用于施工工程,因此,在现实路桥施工中的软土地基施工建设中,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也要在有效综合实际施工地区的现实情况进行施工技术的选择和应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道路交通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其建设速度也在与日俱增,道路安全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保障路桥施工质量的前提就是确保路基稳固,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一旦遇到较为特殊的地基,如软土地基,必须采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依据实际情况,结合多种处理方法,不断探索效果更好的地基处理方式,旨在为国内路桥建设行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海强.试析路桥施工技术对软土地基处理方法[J].价值工程,2017(28):146-147.
[2]王丁丁.刍议探析路桥施工技术对软土地基处理[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2):26-27.
[3]赵坤.路桥施工技术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J].交通世界,2016(34):38-39,41.
[4]吕朝阳.路桥施工技术对软土地基处理方法[J].中华建设,2015(10):140-141.
[5]钟震.新时期路桥软基施工技术与处理策略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6(21):107-109.
论文作者:杨亚军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3
标签:土地论文; 地基论文; 过程中论文; 路面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土层论文; 对路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