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典型产业水平数据的我国出口企业定价能力研究_人民币升值论文

我国出口企业依市定价能力研究——基于典型行业层面的数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口企业论文,层面论文,典型论文,能力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导论

汇率变动通常被看做是出口厂商遭受到的成本冲击。当汇率变动时,厂商可以按生产者货币定价,保证出口商本币收益不变,即使销售目的地价格与汇率同幅度变动(完全传递);或者厂商按销售目的地货币定价,保证在销售市场当地价格不变(没有传递);或者使本币与外币价格变动介于这两者之间(部分传递)。[1]当然,极端情况下也会出现逆传递的现象。在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市场分割和依市定价的视角对汇率传递问题进行研究。汇率变动在人民币不断升值趋势下,出口商通过改变成本加成率来吸收一部分汇率变动,控制出口产品在销售目的地的市场价格,出口商具备的这种能力即“依市定价”能力(Pricing to Market,PTM)。[2]汇率通过对产品边际成本产生与出口企业的成本加成影响出口产品价格。[3]正如Knetter(1993)、Athukorala和Menon(1994)指出,这种由于汇率变动引致的出口厂商在不同市场上加成份额的调整,一般被称之为“依市定价”。[4]

Krugman(1986)指出,当汇率变动时,不同的出口目的地市场具备不同的特点,出口商便针对不同市场索取不同的价格,从而产生同一商品在不同市场出口价格不同的情况。[2]Knetter(1994)综合考虑了不同产品的需求弹性变化以及边际成本变化具有异质性以及产业差异来研究依市定价问题。[4]Yang(1997)研究了美国102种出口产品价格汇率传递情况,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在美元贬值情况下,美国大多数出口产品依然能保持在目的国销售价格不变,具有较强的依市定价能力。[5]Campa等(2002)分析了汇率对25个OECD成员国进口商品价格的传递弹性,通过实证检验发现,短期呈现部分传递状态;长期来看,进口价格主要按生产者货币定价,依市定价能力很弱。[6]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出口企业依市定价行为开始进行研究,大部分学者虽然考虑到出口产品价格受边际成本与成本加成两方面因素影响,但基本上都是通过估算汇率对出口产品的本币价格(或外币价格)的传递弹性得到该产品的出口商依市定价的能力,在计量模型中一般选取生产成本、汇率等变量进行检验。这些实证结果是在出口厂商生产成本不受汇率影响的情况下所得,而没有考虑汇率对出口厂商生产成本的影响。如陈学彬(2007)估计和排除影响厂商生产成本的因素,将目标市场上外币标价出口价格的变动定义为出口商在目标市场上的依市定价能力,讨论了基于比较优势、加工贸易特征、市场结构和世界市场竞争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各行业面对人民币汇率升值表现出不同的依市定价的能力。[7]项后军(2011)通过非线性门限计量模型,通过检验汇率对出口产品本币价格的影响来衡量依市定价程度,讨论了国外需求、汇率波动率、汇率变动幅度三种影响因素下,不同层面行业依市定价的行为。[8]陈斌开(2010)在汇率传递基准模型的基础之上,考虑中间进口品价格受汇率影响后重新估计了出口价格汇率传递替代模型,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导致进口中间品价格下降,即出口企业生产成本下降,因此企业更有动力降低本币出口价格来吸收汇率升值的影响。[9]

总的说来,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可以依据市场势力,通过改变利润率或成本加成来吸收一部分暂时汇率变动。要完全估计汇率对出口企业依市定价行为的影响需要考虑汇率对出口厂商生产成本的影响。事实上,由于加工贸易是我国主要的贸易方式,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需要进口外商提供的原材料、零配件等中间产品。近年来,从国外引进高科技技术含量的商品比重也越来越大,所以汇率对出口厂商成本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的分析框架主要在以下方面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扩展:(1)以往的研究主要用汇率对出口产品的价格传递程度来说明出口厂商依市定价的能力,本文将区别边际成本和成本加成对于汇率变化的反应,用出口企业针对不同出口产品成本加成的变动来分析其依市定价的能力。(2)本文考虑了汇率变动对出口厂商依市定价能力的影响与汇率对进口中间投入品成本的影响相关。

二、理论分析

本文理论模型主要参考了Marston(1990)、Betts C.和M.Devereux(2000)从需求面角度出发,垄断厂商可以在国内和国外进行价格歧视,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分别制定两个市场的价格的前提下出口利润最大化定价行为方式模型。[10-11]

由此推出厂商的定价策略为:

三、模型和数据

(一)模型构建

(二)数据描述与处理

根据我国工业部门分类方法以及贸易商品HS分类方法,本文选取我国出口产品中出口增长较为明显,出口额较大的12类工业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鞋帽制造业;革、毛皮及制品;家具、玩具制造业;印刷品行业;塑料及橡胶制品;矿物材料及陶瓷玻璃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学工业产品;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光学、医疗等仪器。每一种类的商品数据来源于其中二位数HS编码下的商品数据,共包含二位数HS编码下共64种产品。

1.出口价格指数()。由于我国没有公布进出口价格指数,我们首先构建我国出口商品的总体及分类的价格指数值。参考大多数文献,我们利用“单位值指数方法”构建各类出口商品的外币出口价格指数(在下文中出现的出口价格均指美元出口价格):

2.汇率。汇率传递弹性主要研究名义汇率变化对出口价格的影响,这里使用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是我国2005年以来最主要的出口对象,所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通过选取我们与上述国家和经济体在各类出口商品中的贸易额作为权重来计算,以2005年7月为基期计算定基指数,采用间接标价法,相关数据来源于各期《中国海关统计月报》以及IMF的《国际金融统计年鉴》。

3.国内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我们借鉴已有的研究文献,使用国内的各类商品所属行业出厂价格指数(PPI)。同一类别中二位编码的商品受成本或汇率影响的方式是非常接近的,我们对同类商品采用同样的MC,在衡量汇率对我国总体出口价格的影响时使用我国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

四、实证分析

(一)检验结果与分析

对于本文选取的12个HS分类商品的面板数据,由Hausman检验可知,应选取固定效应模型,由于我们主要研究不同行业之间的截面特征,而且选取数据为2005年7月汇改后至2010年12月的数据,模型中不包含时序特征变量,因此,我们构建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在解释变量中部分行业的PPT(MC的代理变量)和名义有效汇率之间存在内生性会影响结果的稳健性。如果该产品生产中进口成分比重较大,则汇率必然通过直接影响进口产品价格进而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这里引入工具变量替代解释变量,采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

12类商品中有10类的值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占比83.33%。这说明本文所研究的12类商品出口价格的波动绝大部分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厂商在出口商品定价时确实考虑到汇率变化的因素。

表2显示本文所研究的12类商品在2005年7月到2010年12月的时间段内汇率传递弹性(EPT)即值行业之间的差别显著。其中,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鞋帽制品、皮革及制品、杂项制品(家具、玩具等)类产品的值最小,平均汇率传递弹性即EPT为-0.1967。矿物材料及陶瓷玻璃制品、化学工业产品、机电产品、机械产品及运输设备、光学及医疗仪器类产品值相对较大,平均汇率传递弹性即EPT为-0.7341。塑料及橡胶制品、木材及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值介于中间水平,平均汇率传递弹性即EPT为-0.4679。总的来看,汇率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格传递弹性较小,汇率对我国主要资本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类产品出口价格传递弹性较大,汇率对原材料、能源等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价格传递弹性处于中间水平,这类产品面对人民币升值、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只能不断提高其出口价格。

12类商品中所有商品出口价格与边际成本在90%的置信水平上是显著的,且影响系数普遍偏大,即同行业商品人民币出厂价格上升,出口商品的美元价格也明显趋于上升,说明国内边际成本的上升被不同程度地传递到国外市场。塑料及橡胶制品、鞋帽制品、机电产品、家具玩具等杂项制品边际成本对出口产品价格的影响系数最大且较为显著,a2值在1.0428上下浮动。

12类商品中皮革制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塑料及橡胶制品、家具玩具等杂项制品出口价格受国外需求影响较大且较为显著,a2值在0.4943上下浮动,可以说明这几类产品在国外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较大。

(二)汇率与生产成本

前文实证结果是在没有考虑汇率对出口厂商生产成本的影响下所得。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出口厂商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各产业出口价格汇率传递弹性的估计结果及汇率变动对出口厂商生产成本的影响计算出我国各类产品出口厂商的PTM指数。通常生产成本可以表达为汇率(e)和劳动工资(lp)等其他变量的函数,即MC=MC(e,lp)。由于我们对同类商品采用同样的MC,所以在这里用时间序列模型估计汇率变动对出口厂商成本的影响。

由于数据的限制,无法得到分行业单位劳动成本等变量的月度数据,故只能采用总体工业单位劳动成本来衡量各产业的单位劳动成本。汇率与边际成本的数据同上一模型,详见表3。

表3显示在本文研究的12类产品中,塑料及橡胶制品、鞋帽制品、机电产品、车辆及运输设备、光学仪器等、家具玩具等杂项制品的值偏大且显著,表示上述这些类别产品加工特征明显,进口投入品在产品生产成本中所占份额较大,汇率通过影响进口投入品的价格进而影响该类产品的生产成本。化工类产品;皮革、毛皮及制品;木材及制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的值偏小且显著。表示上述这些类别产品加工特征不明显,受汇率影响程度不大。

某些产品的值虽为正但不够显著,可能由于这些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涉及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价格,其影响机制较为特殊。另外,在这里更好的方法应该是估计各产业进口中间投入品的汇率弹性模型,但由于缺乏各产业中间投入品价格的相关数据,也无法采用这一方法。

上文中的估计结果只能为我们判断加工特征明显的行业提供依据,但可以大致确定的是,如果考虑了汇率变动对进口投入品价格的影响,面对人民币升值,在汇率传递弹性较小的情况下,产品也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利润加成率。也就是说,出口商在国际市场上较少提价也能保证一定的利润空间。

(三)出口产品依市定价能力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分行业出口商的依市定价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总的来看,加工特征不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即皮革制品、纺织原料及制品、木材及制品表现出很弱的依市定价能力。在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下,随着出口价格的上升,出口商成本加成率上升幅度最小,出口在国外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变化最大。[13]意味着这几类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优势主要来自资源禀赋和劳动力低成本,其价格一旦升高,目标市场消费量减少较快,其价格对国外需求影响较大。同时我们发现汇率对其价格传递弹性小,成本受汇率因素影响有限。以上说明这几类产品在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下,为了不失去国外市场,在成本不能下降的前提下,只能通过不断缩小企业的利润空间,使产品在国外的销售价格大致不变,保证其拥有的价格优势不变,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较弱。详见表4。

加工特征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即塑料及橡胶制品、鞋帽制品、家具及玩具制品表现出部分依市定价能力。这几类出口产品也是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汇率对其价格传递弹性也较小,其在生产过程中投入较大份额的进口品,其生产成本受汇率因素影响较大且显著。所以虽然人民币升值对这几类产品在目标市场的销售价格影响不大,但这几类产品的生产成本会随着人民币升值、进口投入品价格的下降而下降,这样出口厂商的成本加成率还是会略有提高。

加工特征不明显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即化学工业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矿物材料制品、陶瓷玻璃制品也表现出部分依市定价能力。这几类产品资本或资源含量较高,汇率对其价格传递弹性较大。其生产成本受汇率因素影响不大,而在近年来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下有明显的提高。所以这几类产品出口厂商的成本加成率也只是少量提高,没有汇率传递弹性表现那么大。

加工特征明显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即机电产品、机械产品、光学医疗仪器,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相比,依市定价能力相对较强。这几类产品汇率传递弹性与前几类产品相比大一些,其生产成本受汇率影响也较大。也就是说,其汇率升值的成本更多地转嫁到了目标市场的消费者。由于加工特征明显,生产成本随着进口投入品价格的下降有明显的下降。目标市场的需求弹性对价格变动不敏感,即随着出口价格的上升,这几类产品在国外市场上的需求不会有明显变化,出口厂商可以通过适当提高成本加成率来增大企业的利润空间。

五、结论

总体而言,从汇率对我国主要工业品的出口价格的传递弹性来看,汇率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传递弹性较小,对我国主要资本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类产品出口价格传递弹性较大。

进一步结合汇率对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来分析,发现加工特征不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皮革制品、纺织原料及制品、木材及制品依市定价能力最弱,即成本加成率的价格弹性最小。这类出口企业由于缺乏市场势力及定价能力,更多只能依赖于调整自身的边际成本加成,通过不断压缩自身利润空间来稳定出口产品的国外价格,以稳定市场份额,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加工特征明显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如机电产品、机械产品、光学医疗仪器依市定价能力最强,即成本加成率的价格弹性最大,能够将大部分汇率升值的成本转嫁到目标市场消费者,同时生产成本可以随进口投入品价格下降而减少。这类出口企业可以获得较大利润,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强。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我国出口企业依市定价能力存在差异性的原因可能在于:(1)不同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格局不同导致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依市定价能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格局可以通过同类型产品的相互替代弹性反映,出口产品与出口市场上同类型产品间替代弹性越大,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压力越大,出口企业依市定价程度也就越小。就纺织产业来说,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小而分散,产业链延伸空间有限,上下游行业支撑体系不完善。在国际市场上,许多亚洲新兴国家生产该类产品也是以低成本为主要特点。此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替代性很强,同时国内该产业集中度很低,由此导致产业内商品的出口竞争压力很大。我国出口企业利润空间有限,也就是出口企业的定价权很弱。同时近年来国内外市场结构调整及需求不足,这些中小企业继续扩大市场份额有很大难度,因而在面临譬如金融危机、汇率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时,此类产业的出口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压缩利润空间才能稳定国际市场出口价格,保持国际市场份额。(2)行业的加工特征差异性也是出口企业依市定价行为具有产业差异性的重要原因。人民币升值将通过降低进口投入品价格来降低出口产品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14]我国目前有机电产品;机械产品;光学、医疗仪器行业的出口厂商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定价能力,依市定价能力相对较强。这些出口厂商并不完全通过调节人民币计价的出口价格来吸收汇率变动,而是更多将人民币汇率升值转嫁到进口国。同时利用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投入品价格的影响,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这二者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大了出口厂商成本加成率的价格弹性。

所以,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应充分发挥出口企业在加工特征明显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上依市定价能力强的优势,通过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提高核心技术自生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9]对于依市定价能力弱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长期依赖缩减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来维持国外市场份额将是不可行的,前期应通过控制成本,后期应通过加强品牌建设、科技创新、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来扭转始终处于国际产业分工底层的竞争格局。具体来说,目前有如下两种途径较为可行:(1)我国出口企业增加境外原材料比重以降低成本。企业来自境外原材料、中间产品的投入占整个产品价格比例越高,人民币升值时期间生产成本减少的幅度越大,企业出口通过利润减少保持市场份额的压力越小,相应依市定价能力越大。(2)完善出口企业分工结构,加强网络型分工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我国出口企业主要呈现“小而全”、“小而分散”的特点,产业链较短,行业内、产品内部缺乏细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多数产成品及其零部件都只是在单一企业内部完成的,上下游企业的支撑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如我国服装产业目前有一定成本优势,但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极大影响企业依市定价能力。所以,可以尝试在在发展纺织行业自身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相关支持产业,像展览业、模特业、设计业、面料辅料业、信息咨询业等,这样可以使分工得到细化,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同时在加强网络型分工协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减少出口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对跨国公司技术外溢效果的严重依赖,使其不仅仅成为跨国公司零部件加工、生产基地和采购供应中心,促使我国将出口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压力转变为创新的动力,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和依市定价能力。

标签:;  ;  ;  ;  ;  ;  ;  ;  ;  

基于典型产业水平数据的我国出口企业定价能力研究_人民币升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