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们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认知逐渐提高,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无论是初时的规划设计,还是到实际的施工之中,都体现出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只有不断的进行探索、改进、创新,才能真正做到将水利工程建设成为一大惠民工程。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我国水利工程生态保护技术标准体系构想。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保护技术;体系
1、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1.1、对气候造成的影响
1)水利工程建设范围会有比原来面积扩大的水表面积,在阳光的作用下,水面上空的空气会变得相对湿润。进而在水利工程建设一定范围区域内产生降水。降水量有一个特征,在水利工程范围内,靠近水边的地区降水量少,相反,远离水边的降水量却增大。2)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之后,原来的土地由水代替,水吸热和散热的能力与土壤不同,因此也就间接改变了气温变化的幅度,空气与水之间的能量交换要小于空其与土壤。
1.2、对土壤条件造成的影响
1)原来土壤的生态区由于丧失了原来的生态环境,土壤被水所替代,生物赖以生存的阳光和空气被阻隔,因此微生物会随着空气的隔绝慢慢减少,最终导致土壤变得贫瘠,因此生长农作物的能力下降。2)随着水位的上升,植物根系被破坏,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植被会消失,最终形成沼泽地。3)沼泽地的地下水随着温度的升高会不断升至表面,经过太阳照射蒸发,讲盐分留在土壤中,是土壤的盐含量增大,长久下去就出现了土地盐碱化的状态,同样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1.3、对水文条件造成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势必会影响当地水文环境,上游的水利工程会对下游的河道流量产生很大影响,如果水利工程蓄水量过大则会造成水质下降,流量不均和干涸等问题。
1.4、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还会对人文环境和人口生存等造成影响,有些甚至产生了严重后果。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会将水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同时水面面积相应增大,水流量放缓,这样会从侧面上有利于带有病菌的生物的生存,一旦这种生物在下游大量繁殖,会对下游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造成很大损失,甚至是灾难性的传染病,比如传染病、霍乱等。
2、标准体系需求分析
2.1、规划阶段
在现行标准规范中,仅提出了宏观的生态保护要求,生态环境保护缺乏有效的、可量化的指标,不便在工程规划设计中进行表征和控制,难以评估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规划设计中难以科学确定保护和修复的目标。水能资源开发的“技术可行经济最优”的工程目标,有关“理论蕴藏量”、“经济技术可开发量”的计算,未考虑生态环境约束。规划及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的主要依据,由于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环境评价的理论、指标、规范、技术手段落后,因此难以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作出准确评估,造成评价报告内容空泛、结论模糊,提出的环保措施缺乏针对性、操作性,无法指导工程规划设计。
2.2、设计阶段
关于主体工程设计缺乏基本和具体的生态保护保障条款,造成工程与自然的和谐性差。《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尚未正式颁布,工程环境保护设计内容较少,设计质量普遍较低。当前,生态流量、河道减脱水、低温水下泄、鱼类洄游通道等是水利工程建设涉及环境问题的热点。2003~2005年环保部评估中心审查的水利水电项目共有54个,涉及河道减脱水的项目有37个,涉及下泄低温水影响的15个,涉及鱼类影响的42个,引水式水电站生态流量不满足率近57%,接近30%的项目没有给出下泄流量的具体实现方式和保证措施,产生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标准规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运行阶段
现有的设计规划和设计标准中很少有运行阶段的标准,这为工程运行管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困难。
3、我国水利工程生态保护技术标准体系构想
3.1、建立生态环境评估制度
为减少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可建立生态环境评估制度,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其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真实、准确的评估。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工作通常在立项前便开始进行,相关的文件是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立项的关键。因此,生态环境评估制度的建设,可以有效地研究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控制与管理,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建立并完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充分全面体现水利工程建设中各类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将综合评价的方法及影响生态平衡的相关要素作为评价的手段,科学有效地反映出目前人类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水平;评价体系的建立要确保其考核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真实、准确地衡量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价值,并评估其可行性;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要落实工程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各个环节,还要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标准,展开全面的保护措施,利用强制性、规范性的手段,确保相关制度能够得到有效贯彻与执行。
3.3、精心设计
在水利工程设计时,应优先选用对河流生态系统负面影响较小的方案,能在支干筑坝,不在主流设坝。考虑工程的寿命周期,经若干年退役拆除后,如何实现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与恢复河流地貌特征的多样性,恢复生物群落多样性,应避免直线和折线型的河道设计,保持河流的蜿蜒性,恢复河流的横向联通性,保持河流横断面形态的多样性。充分考虑水库的温度分层现象,在水库泄水时为鱼类生存提供适宜的水温。防止河床材料的硬质化,采用透水、多孔的护坡结构为鱼类产卵以及鸟类、水禽栖息、避难创造条件。
3.4、严谨治理。加强河道整治工程中的技术约束,开发与推广生态系统治污技术。尊重天然河道形态和河流原有的自然断面,岸坡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当地天然透水材料。在工程勘测中采用“3S”技术等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物探勘测新技术。
3.5、环保施工
要对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严格管理,在保证施工人员生活饮用水安全的前提下,对建筑施工中的材料清洗、砼养护用水、生活污水及固态、液态、气态的废渣、废油、废气的排放等采取严格的处理措施,禁止直接排放污染水体。
总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从经济角度分析,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其实是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并且许多损害都是不可逆的,比如追求经济增长毫无节制的开采煤矿,毁林造田,任意排放污水等现象。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遭受了一定的打击,并且有些地区长期处于环境恶劣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因如此,人们对环境的破坏更加肆无忌惮,导致了恶劣环境的恶性循环。因此,我国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姜洪超.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的影响与保护[J].农业与技术,2016,(24):64.
[2]刘伟.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质量探索,2016,(01):64-65.
[3]方田.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的影响与保护[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3):217.
[4]罗国栋.水利设计环节中生态化理念环节的应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7):231.
论文作者:袁铭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生态环境论文; 水利论文; 工程建设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工程论文; 土壤论文; 河道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