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创都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1200
摘要:本文以市政道路施工难点的讨论为展开,对道路施工过程中的土基处理技术、混凝土路面以及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作简单阐述,以期对从业者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道路施工;施工技术;市政工程
作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市政道路建设已经取得较大发展,但施工质量、施工技术等于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一定差距,以下将结合市政道路施工难点分析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的施工技术。
一、市政道路施工难点
1.施工难度大
当前市政道路建设方式多为采用隔断围合工程实际建设区域,并沿着现有道路尽心施工,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可活动范围、实际施工范围均有限,因此为道路施工正常开展造成一定影响。市政道路施工多见对现有道路的全面改造工程,常需全面拆除破旧基础设施,工程量较大。施工过程中的场地受限、工艺复杂,都加大了施工难度。
2.施工周期短
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破坏大,易于导致交通瘫痪,噪音、扬尘等污染较大,因此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干扰。作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为尽量减小对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的影响,市政道路工程多会减少施工时间,但市政道路工程对工程质量、施工标准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要求,为缩短工期而刻意追求施工进度的化,必然会对施工过程中各环节的施工质量造成影响。
3.受天气影响大
市政道路施工多为露天施工,施工过程中易受到暴雨、大雾、大风等天气的影响而加大施工难度,暴雨过后常见道路积水,对居民出行造成影响的同时,也易于导致道路工程破损与老化。
4.施工线路复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性与复杂性随着城市进程化的加快而逐渐明显,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常见水电设备、供暖设备等线路交叉运行,从而加大道路施工正常开展的难度,施工过程中要求详细掌握其他工程设施的具体资料以免对其造成破坏而延误施工。
二、市政道路施工技术
1.地基的处理技术
1.1处理软土地基
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常见软土地基,软土地基的承载力较弱,不进行处理即直接施工将导致道路沉降、变形的问题产生,因此必须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
①灰土挤密桩
该技术适用于处理软土底层含水量过小或过大的情况。土层含水量较小时,对加固范围内的土层预先浸湿后,按照先外圈后里圈的方式间隔成孔;含水量较高时,孔内撒入土粉、石灰粉等吸收多余水分。已成孔应避免孔洞受水浸湿,同时当天回填并夯实。
②软土夯实
软土夯实是较为常见的处理软土地基的方式,通过利用相关设备将劣质土壤进行强制夯实处理,软土夯实法的最大优势是能同时解决多项问题,从根本上改善道路路基质量。
③化学处理
劣质土壤内混合或灌注飞灰、石灰、水泥等功能性材料,经化学反应降低土壤收缩系数于膨胀系数,提升土壤的防水性于弹性,从而保证路基的结构强度。化学处理经多种化学材料经相应化学反应提升土层质量,具有良好的可信性与可靠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④换土法
软体地基土质不好且经其余方式处理效果不佳的可以采用换土法进行处理,采用较为理想的土壤对现有土壤进行替换。
⑤轻质路堤
可以采用轻质材料填筑路堤从而降低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已有采用粉煤灰填筑的成功案例,且经验证表明填筑效果较为理想,能减轻路堤结构的自重,从而减少沉降。
⑥土工合成材料加固
该方法适用于浅层(厚度<3m)软土地基,具体为先铺筑土工布,后修筑路堤,土工布具有加速固结、排水、过滤以及分隔的作用,能替代以往的换土法。
1.2路基路面的排水措施
①地面排水
建设路基路面排水系统时,设置蒸发池、拦水带、跌水与急流槽、排水沟、截水沟以及边沟等设施将路基地面水迅速派出,从而避免积水停留,渗入路基。
②路面排水
不同的路面类型对路拱横坡度的定义不同,具体见表1。排除路面水时,可通过集中排水与分散排水的方式进行。集中排水多设置急流槽与泄水口两个排水系统,各系统间距20-50m,常见于超高路段的路面排水;分散排水常见于西北地区道路建设,多通过设置排水沟的方式排除路面积水。
③地下排水
路基地下排水的方式包括渗沟、暗沟、渗井以及盲沟等,是利用渗透力排水的方式。当地下水流量较大时,可通过具有渗水管的渗沟进行排水。
2、路面的施工技术
2.1 混凝土路面
混凝土路面的抗压性、承载力均较为理想,同时具有材料成本低廉、取材广泛的特点而节省施工成本,后期养护较少;混净土道路建设完毕后,道路的应力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强,因此具有极强的稳定性,成为市政道路工程的首选技术。
①混凝土原料的质量控制
采用混凝土施工时,对混凝土原料的质量要求较高,要求根据施工实际选取合理的混凝土材料,保证混凝土材料配比的合理性,经实验检验混凝土的质量,要求水泥、骨料等原材料符合施工标准,且证件齐全,经各项检测合格后才允许投入使用。
②混凝土的温度
除去原材料的质量外,混凝土的温度也会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因此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混凝土温度。可采用冷水冷却碎石的方法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也可采用埋设水管后水管内注冷水,经冷水吸热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从而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度保持一致,避免温度差导致应力产生而出现裂缝。
③混凝土的搅拌
对搅拌器机械的起吊设备速度、灰浆经输浆管至输浆口所需时间以及搅拌机的灰浆泵输浆量等参数进行设定后展开混凝土的搅拌工作,搅拌过程中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以及搅拌温度。确保搅拌与输浆得以同步进行,保证出口压力在0.4-0.6MPa之间。
④及时采取养护措施
施工完毕后及时采取养护措施,避免道路未经养护即投入使用而导致裂缝产生。前期养护的目的有二,其一修补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其二为养护混凝土路面。气泡孔洞是常见的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问题,多由混凝土模板沁水导致,应进行及时修补以免孔洞扩大连接二影响路面质量。还应对混凝土进行湿度的养护,避免水分流失过速而导致内外水分差异增大出现裂缝、色差等现象。
2.2 沥青路面
①路基处理
采用沥青路面时,对路基进行反复碾压。碾压前清除路基杂物,禁止使用淤泥、腐土等进行填筑,经分层填筑压实路基。人工整型后视工程实际选取恰当的设备按照压实顺序展开碾压工作,检查混合料的含水量以保证碾压质量。碾压时,按照从中心向两侧的碾压方式进行。碾压完毕后检查路基含水量与压实度。
②面层摊铺
开展摊铺工作前,清理层面,面层上适当喷洒粘层油以保证摊铺路段的粘结效果。检查摊铺机的状态,包括供料系统、加热装置、自动调平装置等设备的运行情况等,为避免材料粘连于设备上,涂抹隔离用剂。摊铺时,预热设备以保证运行效率,按照顺序进行,保证摊铺松实度、厚度相同。检查油温,保证油温处于正常范围内。检查厚度,保证厚度误差在0-3mm内。雨天避免铺筑,温度高于10°,低于0℃的大风天气时,不进行施工。
③面层碾压
摊铺结束后,按照初压、复压、终压三阶段采用压路机碾压路面。碾压时按照从中间至两边的方式碾压,控制碾压速度于25-30m/min以保证碾压效果。碾压过程中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要求碾压时沥青温度在140℃以下,最终温度在65℃以上。要求初压保证路面稳定平整、复压保证路面紧密成型、终压路面无碾压痕迹[1]。
结束语
市政道路的施工质量对人们出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道路施工过程中的土基处理技术、混凝土路面以及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作探讨,为提高道路工程施工质量具有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超.沥青砼道路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0):96-98.
论文作者:高国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混凝土论文; 路面论文; 路基论文; 道路论文; 过程中论文; 市政道路论文; 温度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