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农村中学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论文_吴丽红

培养农村中学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论文_吴丽红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

摘要: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新一轮教学改革正在全面推广的过程中,这需要各级各类学校各学科教学的积极参与与持续探索。对于农村中学生而言,地理学科在培育学生地理相关观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在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教育教学形式,立足农村地区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全面推进人口、环境以及资源、发展等层面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农村 核心素养 培育

改革是促进国家教育教学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是任何时空条件下都成立的基本命题,也是当下有效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重要武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优化、持续改革的过程,特别是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步推进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以来,我国在包括基础教育教学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领域内进行了持续的学科新课程教学改革,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优化与提升,有效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由传统向现代化的持续推进。而当下我国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内正在全面推进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教学价值定位的教学改革,这次改革是对以往新课程改革实践和改革经验的全面总结与升华,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各级各类学校各学科教学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以下本文将紧密围绕核心素养语境下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这一命题,以农村中学的地理学科教学为具体的阐述场景,立足实际问题,重点探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1、农村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立足农村的具体实际,在“因地制宜”原则指导下深刻挖掘和利用当地即有教育教学资源。

当下学界对于一般学校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已经有不少的研究成果,课程教学的价值定位和实现路径已经基本明确。但农村地区的地理学科教学具有自身较为特殊的实际情况和独特的学科教学要求,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一套高效合理而又必须适合农村地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新模式,这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在当下农村地区地理学科教学中培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立足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因地制宜”原则指导下充分挖掘和梳理、利用当地的独特资源,只有这样学科教学过程中才能切实而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部结构中“人地观念”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科教师要将这一目标落实到实际的教学课堂中,而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学生实际生活场景中具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和经验可以挖掘而被学科课堂教学利用,“人地观念”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选取农村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周遭环境的复杂关系,如农民以自然环境为依托获取基本的粮食等食物,同时农民也将各种自然和生物肥料施加或反馈给土地,这就是最为简单的人地关系,大部分农村学生对于这样的辩证关系是可以直接进行感知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基于城镇生活经验的实际案例一定意义上不适合在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课堂中运用,学生很难深刻而准确地以教学案例为依托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

2、农村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重点突出和优化课堂教学形式,以更加多样和高效的组织形式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众所周知,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两大核心命题,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教学形式的持续优化一定意义上就构成了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在农村地区地理学科教学中培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实际上在内容层面上的优化更新空间和幅度不是很大,这方面的工作更多意义上也与一线教师的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学改革的重点还是在优化具体的课堂教学形式这一层面上。基于农村地理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核心素养语境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优化与改革应该持续凸显两大基本原则,即趣味性原则和学生高度参与性,这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原则,其中的趣味性强调的是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而高度学生参与性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主体性的发挥。学科教学中的趣味性和学生参与性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这一因素,深刻理解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要素,要求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学生的既有经验,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这是地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如在学习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等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对于特定的国家可能有哪些即有认知?学生对于这个国家最感兴趣的可能是哪些因素?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基于学生的即有认知开展教学,整体的教学过程要符合农村中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

3、农村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辅之以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科教师而言要积极设计和组织切合实际的实践活动,这是培育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

地理学科的教学特别是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学科教学实际上是需要一定的实践活动作为辅助的,这是在持续推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命题。地理学科一方面具有很多可以挖掘和利用的实践活动素材,同时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强化对于课堂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发展能力将得到切实的提高,这是新课程改革体系中最为基本的教学价值定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的实践活动是多样化的,如参观较为典型的自然风光、科技馆等,也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进行即定主题的观察和探讨,如在学习了宇宙星空的基础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观察晚上的夜幕,使学生分清楚基本的星座,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等都会得到一定的优化与提高,在个体或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可以让在班级内部进行交流互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基于观察和思考基础上的交流与探讨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实际上就农村地区中学地理学科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这一命题而言,是一个较为系统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的教育主体较为复杂,同时改革与与优化的内容领域异常庞杂,这些都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农村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之路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马拉松长跑,其间需要采取的优化改革策略是综合而多元化的,本文以上只是对于几个值得重点突破路径的系统阐述,更多更为有效的核心素养培育路径与策略尚需要各个教育主体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积极挖掘和持续优化。

参考资料:

1、姜宇,辛涛,刘霞,林崇德,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06期。

2、龙泉,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特点与内涵论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3、韩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为例,《地理教学》,2015年12期。

4、辛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应注意几个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01期。

5、李家清,常珊珊,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地理教育》,2015年04期。

6、汤颖,邬志辉,农村学校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条件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07期。

7、龙泉,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及其教学实现策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

论文作者:吴丽红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9月总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6

标签:;  ;  ;  ;  ;  ;  ;  ;  

培养农村中学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论文_吴丽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