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评汪彤老师的班会课《唱响生命之歌,共建和谐校园》
曹胜洪 湖北省宜都市高坝洲镇初级中学 443318
摘 要: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围绕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鲜明的教育性是主题班会的特质。但是班会课重形式、大而空的现象依然存在,冲淡了教育的实效。本文从观课中有感而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班会课 灵魂 德育
班会课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鲜明,形式灵活,学生主体地位凸显,成为学校德育的常见形式,是学生喜爱的德育途径之一。但现实中由于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班会课也变得流于形式,空洞说教多,连接地气少;按部就班多,触及灵魂少。但全市的班会课比武中,我校汪彤老师的《唱响生命之歌,共建和谐校园》一课让人耳目一新,感慨良多。
一、主题要接地气,扎根于生活
班会课的选题一般要遵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主题立意要大,但开口宜小。万丈高楼平地起,再高大上的主题都要落实在平常、平凡的日常生活。
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大主题如何在班会课上落实,汪彤老师以《唱响生命之歌,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将“和谐”化大为小,小到“校园和谐”;化抽象为具体,具体到“珍爱生命”。这样“和谐”就扎了根,有了落脚点。
二、选材要接地气,案例引共鸣
杜威曾指出:“所谓人的成长,就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更新自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班会课要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潜移默化地受教育。那么身边的环境就更能影响人——身边人、身边事甚至本人的鲜活事例更接地气,更有说服力。比如汪彤老师的班会课上,她选取了学生身边的两个具体事例,阐明珍爱生命的意义,触碰到学生心灵深处最柔弱的地方,引起了全班共鸣。
第一个案例是本地花季少女赵某某轻率自杀的悲剧,由本班同学(赵某某的邻居)讲述其父母一夜白头的悲剧更能打动学生心灵深处最柔弱的地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第二个事例是本班两同学打架受伤的案例,一名同学讲述父母当天从外地返回的艰辛与牵挂,同样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珍爱生命,就是孝敬父母!
三、对象要接地气,施教点对点
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是统一模子的机器,而是活生生的千差万别的人。因此,我们的班会课要在大主题下,有针对性地对教育对象进行因材施教,这样的班会课才有实效。汪老师的班会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比如她在第四个环节“小小爱心卡,行动展真情”中,师生互赠卡片,互赠祝福。因为对象具体,祝福也各具特色,特别温馨。最感人的是她给失聪学生张某某的祝福——“冰心说:‘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一路上享受着它所遭遇的一切;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它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命力,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这就是生命。你,美丽的女孩,你对生命的热爱和坚强不屈、积极乐观的精神给了我们巨大的震撼。是的,苦难是锻炼人的好基石,披荆斩棘才有灿烂的前途。愿你的人生绮丽无比、精彩无限!”让这个失聪孩子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好!赠送时那个深情的拥抱,相信学生会记得一辈子的!张某某那幸福的笑脸,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四、导行要接地气,实践可操作
班会课的终极目的是导以行,导以行不是空泛的不着边际的“我要怎么样”,而是落实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体验。
比如,在研讨如何珍爱生命、创建和谐校园时,同学们的回答就充分体现了地气:“不在校园施工工地玩耍”“不吃三无食品”“与同学发生争执和平解决”“上下楼梯不推挤”……这些要点,可是学校安全中常常要关注的焦点,充分说明学生对安全、对珍爱生命的认识植根于日常行为中了,这就是教育的目标!
班会课,想说爱你不容易,但如果我们能从接地气入手,让我们的教育触碰到学生心灵深处最柔弱的地方,引起学生共鸣,相信这样的班会课一定是终身难忘的,一定是教育作用明显的!
论文作者:曹胜洪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7
标签:班会课论文; 生命论文; 学生论文; 主题论文; 和谐论文; 珍爱论文; 班会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