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200092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了提高城镇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城镇旅游景观设计要充分挖掘水文化元素,设计出彰显地域特色和人水和谐关系的旅游景观,从而促进城镇旅游业持续发展。本文从分析水文化背景下城镇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入手,对基于水文化的城镇旅游特色景观设计原则与设计要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水文化;城镇旅游;特色景观设计
1水文化背景下城镇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1.1城镇旅游现状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中指出,2017年我国国内和入境旅游人数超过5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约为5.3亿元。其中,2017年前三个季度,国内旅游人数相比上年同期增长13.17%,旅游收入增长16.55%,并且都市游、乡村游、周边游等细分的旅游市场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城镇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一大批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消费,带动了城镇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文化背景下的城镇旅游重视多样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包括登山观水、泼水嬉戏、抓鱼垂钓等,这些放松身心的旅游项目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同时,水文化城镇旅游十分重视景观生态保护和修复,营造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文化景观,为城镇旅游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2城镇旅游发展前景
对于现代的旅游景观而言,几乎绝大部分都存在人为设计的痕迹,由此提升了景观本身的可观赏价值,并且还将地方的文化特色有机地融入到景观当中。如杭州的西溪湿地,这是一个自然保护区,湖泊是整个保护区内的核心,人为设计的景观主要有植物景观、动物景观和水域景观等,这些景观设计的融入,使湿地的生态得到恢复,构成具有湿地特色的生态景观。又如,西安的大雁塔广场,这是一个以佛教圣地为依托的旅游景观,在广场的设计中有文化主题公园、水景喷泉、景观园林等等,由此形成具有佛教文化特色的景观,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感受这种不一样的佛教文化气息。早在古代时,水主要被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在现代水逐步成为城镇绿色空间的构成元素,水具有生态性和环保性的特点,其在保护城镇生态景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城镇水文化的发扬及地域特色的彰显,有助于推动城镇旅游的发展。
2基于水文化的城镇旅游特色景观设计原则
2.1美化环境原则
城镇旅游景观设计是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所以,基于水文化的城镇旅游设计要充分考虑城镇建设的美观性,挖掘城镇景观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创造出优美、自然、和谐的城镇旅游景观,给予游客美好的旅游体验。同时,通过城镇旅游特色景观设计,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城镇的形象,提高城镇的整体竞争实力。
2.2旅游资源保护原则
城镇旅游景观设计要以保护当地现有资源为基本原则,如保护古建筑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将古建筑作为城镇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让游客感受到古建筑带来了的深厚历史文化氛围。此外,城镇旅游景观设计还要保护水体资源,尽量少对自然景观改动,提高游客和当地居民的资源保护意识。
2.3突出地方特色原则
城镇旅游景观设计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及其他资源,在城镇空间布局上体现出和谐性和延续性。为此,城镇旅游景观要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毗邻水体、当地气候等条件,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如,浙江海宁的滨江地区通过组织观钱江湖的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这也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重要项目之一。
2.4创建亲水空间原则
城镇旅游景观设计不仅要体现水文化特色,更要满足人们亲近水域的需求,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城镇旅游。所以,在旅游景观设计中要重点突出亲水空间设计,通过绿化岸线、配置船坞码头、建设滨水道路等设计,提高城镇旅游景观的亲水性。如,马来西亚的古晋滨水区设置了亲水设施,包括游船码头、亭榭等,吸引了很多游客到此游玩。
2.5可持续发展原则
旅游业是近年来发展快速的第三产业之一,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个城镇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景观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也会对当地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产生不小影响。为此,城镇旅游特色景观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当地水环境的现状,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前提进行设计,处理好环境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基于水文化的城镇旅游特色景观设计要点
3.1亲水空间设计
城镇亲水空间是供游客和当地居民运动、散步、戏水的休闲活动空间,可展现出当地特色的水文化。在进行亲水空间设计时,可采用以下设计形式:临水阶梯,在陆域与低处的水域之间设计临水阶梯,方便游客驻足临水阶梯观赏水域。如,武汉江滩设置了亲水台阶,可满足游客近距离亲近水域的需求。同时,临水阶梯结合岸线形态进行的波形设计,增强了视觉美感;自然缓坡,利用大乔木的树荫对太阳光照射进行遮挡,可形成林荫地,供游客和居民躺卧、休息、纳凉、野餐;散步道,城镇特色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滨水区设计,在滨水区设置散步道,让游客可以在散步道上欣赏风景,尤其是可以看见远处的水体。在散步道上设置坐凳、小凉亭、花架等,以便于游客行走累了可以小憩。此外,散步道宜选用木制材料的亲水栈道,将游客带入自然环境中;林荫广场,为游客提供集体休息的场所,在林荫广场上可举办文化娱乐节目,在高大的绿色植物群落中划分出下棋、品茶等充满生活情趣的小空间,吸引大量游客驻足停留。
3.2景观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在城镇旅游景观设计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具体设计中,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水工设施。城镇水工设施设计可延续古代水工设施,包括翻车、筒车、戽斗、刮车等,为游客营造出古代生产生活的氛围,赋予城镇历史文化底蕴。此外,水工设施也可采用再现或新生的设计方法,通过全真模仿对水工设施进行再现,或者通过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方式,利用钢结构替换木结构;二是雕塑设施。城镇景观雕塑是美化环境、增添环境活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景观雕塑设计中,要结合水文化背景进行设计,突出当地水文化的特色。如,甘肃兰州滨河堤段的“黄河母亲”雕塑,其整体气势与黄河水的气势相符。
3.3建筑景观设计
基于水文化的建筑景观设计可从中国古典山水园林设计中汲取经验,将建筑融入到水空间环境中,体现出地域特色,增强游客对旅游城镇的美好印象。建筑景观设计手法如下:一是建筑台基。沿水的建筑台基顺应水域岸线可采用向水面跳出的高台基形式,设置背靠栏杆,便于游客乘凉休息。或者是采用吊脚楼的形式,将近水部分的台基用木、砖石柱悬空架起,让游客更加亲近水环境,感受到水的流动美;二是建筑屋身。沿水的建筑屋身其门窗的洞口较大,可将建筑窗做成漏窗、窗栅、镂空等形式,使窗户与实墙形成对比,让游客可以通过窗户感受到水的流动。沿水住宅的门可采用木格门,对门匾、门楣进行装饰,也可将门廊结合于水边埠头,让游客一边观赏水景,以一边交谈纳凉;三是建筑屋顶。建筑处于沿水环境下多雨且潮湿,所以在建筑屋顶设计时可采用双层屋顶,或采用圆润的屋脊。在江苏的临水建筑中,一般采用“马头墙”、“猫拱背”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与水文化中的柔性美相契合,可突出建筑自身的特色。
3.4植物景观设计
基于水文化的植物景观设计要以保留现有植被、适地适树为原则,设计出高低起伏变化、四季有花、芳香不断的植物景观,给游人带来审美感受,愉悦游人身心。植物景观设计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植物形体。水景园在水中种植荷花,岸边灌木可选择薛茄、迎春、络石等,乔木可选择垂枝型、多枝型水边植物,如梅、垂柳、海棠、玉兰、夹竹桃等。尤其对于垂直型植物而言,当清风吹来,枝条伸向水面形成鳞鳞波纹,更增添城镇水文化的意蕴,充分彰显水体的缥缈感;二是植物色彩。水文化是给人一种轻灵洒脱、宁静清爽之感的文化,所以植物景观设计应以绿色植物为主,也可在戏水活动区域种植花果类、彩叶植物活跃周围气氛;三是植物气味。香味会让人产生轻松、愉悦的心情,所以基于水文化的植物景观设计可选择清新淡雅的植物进行造景,展现出城镇的水乡风情,给予有人视觉、嗅觉、听觉等多重感官体验。如,旅游景观可选择桃花、荷花、桂花、梅花等植物作为春夏秋冬的香味植物;四是植物配置。为保持城镇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应设计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合理配置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创建出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在植物群落中,要注意植物之间生态位互补,并保证植物群落在空间构图上与水域景观协调。如,植物群落边缘线结合亲水空间尽量与水际平行,植物高低搭配形成富有节奏感的林冠线。
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城镇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增强城镇旅游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积极开发城镇旅游特色资源。为此,城镇旅游特色资源开发可以水文化为依托,从人与自然、旅游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景观环境,提高城镇旅游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在旅游景观设计中,要遵循美化环境、保护资源、突出地方特色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点设计亲水空间、景观小品、建筑景观以及植物景观,全面提升城镇旅游业发展的品质,形成具有地域水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资源。
参考文献
[1]郭亚楠.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形态活力研究[D].苏州大学,2015.
[2]肖飞.基于生态人文耦合的衢州信安湖旅游景观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2015.
[3]陈笑音.旅游小镇滨水空间设计研究——以普者黑旅游水镇设计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2014.
[4]武艺.基于旅游开发的江心洲景观设计策略研究——以宜宾市古贤坝江心洲为例[D].西南交通大学,2016.
[5]李戈果.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忻州市云中河滨水区为例[D].湖南农业大学,2013.
[6]张奕.珠三角地区带状滨水公园游憩空间景观营建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
论文作者:周岳敏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4
标签:城镇论文; 旅游论文; 水文论文; 景观论文; 景观设计论文; 游客论文; 特色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