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文化潮流--访著名国际研究专家李慎之_炎黄文化论文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潮流--访著名国际研究专家李慎之_炎黄文化论文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趋向——著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李慎之访谈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问题论文,中国文化论文,化与论文,访谈录论文,著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原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慎之先生,在学术界素以视野广阔而著称。在世纪之交,本刊就国际事务和中国文化等一些宏观问题,采访了李先生。

世界正处于动荡的关口

○记者:李先生,“全球性的时代已经到来,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您在国内和国际有关文化问题的学术研讨会上反复提到的这一重要观点,已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那么,全球性时代的标志和全球化过程的特征是什么呢?

●李慎之:当前,全人类正面临3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是20世纪与21世纪的百年之交;二是公元第2个千年与第3个千年的千年之交;三是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的时代之交。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大转折关头,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一种超国家、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如果要找出它的标志的话,我以为发生在本世纪末的人类几件重大事件,正是这两条标志最明确的体现。如世界上人口最多、领土最广的国家——中国、印度和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几乎同时卷入了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大潮。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和1991年苏联的瓦解,1993年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1994年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倡议出台,以及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都是信息力量的冲击所致。

○:请您具体地阐述一下世界形势。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三国演义》开宗明义的话,也是中国多数人信奉的历史哲学,用这句话来观察全人类的历史,同观察中国历史一样贴切,自从几百万年以前地球上发现了人类以来,总体上是分的趋势。然而地球是圆的,到了距今500年前,哥伦布远航美洲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时起,这种趋势倒转过来了,人类又走到一起来了,中间不知经历了多少残酷的场景,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只是其中最突出的几场而已。因此,全球化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决不会是太平无忧的。这是全球化过程的第一个主要特征。

全球化过程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市场经济将冲破更多国家和地区种族、宗教、文化的界限,市场经济是加速全球化的最大推动力。市场经济这种无孔不入的冲破力对于那些比较适应它的国家来说,困难当然可能小一些;而对于那些新近才引入市场经济机制的国家,痛苦就会很多。因此,西方才有一些忧时兼自忧,警世兼自警的理论家预测:我们这个星球上会发生所谓“文明的冲突”。这种冲突范围的广度与激烈的程度还要走着瞧。但全球化的过程将冲破文明的界限是毫无疑问的。它将证明人类社会不是一个拼盘,而是一个系统。

第三个特征是市场经济加速了全球化的过程,由于它在打破了自古以来多数人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时,还来不及给他们带来应有的新秩序,这样便使今天的世界产生了价值观念空前的失落和混乱。文化堕落、道德败坏、贫富差距扩大、霸权主义与民族利己主义同时存在,种族主义以及文化摩擦在世界范围内和各个国家内部同时凸现,人口膨胀与环境破坏的矛盾如同一个打不开的死结,面对这种新的局面,人类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他们既不知如何解决冲突中的问题,也不知如何正确地利用新开辟的市场。70、80年代曾在中国引起强烈关注的“三信危机”,现在已遍布全世界。这突出地表现在历来自以为富裕繁荣、文明先进的西方,呈现出社会涣散、家庭破裂、儿童失散、青年放纵等大量社会问题。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统计数字表明,犯罪率、自杀率、精神病发生率与失业率一起持续上升,人们(首先是世界前途所系的青年人)失去了信仰,对政府和社会权威缺乏信任,对前途没有信心。因此,在这场全球化过程中,人类的灵魂正在过去与未来、前进和后退之间彷徨、挣扎、熬煎。

中国文化要积极投入国际化的大潮流

○:是的,在全球化过程中交织着光明与黑暗、前进与后退、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但全球化毕竟是全人类伟大的历史走向。那我们中国又如何把自己真正融入到世界体系中去,并且是自觉而不盲目、主动而不是被动、全面而不是局部地加速全球化进程呢?

●:中国人历来是重视自己文化的,从上个世纪起就深刻地意识到国家的文化危机了。因此,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来,已有许多先行者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无论搞世界革命,还是与国际接轨,说到底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走全人类都要走的必由之路——全球化之路。可以使我们欣慰的是,中国现在已经义无返顾地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但是,应该引起我们警惕的是,在中国即将完成由前工业化时代向工业化时代的转型期,世界也正在进入一个更大的转型期,即由工业化时代转入信息化时代。也就是说,中国的价值观念大混乱时期,刚好与世界的价值观念大混乱时期重合。现在已有人尖锐地指出,“中国正在失去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国性。”说白了,就是中国人当前面临的核心危机是“自性危机”。另外在我们国人身上还存在着一种虚骄之气,表现在文化上,就是什么“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30年河东、30年河西,以后是咱们的天下。”这是一种极其粗鄙的民族主义,是完全违反全球化趋势与精神的。

如果我们不以虚幻的愿望来代替切实的行动,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振兴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并且从中发掘出最本质的、也必然是与其他各民族文化共同的价值观念,加速和加深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和。这件事对中国人来说,特别紧迫、特别重要。因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中国文化是世界上绵延最久而又辐射甚广的文化。走全球主义的道路,振兴中国经济和文化,必然能促进全球由混乱走向有序。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孰优孰劣已争论了一个半世纪,这其中还伴生了“全盘西化”与“中国文化本位”的争论,伴生了长达一百多年的“体用”之争。这种争论直到今天仍未结束。因此,才又有了“传统文化危机”论和“儒学复兴”论,有了“传统文化阻碍了现代化发展”之说和“重建文化”、“重建道德”之说。并且还有人预言“下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可以看出人们对中国文化关注之热烈和期望之殷切。但这里有一个问题似乎应该首先弄清,就是从全球化眼光来看,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是推进这种趋势,还是阻碍这种趋势?它自身又如何实现现代化?

●:所谓文化,固然可以作广义的理解,把人所创造的一切统统包括起来。但是必须明确,其核心还在于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最基本的准则。而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前提又是必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因而文化的核心之核心,就是要确立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就这方面而论,中国文化是有其优长之处的。因为中国文化历来以“天下合一”为最高境界,中国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追求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是同当前全球化的大趋势完全一致的。

由于这种特别丰富而优长的经验,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是能做出更大贡献的。不过也应清楚地看到,我们的经验主要属于工业化以前的时代,对近代的国际社会我们还是一个后来者。为了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我们就必须要一方面努力总结、继承自己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另一方面,又要加倍学习、吸取外域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即两者之中有利于建立全球秩序的成分。

现在,日本和韩国都提出了以“国际化”为民族目标。而许多西方大国似乎还未见有这种提法。看来它们也许自以为主宰世界多年,已经够“国际化”了。然而就今天世界形势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来看,国际化实际上还是很不够的。但是谁不能顺应历史潮流,谁就要受到历史的惩罚。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民族,才是真正的“先进民族”。

因此,中国文化要实现现代化,也就必须以传统为基础,以全球化为目的。不以传统为基础,12亿中国人将失其统绪而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参与已经开始的加速全球化的进程;而不以全球化为目标,中国文化的建设又会走到我们在10多年前已批判过的“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老路上去。如此,讨论了一百多年的“体用”之争也可以解决了,那就是以全球化的普遍规律为“体”,以中国特色为“用”。

标签:;  ;  ;  ;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潮流--访著名国际研究专家李慎之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