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应渗透环保意识_环境保护论文

化学教学应渗透环保意识_环境保护论文

化学教学应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护意识论文,化学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是指人类生存所涉及的整个范畴,是由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部分构成。人类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养育了人类。人们为了让环境更好地为自己服务,便不断地改造环境,扩大对环境资源的利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化工生产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面对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挑战,环境保护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也制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32字方针,且把保护环境立为一项基本国策。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越来越关注,环境科学知识将成为每一个人知识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因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是教育面临的时代任务,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就成为了我们每一个化学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

一、化学教学中环保意识教育的目标

《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有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提出要活跃中小学校环保教育,推进绿色学校建设。这不仅是因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掌握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教育能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初中、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化学教育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呢?

为了达到环保教育的目的,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应围绕五个目标来展开。(1)意识目标:使学生获得对待整个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意识。(2)知识目标:使学生获得对待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多种经验和基本理解。(3)技能目标:使学生获得识别和解决环境问题所需要的技能。(4)态度目标:使学生获得科学的环境价值观,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培养他们具有参与保护环境和提高环境质量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责任感。(5)参与目标:要为学生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鼓励他们参加不同层次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工作,并且能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行动。意识目标既是环保教育的基础目标,又与态度目标、参与目标等密切联系,相辅相成。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环保意识的教育途径

1.结合新教材的有关知识,挖掘环保教育素材

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我们要抓住这一阵地,紧密联系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逐步培养起环保意识。从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角度看,各学科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与环境相关的科学知识,使得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具有坚实的基础。目前中学化学教材已经大量编入了环保教育的内容,如《一氧化碳》《硫 硫酸》《硝酸 硝酸盐》《炼铁和炼钢》《石油和石油产品概念》《煤和煤的综合利用》《电解和电镀》等章节中均涉及到了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知识。如何在这些章节的教学中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挖掘鲜活事例,加大对环境保护有关知识的讲解力度,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尤其是在化肥、农药、杀虫杀菌剂、装饰材料、塑料等化工产品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让学生多了解这些污染物的产生、性质及危害,学习预防改减少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及人体的毒害的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而且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如人类停留时间占80%以上的室内环境,就存在有涂料、绝缘材料、防火材料、美术品、化妆品等污染源。还有人为的炊事、取暖、新陈代谢、吸烟、烟雾喷射(杀蚊蝇)、清扫等污染途径。只要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就能比较有效地对这些有害物质加以适当的防治和处理,减轻或避免其对人体的危害。

2.结合研究性学习,开展环保科技课外活动

通过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活动在环保第一线,把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用到实处,真真切切体会到环保任务的艰巨性,有利于学生把被动地接受环保知识转为自发地主动地培养自身的环保意识。如:(1)组织学生对雨水、江水和工厂废水、民用废水的pH测定后进行比较;(2)了解空气质量是怎样评估的,API值与空气质量级别的对应关系,什么是TSP;(3)调查目前各品牌冰箱中氟里昂的使用情况,与以前情况对比,结果如何;(4)查资料了解2000年1月31日发生的欧洲蒂萨河80%鱼类暴死的原因;(5)对比小白鼠在不同空气质量、不同酸度的饮用水的条件下的生长情况;(6)调查繁忙公路边民警、商店职员的身体健康情况,明确铅的危害;(7)从环保角度改进课本上的一些实验,并进行讨论研究。

3.结合社会活动,进行环境知识教育

为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世界有关组织及我国规定了许多相关的环保活动及纪念日,如3月12日的“植树节”,4月7日的“世界无烟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还有“爱鸟月”“土地资源保护宣传月”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向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生态平衡的知识,讲述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如森林这一资源,其功能不只在于木材,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可以吸收CO[,2]放出O[,2],净化空气,阻滞粉尘,吸收其他有害气体,还可消音,吸收放射性物质,保持水土,防止风沙,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物,美化环境等环境效应上。还可让学生了解目前自然资源的现状及被破坏的严重后果,如全球每年约有6×10[9]m[2]的森林消失,每年约有6×10[10]m[2]的土地变为沙漠,几十种矿藏将在近几十年内被开采枯竭,这样势必破坏生态平衡,导致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三、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些化学实验,特别是一些合成实验就是化工生产的一种模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废水、废气、废渣等都可能产生,尤其是演示实验,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污水乱流、毒气乱冒的现象很容易发生。实际上,这时也是教师“现身说法”,进行环保教育的最佳时机。作为教师,应该严格按要求进行演示实验,尽量减少废气、废水的产生。对于个别可能对教学环境产生影响的实验,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可以改进有关实验条件、实验方法、操作顺序等,以尽量减少对教学环境的污染。

1.用最少药品,获最佳效果,减少废弃物,提高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例如,铜片和浓硝酸的反应,到底各取多少合适?特别是浓硝酸,取量太少不容易观察到产生的硝酸铜溶液的颜色,取量过多易产生大量有毒的二氧化氮气体。若在敞口的试管中进行,生成的二氧化氮气体必然进入教室内污染环境,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更为严重的是,假如我们对这种现象不加重视,长此下去,很容易造成学生对环境污染漠视的态度。对于这个实验,我们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为避免环境污染,这个实验要在带有玻璃导管的试管中进行,对生成物和剩余物我们都要适当地处理。整个实验可以这样改进:可以在铜和浓硝酸的反应中,利用注射器代替试管进行实验,取一支10mL的注射器,抽出活塞,在针筒内装入0.04g铜屑,推上活塞并吸入0.1mL的浓硝酸,观察现象,等反应完毕后将注射器中的液体小心排入废液缸中,无色气体针筒内再吸入空气,可见到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改进后的装置是封闭的,易于对比观察,效果明显,药品用量比改进前少得多,同时能防止有毒气体二氧化氮泄漏而污染空气。

2.正确处理废弃物,使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三废”的排放量日益增多,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空气受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的严重污染,这些酸性污染物与雨水形成酸雨,对人的危害比二氧化硫高10倍,能引起肺气肿等。水体的酸化可使鱼类绝迹,特别是重金属和一些致癌物质的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是癌症发病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化学实验中,不仅要少用药品以减少废弃物,对废弃物也要妥善处理,决不能随意倾倒造成环境污染。例如,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残留物可用作氯酸钾制氧气的催化剂,最终残留物还可以做钾的焰色反应,或用于花、草、树、木的良好化肥。从而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正是为了促进学生了解环境问题,获得环境知识;并在直接或间接参与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行动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能够满怀信心地面对未来,并且把创造美好未来作为人生的要义。

标签:;  ;  ;  

化学教学应渗透环保意识_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