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种科目的课改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我们化州市的课改工作更是进行得热火朝天,现正逐步走上成熟与稳步发展的正轨。学生在课改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放开了思想,头脑变得灵活,也学到了更多实用的知识。我们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也不甘落后,与时俱进,把课改的春风带进课堂,为学生掌握更多实用的电脑技术而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下面就我在课改浪潮中如何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来谈谈我的心得。
一、运用悬念的手法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往往喜欢上上机操作课,对课堂理论性教学则不感兴趣,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批评指责的方式,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采用“悬念”的方法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解“视频的特效制作”这个知识点时,我先放一段警察雷霆出击打黑除恶的宣传片,宣传片虽然短短的几分钟,但其里面运用了拉快、拉慢、背景虚化等多种特效,并且加以震撼的语音解读、背景配音等,让宣传片宣传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效果非常的震撼!这个时候,学生的兴趣上来了,个个都跃跃欲试,都想自己能制作出这样震撼的视频来。我趁热打铁,对他们说:“你们想不想自己也能当导演啊?你们想不想自己也能制作出这样的视频来啊?”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响亮回应:“想!”这样,我就顺理成章地拉开了“视频的特效制作”教学的序幕。
二、或形象,或幽默的语言,可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教师或者形象,或者幽默的语言,往往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东西。计算机课的概念和理论教学,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可以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将沉闷化为轻松,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知识。例如在讲解“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些理论课时,我就把信息与古代的类人猿联系到一起:“古人类看到了锋利的石片能够割开动物的皮和肉,经过大脑思维,作出了用石头打造石器使用的判断,然后,古人类开始打造石器、制造工具,从而实现了发明和创造,这就完成了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存储和发布的过程。其中,用石片能够割开动物皮和肉是外界事物的状况,这个状况的影像在空间传播,被古人类的眼睛接收,由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大脑对影像进行处理与存储,打造石器、制造工具是古人类的信息表述和信息反馈,同时又发出了新信息。同样,人们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他人、书刊、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里获取、加工处理与发布信息的过程也是如此。”通过这样形象的对比讲解,学生的兴趣就浓厚了,记忆也深刻了。
在讲到数据库文件记录的删除时,有三个命令:逻辑删除,物理删除,恢复删除。可巧当时正是6月份,天气已热,又是下午课,有个别同学扒在桌子上昏昏欲睡。我说,被逻辑删除的记录并没有从数据库文件中消失,仍然占有物理位置,只是不能参加集体活动了,就像现在我们全班同学大多数都在听老师讲课,而个别同学在睡觉,老师讲的课不能听了,同学们回答的问题也听不到了,他自己已经把自己DELETE了,我们是将他PACK呢还是RECALL呢?此时同学们都笑了起来,大声说:“RECALL吧。”与睡觉学生相邻的人已将其捅醒了,醒来的学生不知所措地看着大家笑,一会儿明白了,就不好意思地看着老师。见此情况我又接着说,既然大家都不同意将你PACK,你也已经被RECALL了,那么我们全班这个数据库继续工作。笑声把困意都驱散了,三个命令各自的含义和功能让同学们在笑声中都理解了。
三、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手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一)“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
(二)“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1.“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初一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这样学生就能掌握简单的操作程序。
3.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在传统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大家都知道,感性概念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来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出其规律性的知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例如,在学习存储容量的单位时,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给他们布置一个“查看文件大小、磁盘容量大小”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了该任务后,就会对容量单位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归纳出结论,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4.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 地为学生着想。
论文作者:李耀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2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知识论文; 学生在论文; 课改论文; 概念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