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思想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世纪之交,加强基础教育,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跨世纪人才,已成为国际性课题。纵观一部本世纪的教育发展史,前期注重教育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化进程的政治功能,战后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向经济功能。在经历了多种挫折之后,70、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培养全面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凸现出来。80年代末“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明确提出,未来社会的人都应具有学术的、职业的、素质的三本“教育护照”。美国著名的“2061”教改计划也把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崭新素质的未来人”。
我国从80年代后期开始,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把基础教育作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切实抓好。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国的经济体制要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并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实现上述两个根本转变、实施两大战略的过程中,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步伐。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全面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的主动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具有获取知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代新人,成为适应新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人才。
新中国的基础教育已经走过了一段不算太短的路程。从当初单纯注重知识的讲习和传授,到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注重智力的培养双管齐下;从囿于认知领域、只注意智力的培养,到向情意领域“迁移”,更多地关注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非智力因素,再到今日实现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素质(既包涵智力因素,亦包涵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与发展,其间的轨迹清晰可见。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新的教育体制和模式,素质教育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是以往长期教育改革实践的总结和经验的升华。它并没有亦不要求割断历史,却决定、影响和规划着明天和未来,不仅是基础教育的明天和未来,也是民族素质的明天和未来,国家综合实力、国际地位的明天和未来。所有这些,应当是研究和思考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宏观背景和基本出发点。
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大有作为
素质教育的内涵,目前圈内外人士尚有众多争议。但素质教育讲求全体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却为各方人士所共识。具体的说,素质教育要求通过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和心理培训,为其修身、处世、求真、立业准备既全面又最基本的品格、知识、能力和身心诸要素,为人的一生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可靠的基础条件。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明确指出,教育的4大支柱是: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发展。我国主管教育的高层权威人士也曾指出,教育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懂得怎样做人、求知、生活、劳动、健体和审美。这些实际上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要义。而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全局中无疑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它对学生品格、知识、能力和身心诸方面素质的提高,起着其它课程、其它渠道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品格泛指人的品位、格调,核心问题是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对人的品格起决定作用的乃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处世立身的道德准则。而所有这些恰恰正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优势所在。改革后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初中阶段着重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教育,以上海为例目前已形成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爱国责任教育的系列,各方反响较好。高中阶段着重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结合公民的精神生活、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进行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使学生初步树立与改革开放新形势相适应的人生价值观,竞争与效益意识,改革与开放意识,国家与政权观念,民主与法制观念,权利与义务观念等等。这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能起重要的“奠基”和“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课课程本身蕴含着广博而又丰富的知识内容,广泛涉及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宗教的知识无所不包,哲学的、伦理的、历史的、地理的知识渗透其间。课程的主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学会做人,而社会本身无疑是一部硕大的“百科全书”,可以从中汲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料和财富。知识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托和载体。那种以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纯粹是“空洞说教”、无知识性可言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素质教育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要求学生具有一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综合性、复合型的能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不简单以学生头脑中贮存知识的多少为衡量标准,而是以兴趣、爱好、态度、思考力、判断力、鉴赏力和表现力为基本要素,目的是使学生最终学会如何继续学习,如何独立地工作,如何与不同的人一起工作,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工作等等。而中学思想政治课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社会、学会生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改革后的思想政治课更化大力气组织学生参加课堂讨论、专题辩论、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多项活动,为学生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众多的机会。
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身心素质提高的意义是显性的。就心理品质教育而言,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思想政治课是唯一有课程标准作依据较为系统地承担这方面教学任务的学科。多年前,上海率先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健康心理教育的课程,曾引起过不同意见的激烈争论。经过一段时期的教育改革尝试,心理健康对现代人发展的重要性,思想政治课加强心理品质教育的意义,就越来越为更多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日前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都肯定并积极吸纳了上海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的改革成果,这正说明素质教育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说明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的全局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先行动起来
素质教育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中学思想政治课要完成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最重要的当然不是概念、内涵之争,而是必须在实践中先行动起来。这里首要的问题还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包括对课程功能定位的再认识和确立新的课程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等等。以课程的功能定位为例,过去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往往被异化为单纯的智育课,成为升学的“敲门砖”,今天必须让它从被束缚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真正发挥其为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奠基”和“导向”的作用,重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进而树立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服务社会的志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意义尤为重要。因为市场经济是一把“双面刃”,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兼有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它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亦不可小看。因此,必须通过包括思想政治课在内的多种渠道的有序教育,努力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学生心中扎下根子,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金钱至上思想的侵蚀,保证我们国家青少年一代在政治思想上的健康成长。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设置和大纲教材。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和大纲教材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目前在改革试验中形成的基本思路、总体框架是好的,但在课程设置和大纲教材建设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不宜是简单划一的,而应当是多样化的,且有一点弹性。因此,近阶段除了继续解决必修课教材依然存在的教学内容偏多、偏难、偏深的问题,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存在的矛盾之外,还必须化大力气因地因时制宜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搞一点微型课程和乡土教材。马列经典著作选读,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基础知识,市场经济ABC,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辩论的技巧等均可列入其中,努力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呈现生动活泼、丰富多采的局面。无论是必修课、选修课还是活动课,都要组织力量推出一批有时代新意,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教材,并逐步完善包括教学参考资料、音像资料在内的教学配套措施,使课程教材更好地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再次,要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相应的教学策略。无论是思想政治课还是其它学科,以往对教学模式和策略都有多种分类和表述,诸如谈话式、导学式、讨论式,发现教学、掌握教学、范例教学、情景教学、程序教学等等。在向素质教学转轨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并非应该全部抛弃,其中有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本身已经蕴含着素质教育的因素。因此,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索相应的教学策略,既要努力筛选、发展原有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又要不因循守旧,积极在实践中创造和建立新模式、新策略(包括必修、选修、活动三大板块)。对于教学模式及其策略,重要的问题在于研究和运用。世界上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最优化教学模式。任何的教学模式都是要依据一定的条件发挥作用的。研究教学模式的终极目的,不是简单评判哪一种模式最佳,而是注重研究哪一种模式的哪些侧面针对什么目标可以取得什么效果。就目前的思想政治课而言,在教学模式的运用上,应着重倡导教学情景的创设、课内外教育的结合和依托社区教育。要刻意创设教学情景,使教学内容“活”起来,生动、直观而富于感染力。要力求课内外教育互相沟通、互相渗透,使教育效果相得益彰。要依托社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发掘社会教育资源,发挥整体教育效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探索思想政治课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最根本的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告诉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当教师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作用于学生,激起学生的主动精神时,教学内容才会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并外化为学生的能力和情意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教学过程是苍白的、无生机的、低效率的。惟有成功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的学习,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教学活动才有生机和活力。因此,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课要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激励,重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想方设法让学生用内心的体验和创造去学习,师生之间不断互动、碰撞,不断迸发出智慧与思想的火花。同时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主的精神和勇于进取、不畏艰难的刚毅品格,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心境。
最后,要加大现代化教学技术普及的力度,建立并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技术基础和重要环节。现代化教学技术对教学内容、形式与方法会产生怎样的巨大影响,将随改革进程而日益显现。但实践已经证明,由于教学手段的革新,可以使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可以提高知识传授和反馈的效率,可以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可以拓展教学的时空天地,多媒体电脑网络还可以支持不同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近年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技术现代化进程有加快趋势,以上海为例,思想政治课教学信息库先于其它学科率先建立开通,便是一个明证。但这方面工作毕竟才刚刚起步,繁重的任务还在后头。就目前而言,第一线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还远不如人意,发展也很不平衡。即使是用了幻灯投影、录音录像,主要也还是用于创设情景、辅助教学,还没有把现代化教学技术真正融入教学构思之中。与此同时,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技术现代化的研究还很不够,有关的教学软件更有待积极列项开发。教学考核评价是一个重要杠杆。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目标、标准、方法、手段,一定要从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和21世纪人才需要这个立足点出发,坚持教育现代化的大方向,同时又要体现本学科鲜明的个性,反映思想政治课特殊的学科功能定位,努力使教学评价成为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调节器和加速器,努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学力的不断提高,为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定标导航。
必须十分重视政治教师自身队伍的建设
古往今来,任何教育改革的成败最终取决于教师(指在教育改革大政方针既定的情况下)。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例,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教师自身的状况和投入态度,直接关系到这场改革的成败。有人说,学生的知识要靠教师的知识来丰富,学生的能力要靠教师的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智力要靠教师的智力来开发,学生的素质要靠教师的素质来提高,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古人曰“水之积也不深,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师之蕴也不足,则其育长才也无望”,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深化改革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广大政治教师要把自身队伍的建设和素质的提高,作为一件大事来认真抓好。政治教师要认清形势,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满腔热情投入改革,做好本职工作。要克服“现在学生难教,政治课更难上”的畏难情绪,排解当政治教师“自觉无趣”的消极心态,摒弃教思想政治课“难有作为”的悲观论调,努力以自己出色的工作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证明政治教师的价值。政治教师投身改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自身提高的过程。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政治教师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拓宽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素质,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富有创意,有所积累,不简单“复写过去”,有一种开拓创新、超越过去的气势。改革从来就是一条充满艰难曲折的路,改革路上并不总是阳光明媚、鲜花满地。有志于改革的广大政治教师应当有艰苦奋战的思想准备和自觉要求,付出我们全部的忠诚与毕生的心血,走出一条教育改革的新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