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理论框架与国际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框架论文,理论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7月,英国《银行家》(the Banker)最新公布的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我国有84家银行进入榜单,比上年增加了37家。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进入一级资本前30位,同时占据了最赚钱银行的前2位和前10位中的3个席位。即便抛开2008年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大型商业银行的影响因素,从世纪初看过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渐进行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也是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过程,完成改革的银行在资产、盈利、增长等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正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中的问题与不足,如2009年《环球金融》(Global Finance)公布的全球50家最安全的银行名单中,没有1家中国的银行,而深受危机影响的美国仍有4家银行排在不错的位置。如何在全球背景下认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是我们感兴趣的话题。
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在国家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框架下的研究,如Porter(1980)的竞争力理论在银行业具有一般实用性: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2010)将商业银行竞争力作为企业效率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一国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整体分析框架。二是国际评级机构对银行的评级,如惠誉(Fitch Ratings)的银行评级从经济运行环境、所有者支持、战略管理特质、风险管理、财务能力、公司治理等6个方面展开;此外,银行评级也是穆迪(Moody)、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等机构主要业务和特长。三是金融杂志的公开排名,如英国《银行家》杂志以一级资本为主要依据,同时考虑利润、增长等多个财务指标,每年公布全球1000家大银行和地区大银行的排名;《欧洲货币》(Euromoney)则依据标准普尔的评级,以及银行相关财务指标公布银行排名。四是银行竞争的专题问题研究,侧重于政策研究和计量实证研究,如Allen等(2008)关于银行竞争与金融稳定的研究:Carol(2004)则对银行业竞争的相关专题有一个不错的综述。
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立足我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问题与实践,大体也分为四类:一是国际竞争力框架下的研究,如国家体改委联合课题组(1997)等系列报告,承袭了IMD的研究思路,将金融体系竞争力作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部分。二是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系统研究,如焦瑾璞(2002)对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提出了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的研究框架;魏春旗、朱枫(2005)则立足银行自身的技术、流程、组织、制度、人才、文化、战略等七个要素来论证商业银行竞争力。三是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评级和绩效考评,如王松奇(2009)组织的研究报告,分门别类的对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竞争力展开评价和分析;中国人民银行与穆迪公司合作制定并于2001年公布实施的《商业银行考核评价体系》,从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流动性和资本比例展开考评。四是关于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专题论述,如易纲和赵先信(2001)从产权、创新等角度论述商业银行改革和参与国际竞争:温彬(2004)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归结为金融技术、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三个核心方面:蒋定之(2006)将改革和创新作为增强大型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动力:杨家才(2008)在Porter的理论框架下,论述了驱动商业银行竞争的五种力量,设计了从盈利、风险、服务和软评价方面的实证测量体系。此外,黄宪和牛慕鸿(2008)、王宇和杨军(2006)等以数据包络分析(DEA)展开了实证研究。
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在数据支持和国际比较上有较大困难,从现有的相关研究来看,或专注于理论和框架,难以实现系统的国际数据支持,或专注于方法,理论框架略显不足,或基于有限数据的指标比较和描述略显单一。本文期望在理论框架和国际比较的结合上有所推进。
一、大型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框架
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从广义上讲,在全球化背景下,所有商业银行都面临国际竞争的问题,即无论其规模大小和市场广度如何,都面临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问题。狭义上讲,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主要针对商业银行参与全球同业竞争,在国际市场规则下拓展业务,寻求全球市场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组织与内控能力,盈利与财务表现,以及创新与持续发展能力。从目前来看,寻求国际市场发展的商业银行,主要是大型商业银行,即国际化经营,或有国际经营潜力的大型商业银行。
本文将大型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框架阐释为商业银行协调四组均衡关系的能力,即资产与负债、收益与风险、创新与稳健、本地与扩张(见图1)。
图1 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
资产与负债的均衡是商业银行立行之基,核心是保持什么样的规模,能够实现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规模和效率的统一。商业银行一方面通过吸收存款,发行债券等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本并支付利息,另一方面以贷款、投资等方式形成经营资产,获取利润。资产与负债的统一,即商业银行既能够吸引金融资源,扩充金融实力,又能够有效经营所获得的金融资源,获取财富,并能够实现两者之间的基本平衡。
收益与风险的均衡是商业银行的经营之本,核心是如何增加收益,控制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服务性企业,商业银行经营的直接目的即利润最大化。从国际市场发展来看,高收益往往与高风险相伴,在发展战略和既定目标下,商业银行的竞争需要在保持收益的前提下规避风险,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收益,即保持收益与风险的均衡。
创新与稳健的均衡是商业银行的发展之径。产品创新和工具创新是提高经营收益的重要途径,管理创新则可以优化银行的组织结构。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创新是银行业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但创新也伴随着市场风险、经营风险、道德风险等多种不确定性。如何在创新推动力下,保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是推动银行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本地与扩张的均衡是商业银行的战略之道,核心是选择不同广度和深度的扩张战略,寻找最佳经营范围。商业银行的起步多是从国内或地区单一市场开始,进而发展到多国经营。从国际经验来看,既有汇丰银行的全球经营战略,又有美国银行专注本土的战略选择。均衡本地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核心是如何寻找坚实的市场支持和产业支撑,通过国际化经营给本地市场和企业带来商机和便利,又能够利用本地市场的蓬勃发展吸引国际资源。
四组关系的均衡不仅是内部的均衡问题,还包括四组力量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如创新与风险、扩张与稳健、资产与收益等问题,共同构成商业银行参与竞争的最佳模式,核心不在于均衡的实现和保持,而在于追求均衡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通过经营战略的调整,商业银行自身价值和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即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这种状态是一种理想的稳定状态,因此称之为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
二、国际比较的数据与方法
(一)国际比较数据
在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国际比较的意义在于通过实证研究检验理论框架的合理性,分析全球最具国际竞争力银行的竞争态势和特点,其难度则在于国际可比数据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以及研究结果与理论框架的统一。
英国《银行家》杂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国际可比数据源,本文的研究选择了2006-2010年《银行家》公布的每年全球前120家银行的数据。①从时间范围来看,2006年到2010年,既是可比性较强的5年,又包含了国际银行业从繁荣到低谷,并有回复的过程,有利于全面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银行的竞争特征。从样本范围来看,每年120家银行中,5年连续经营且均进入120强的银行,在2010年一级资本基本达到80亿美元以上的水平,构成一个横向可比的全球大型商业银行样本。
表1给出了研究对象关键数据的平均水平。从一级资本来看,全球大型商业银行的规模在迅速增长,前30家特大银行的规模优势在扩大,在金融危机中仍保持了平均两位数的增长。资产总额的变化与资本类似,只是2010年表现出波动。②从利润来看,金融危机给前30家特大型商业银行的冲击更大,大大拉低了其资产回报率,抬升了其成本收入比,只是最近一年有所回升,但仍未达到危机前的水平。资本充足率在经历危机中有明显的提高。
(二)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测算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计算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从结果来看,与国际竞争力理论框架基本吻合,从实证角度验证了竞争力理论框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因子分析基于《银行家》公布的14个指标中的11个展开,③事先不做任何设定,完全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的理念,从11个指标中提取互不重叠的主成分信息,经正交变换后,作为解释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因子。因子分析混合了2006-2010年每年120家银行展开,④提取4个因子较为合适,依照对原始指标的解释,依次命名为利润因子、规模因子、稳健因子和增长因子,4个因子共解释方差的69%,考虑到跨年和跨国数据的规模差异,是一个不错的解释。
从结果来看(见表2),因子信息恰可解释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均衡状态:从因子载荷来看,利润因子综合了利润额和增长率,资本回报和成本收益等信息,体现了收益与风险的均衡结果;规模因子综合了一级资本和资产的总量信息,反映了资产与负债的均衡结果;稳健因子综合了一级资本资产比,资本回报率和巴塞尔协议要求的资本充足率信息,体现了创新和风险下的稳健状态。增长因子反映了银行规模的增长速度,体现了银行在本地与扩张战略间的选择。
三、经历危机的大型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
(一)大型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演变特征
从前120家银行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的平均变动来看,近5年竞争力走势呈V型(见图2),2007年达到一个高峰后开始下滑,2009年跌至谷底,且比前两年的变动幅度要大很多,2010年有明显回复,但仍未回到危机前的水平。从数据走势和经验判断来看,考虑经济回复的大趋势和各国加强金融监管的背景,未来大银行国际竞争力缓慢提升的可能性较大。
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2008-2009年来看(见图3),多数银行处于衰退之中,18家代表性银行中的14家在基准线右下方,体现了此次金融危机最严峻的2008年对特大型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巨大冲击。衰退最为严重的是富国、花旗和苏格兰皇家银行,主要在于它们的亏损额巨大,利润因子大幅跌落。危机的冲击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银行高不可攀的神话,发达国家的银行中只有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和汇丰集团的表现差强人意,它们虽然保住了竞争的优势地位,但其2008年对中国3家银行显著的领先优势在2009年已不存在。中国由于避开了经济下行而使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得以保持,工、中、建三家银行竞争结构非常相似,除增长因子处于平均水平外,在利润、规模和稳健因子上都有较强的优势,在全球经济低谷中保持了竞争力水平的持续提升,相对优势更加明显。
从近5年的演变来看(见图4),虽然图2显示整体上大型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还未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但20家特大银行的大多数已经位于基准线的左上侧,超出了2006年的水平;尽管多数超出的银行仍在基准线附近,实力仍有待恢复。衰退最为严重的花旗银行受巨额亏损的影响,2010年远未恢复;苏格兰皇家银行仍处于巨额亏损中,但一级资本的快速提升推动其综合竞争力恢复到2006年的水平;富国银行已扭转竞争劣势的局面,与摩根、巴克莱重归一类;中行、建行和工行竞争力提升明显,特别是工商银行凭借近年来快速的扩张和强劲的盈利能力,已与英美一流银行处于同一竞争水平。
图4 2006-2010年特大型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位势变化
(二)大型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结构特征
下面我们再以3家中国的银行和7家发达国家代表性银行为例,展示和分析此次金融危机过程中大型商业银行在各个竞争要素上的竞争力结构特征。总体来看,7家国际特大银行在经历危机中具有相似的竞争特征,它们的利润普遍大幅下滑,但规模仍在扩张,稳健性有所加强,增长趋势不变但速度放缓。中国的3家银行在逐渐完成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后,也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共同特征,最突出的特点是危机中保持了利润的持续快速增长。
利润因子作为银行竞争力的核心,在2006年和2007年各银行均表现为正值(见图5),2008年开始出现负值,2009年则除中国3家银行外,各银行全面衰退,到2010年仍未恢复。利润因子的变化冲击了西方银行业高人一等的观点,中国的银行在危机中仍保持了利润因子的持续增长,3家银行5年间均保持在较高的利润水平,且一致处于上升趋势,增长平稳。西方的7家银行2007年开始利润因子快速下降,尤其以2008-2009年跌幅最大,2010年跌幅放缓,回升迹象明显。利润因子下跌最为明显的花旗银行和德意志银行在2010年呈V字快速反弹,但仍处于负利润状态。
图5 2006-2010年代表性商业银行利润因子变化
规模因子的变化表明危机中特大型银行仍在快速扩大的规模(见图6)。除花旗银行规模因子在波动中基本保持不变外,其他9家银行的整体趋势都是快速上升的,扩张势头不减,“大而不倒”的问题越来越棘手,这也直观反映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加强金融监管的改革诉求。中国的3家银行规模扩大趋势明显,特别是工商银行规模增长迅速。
图6 2006-2010年代表性商业银行规模因子变化
稳健因子在危机中的整体特征是稳定而又有所加强(见图7),除2008年出现普遍下滑外,2009年已开始明显回升。在加强监管的背景下,美国银行、花旗集团、汇丰和德意志行的稳健性显著提升。中国的3家银行稳健因子变化趋势基本趋同,在2007年达到高点后又逐渐下滑到平均水平,一方面反映了2009年以来中资商业银行增资扩股的背景,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在经济结构调整期,巨额信贷规模下加强风险监控和管理的重要性。
增长因子表现的特征是增长趋势不变,但增长速度放缓。图8显示各家银行的变动趋势各异,显得杂乱无章,但整体趋势上是2006-2008年增长因子的快速收敛,以及2009年的略有扩张和2010年的基本稳定。整个过程体现了金融危机的加重打击了大银行快速扩张的趋势,但初露端倪的经济回复推动了银行规模扩张的提速,危机后仍可能面临大银行的快速扩张,给监管带来更大困难。
图7 2006-2010年代表性商业银行稳健因子变化
图8 2006-2010年代表性商业银行增长因子变化
四、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直面优势与改革
全面认识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首先应该肯定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快速发展的趋势。无论是逐渐完成股份制改革的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在快速成长的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规模、市场、盈利和成长方面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与发达国家多数知名的大型银行已不相上下。可以预见,以快速发展和积极融入世界的经济体为依托,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将日益提高。另一方面,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改革任务仍很繁重,竞争力结构有待优化,从竞争力钻石模型来看,未来中国大型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需要关注的要素平衡方向是创新、资产、本地和风险。
提升竞争力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通过创新增强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创新包括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所谓的“过度创新”问题给发达国家金融业带来危机的灾难,但不能否认创新是支持其数十年快速发展和市场繁荣的根本动力,创新也将成为其摆脱危机的途径。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创新不足的问题,通过创新提高盈利能力,通过控制核心目标保持稳健经营,平衡好创新与稳健的关系将有助于竞争力的提升。
提升竞争力仍需提高银行的资产运用能力。在现有体制、税制和消费习惯下,负债来源相对稳定,资产与负债的均衡重点是资产问题,即如何通过提高资产运营能力来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开拓市场和业务空间,优化经营结构和信贷结构,增加利润来源,提高经营效率,使得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不仅在规模和增长上,而且在人均效率方面与发达国家大型银行达到同一竞争平台。
提升竞争力需要更加关注本地市场。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逐渐走向国际,但做强本地市场是扩张的基础和保障。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转型,有力推动了企业发展和居民消费,把握这个全球最具潜力市场是银行未来成败的关键,特别是在金融逐渐走向开放的过程中,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和扩张,这一立足点尤为重要。扩张则可以通过支持“走出去”战略,与中国企业一起,逐步稳健开发国际市场来实现。
提升竞争力还需更加关注银行的安全性,即增强风险管理能力,通过产权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银行决策的独立性和战略选择的市场导向性,通过微观信贷数据跟踪统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实现风险管理的量化评估,推动银行稳健经营。
注释:
①《银行家》当年公布前一年度的数据。本文沿用竞争力研究的惯例,将根据前一年数据计算获得的竞争力结果称为当年的竞争力,如2010年7月公布的数据,绝大多数是2009年的年报数据,据此计算和分析2010年的竞争力。
②2010年数据显示,两类银行资产总额平均值较前一年有所下降,但平均增长速度为正值,原因在于前10大银行资产下降居多,拉低了资产总额的平均数。
③总计14个指标中,“实际利润增长率”与“税前利润增长率”几乎完全相同,保留后者;“不良贷款率”和2010年新增的“风险加权资产”由于缺失值在1/3以上,没有纳入分析。
④选用pooled data的原因有二:一是各年分别进行因子分析的结果有很高的相似性,因子载荷相近;二是混合数据使得不同年度间的不同银行同时具有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可比性。
标签:国际竞争力论文; 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资产规模论文; 经营利润论文; 核心利润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规模收益论文; 利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