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表现力:基于“关注生物圈-环境恶化”课程的课堂观察_语言表达论文

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表达性的培养——基于“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一课的课堂观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圈论文,中学生论文,一课论文,课堂论文,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在生物教学中,学生的交流、合作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交流习惯于使用日常用语而非生物专业用语;在交流过程中,满足于自说自话,听不进别人的只言片语;当交流陷入困境时,或不以为然、不加理睬,或固执己见甚至出言不逊……这些都与学生缺乏社会表达性有关。培养学生的社会表达性,对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交流至关重要。

一、社会表达性的含义

社会表达性是瑞杰欧在其编制的《社会技能量表》(Social Skills Inventory,简称SSI)中使用的概念,是指个体在社会沟通过程中语言表达及促进他人参与交往的能力。这个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语言表达能力,一是促进他人参与交往的能力。

(一)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其学科语言具有精确、逻辑性强和严谨的特点。生物学语言表达能力就是理解和运用生物学科语言的能力。

1.准确使用专业词汇

准确使用专业词汇是科学素养的体现。生物学专业词汇包括生物学概念、术语、图表和专门代号等形式,它是构成生物学语言的基本要素,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比较抽象,理解和接受有一定的难度,加上初中生刚刚开始接触生物这门学科,停留在脑海里的大多是日常生活概念及表述,缺乏主动运用生物专业词汇的意识和准确运用生物专业词汇的能力。

2.加强语言逻辑性

作为表达的语言是外部语言,其逻辑性表现为:(1)概念本身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2)表述要有条理性,不能前后颠倒、混乱不堪。若学科语言欠缺逻辑性,那么学生对于某些生物过程,心里可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表达出来的意思却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比如,学习了有关克隆羊多利产生的过程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过程——这一过程并不复杂,学生大多已心领神会,大脑中能立刻浮现出乳腺细胞、卵细胞、体细胞、融合、去核等概念。但有的学生把这个过程表达为:把一只羊的乳腺细胞取出,再把另一只羊的卵细胞取出来,然后把一个细胞的核去掉、一个细胞的核取出来,再把这两个细胞融合,然后就成了多利羊。虽然这个表述中使用了生物专业词汇,但由于叙述过程的条理性欠佳,并没有能说清楚后面提到的两个细胞的核所指对象。

3.注重语言的严谨性

语言的严谨性要求语言准确,不能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比如,“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活在海里的动物都是鱼”等表述,都是语言不严谨的表现。

(二)促进他人参与交往的能力

促进他人参与交往的能力侧重于通过语言表达尤其是口语促进人际交往。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在交流过程中,这种交际工具的使用是否得当,会在无形中影响科学知识及科学精神传递的效果。语言交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倾听

倾听是表达的基础,通过倾听,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发言者的思想和观念,并通过思考找出其存在的问题。

2.肯定

对于别人提出的具有创新性或者务实性的观点、建议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表达自己的认同。

3.指正

当别人的观念与事实不符时,学生可以根据事实和相关理论指出其中的错误,但要注意指出错误时的方式,过于直接地指出别人的错误很容易引起不快、争执,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4.求同存异

当对问题存在巨大争议而无法解决时,学生可以先将问题暂时搁置,容双方去查找更多的资料,以达成对问题更深层次的认识。

5.主动邀请

当别人不善于交流或不重视交流,学生可以主动邀请其参与交流。

科学、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单方面表达观点的过程,更是相互沟通的过程。因此,语言表达能力和促进他人参与交往的能力同样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二、对学生社会表达性的课堂观察

“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是苏教版生物的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第一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严峻的环境问题。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因而从内容上来看,具有社会性的特色。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模拟的社会情境,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来促进学生社会表达性的形成。其间,几个小组在问题讨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社会表达性如表1所示。

表1 关于学生社会表达性的课堂观察

三、促进学生社会表达性形成的教学建议

针对课堂观察中发现的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发言中社会表达性存在的问题,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日常语言向科学语言的转化,强化生物专业词汇的使用

对于初中生来说,从理解专业术语到熟练运用生物专业词汇,必须有一个过程。强化学生使用生物专业词汇的训练,主要包括:

(1)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规范的专业词汇,教师应提醒学生多阅读教材,并带领学生对这些概念“咬文嚼字”,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复述以加深记忆;

(2)对平时学生习惯使用的日常生活概念,教师要留心并及时纠正,明确指出日常表述和专业词汇的一一对应关系,如:青筋—静脉,鸟类的嘴—喙,心—心脏,呼气—呼吸等;

(3)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以后,教师要归类和整理日常表述和专业词汇的一一对应关系,并制作成表格,让学生通过对比、辨析,自觉养成使用生物专业术语的习惯。

(二)加强生物语言的练习,培养逻辑性和严谨性

语言是在反复的练习中得到锤炼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还要创设多元化的表达途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1.辩论

教师可以选择诸如转基因食品、试管婴儿、克隆人等涉及现代前沿和社会伦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分别扮演行政官员、技术人员、伦理学专家、执法人员等角色,就以上内容展开辩论。

2.新闻播报

挖掘与时事相联系的内容,让学生尝试扮演新闻播报员的角色。比如,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节多为识记内容,若单纯告诉学生自然保护区名录,教学未免过于单调,容易产生学习“疲倦”,教师可让学生事先通过网络、报刊等搜索近一个星期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新闻,课上将自己收集到的新闻内容简要阐述清楚,并设置提问组,就播报内容提问。

(三)营造合作教学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交往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曾说过:“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文字一样。”在生物教学中,应积极创设轻松、和谐的交往氛围,促使学生顺畅地交流,从而不断提高其社会表达性。

1.设置学习小组,促进交往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会遗留很多疑问。对此,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建立长期的学习小组,每学一个单元,都要求小组成员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并提出存在的疑问,同学问取长补短。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善于交往的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从而积极并逐步善于交往。

2.角色扮演,示范交往技巧

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由于没有掌握交往技巧,很可能造成交往障碍。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促进学生交往技巧的形成。比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如何指出他人错误的技巧,教师可以让一位学生“提出”错误观点,教师则演示正确的处理方式:一边认真倾听,一边快速记录该生的观点(学生表述观点的时候,不打断学生);待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委婉地说:“某同学的观点我听清楚了,下面我提出我的看法跟你商量……”这种生动、形象的表演式示范,给学生的印象深刻,能够有效纠正交往行为的偏差,促进学生社会表达性的形成。

标签:;  ;  ;  

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表现力:基于“关注生物圈-环境恶化”课程的课堂观察_语言表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