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波 唐宝兴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贵州 遵义 563003)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为其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PICU 2013年8月—2016年8月44例IFI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44例患儿中,重症肺炎28例(63.6%),先天性心脏病7例(15.9%),脓毒症并脓毒性休克6例(13.6%),外科术后患儿3例(6.8%)等,42例(95.5%)使用多种广谱抗生素,38例(86.4%)患儿曾使用全身激素。40例(90.9%)患儿接受过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治疗,11例(25%)有深静脉穿刺病史,40例(90.9%)患儿有胃管、导尿管,32例(72.7%)有低蛋白血症。临床症状有发热(占84.1%)、气促(占95.5%),肺部细湿罗音(占95.5%),胸片表现无特异性。真菌培养检出真菌33株(75%),所有患儿均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有效率为68.2%。结论:P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均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伴多种高危因素,病原以念珠菌为主,早期诊断、尽早使用高效抗真菌药物可改善预后。
【关键词】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真菌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1-0155-01
P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医院感染是患者死亡、ICU停留时间延长的重要原因之一。IFI约占ICU医院感染的5%~10%,相当于细菌感染,治疗难度更大[1]。2013年8月—2016年8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PICU共出现44例侵袭性真菌感染,现报道如下,分析感染特征,总结诊治经验。
1.资料及方法
1.1 选取对象
选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PICU诊断IFI的重症患儿44例,男31例,女13例,平均年龄20月,诊断符合IFI诊断标准[2]。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总结病例临床特征,并记录以下指标: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感染前药物使用情况(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侵入性操作史、导管留置情况、机械通气时间、影像学检查、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及临床转归等。
2.结果
44例患儿中,重症肺炎28例(63.6%),先天性心脏病7例(15.9%),脓毒症并脓毒性休克6例(13.6%),外科手术及白血病化疗患儿各3例(6.8%),重症手足口病、肾病及免疫缺陷病各2例(4.5%),爆发性心肌炎、口底蜂窝组织炎、川崎病及营养不良各1例(2.3%)。42例(95.5%)使用多种广谱抗生素,其中碳青霉烯类最高,占37例(84.1%)。38例(86.4%)患儿曾使用全身激素,以甲强龙居多,时间3~10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40例(90.9%)患儿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平均15.6天),11例(25%)有深静脉穿刺病史,40例(90.9%)患儿有胃管、导尿管,30例(68.2%)有创血压穿刺病史,32例(72.7%)有低蛋白血症。
临床症状有发热(占84.1%)、气促(占95.5%),肺部细湿罗音(占95.5%),胸片表现为斑片状阴影,胸部CT多表现为斑片状、网状、点状病变或实变,但无特异性。真菌培养共检出真菌 33 株,念珠菌19株(57.6%),其中白色念珠菌13株,酵母菌10株(30.3%),丝状真菌3株(9.1%),隐球菌1株(3.0%),所有患儿均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两性霉素、伏立康唑或卡泊芬净)。治愈或好转 30 例,死亡4例,自动出院10例,有效率为68.2%。
3.讨论
IFI的发生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IFI多发生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文献报道最多见于恶性血液系统疾病,而在我院 PICU中,IFI更多发生在没有免疫抑制基础疾病的重症患儿(如重症肺炎、脓毒症等),这与危重病本身导致免疫功能紊乱有关。IFI的另一高危因素是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的长期使用。临床上治疗原发病疗效不佳时,即频繁更换抗生素,在杀灭敏感菌同时,亦破坏了肠道内微生态平衡,给真菌生长繁殖创造条件。本研究发现,42例IFI患儿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38例使用过糖皮质激素,与文献一致[3]。PICU患儿有创操作多,造成皮肤解剖生理屏障损害,使得皮肤表面的条件致病性真菌,有机会侵入深部组织和血液。
真菌感染其临床表现与细菌感染极为相似,缺乏特异性。本研究中,42例肺部IFI均以发热和气促为主要表现,胸片表现为斑片状阴影,胸部CT多表现为斑片状、网状改变,未见到IFI特征性的“晕轮征”等CT征象[4]。IFI真菌谱以念珠菌感染为主,特别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本次研究中,念珠菌感染占57.6%,与文献一致[5]。对于IFI患儿的治疗,除控制原发病外,及时有效使用抗真菌药物非常重要,常用的药物有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或卡泊芬净。本组研究大多采用单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有效率为68.2%),高于既往文献报道。
综上,P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多有严重的基础疾病,IFI临床表现及影像学不典型,致病菌以念珠菌为主。临床医师应该时时警惕,对于有易感因素而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尽早行相关实验室检测,以做到早诊断,及时治疗,以挽救患儿生命。
【参考文献】
[1]杨传楹,陈恒,杨英阁.某院近10年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状况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0):2370-2373.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2009版)[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2):96-98.
[3]戎群芳,张育才,朱艳,等.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真菌感染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2011,18:123-125.
[4]周新.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新动向和治疗新策略[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lO,7(14):l-2.
[5]常莉,石华,周伟,胡正强,母丽媛,苏敏,等.儿童侵袭性
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14(12):933-937.
作者简介:徐洪波(1983.11-),男,贵州遵义人,硕士,主治医师,儿童重症方向.
论文作者:徐洪波,唐宝兴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7月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
标签:真菌论文; 患儿论文; 重症论文; 遵义论文; 抗生素论文; 儿童论文; 片状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7月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