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论文_张 菊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论文_张 菊

张 菊 河北钢铁集团宣钢公司职教中心 075100

摘 要:作为基层教师应与时俱进,随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方式,不断摸索与研究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入手,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学习,逐步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渗透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思想政治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句话,精辟地道明了教师的使命和职责,那就是传播文化、教授技艺、解答疑惑。历史上任何时代,教育的本质不会改变,教师的任务不会改变。市场经济的到来冲击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教师的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随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

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要搞好职业教育。2006年,职业教育已经正式列入中南海议事日程。我校是一所典型的职业教育学校,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即培养适应时代的合格的技术工人。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应这样定位:以培育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教会学生一种理智的思维方法、客观看待社会的态度,负责任地对待人生;适当进行历史观的渗透,力求学生具有时代和社会的鉴别能力,既不随波逐流,也不愤世嫉俗;进行不间断的法律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之具备一定的职业意识、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能够自我形成职业素养。

作为一名基层的思想政治课专业教师,我在多年的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的教学中摸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合各层次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归纳为八个字——“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学生是平等的,理所应当有教无类。而教师应该做的即是恪守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和发展方向因材施教。另外,教育者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肩负的道德使命并不比单纯传授知识的分量轻。教师应把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学生作为要务,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为现行的教育体制、评价方法还相对滞后,对学生的评价还过分依赖书面考试,过分强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这样就妨碍了有教无类的实施。

我校的学生,无论是技校、五年一贯制还是高职,在同等层次中素质普遍偏低,在专业教学中,难度较之其他同类学校要大。但在本专业,我相信,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但美玉有美玉的用途,粗石有粗石的功能,不同的学生也能找到不同的闪光点。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区分学生的层次,不以有色眼镜看人,找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要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入手,从学生的知识层次入手,从学生能够感知的内容入手,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把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渗透给学生。这个过程,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好像秋雨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表现出非刻意的和随机的特征。因而,我一再强调“渗透”,教学中必须消除灌输和强制约束的痕迹,否则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制,会极大地消减教学的效果,从而出现“5+2=0”的最终结果:五天的学校教育加上双休日两天的家庭和社会教育,效果归于零。

教育应和社会紧密衔接。教育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纯粹的理论知识,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思想政治课教学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其显著。因此教师应该首先是一个实践着的人,一个深入社会并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人。我一直关注社会现实,解读社会成员心理,并找到这些社会心理背后深层次的理论和现实原因;在教学中从身边的事物、媒体的信息入手,理智地、客观地分析社会现象,培育学生一种光明的和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社会转型时期复杂多变的形势。

任何时代,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鞭挞都是价值观的主流,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低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普世价值,最高境界则是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如何在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平衡,是教学中的难点。

我的做法是与时俱进,从教学语言的改变做起。网络时代的到来,在虚拟的世界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法,价值观更趋于多元化。教师必须适应并善于运用这一工具丰富自己的教学,这样能极大地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淡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共同语言增多,共鸣感增强,教学效果事半而功倍。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在于记忆中留下多少概念、定义和原理,而在于这些知识应是内化于心灵、外化于行为、由自发向自觉的升华。其功在课堂,而利在社会;功在当下,而利在未来。每思及此,教师的使命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参考文献

[1]林玮 孔子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初探[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06)。

[2]闫学军 谈孔子的“有教无类”及我国现代教育的普及性[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4)。

[3]王君 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4]吉爱明 丁泗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08,(15)。

[5]李彤彤 浅谈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史志,2009,(17)。

[6]诸燕 赵晶 胡森教育平等思想述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论文作者:张 菊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10月总第18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8

标签:;  ;  ;  ;  ;  ;  ;  ;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论文_张 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