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中小企业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4文献标识码:A
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纵观各国成功的中小企业,可发现这样的一个特点,即它们大都不是零星地存在,而总是以群体的形式存在。例如,世界上闻名遐迩的美国硅谷的信息业中小企业群、中国台湾新竹工业园电子业中小企业群和意大利萨索洛的陶瓷业中小企业群等。如果说中小企业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那么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则是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1 企业集群的理论阐释
中小企业集群,指的是由众多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并在某一地理空间高度聚集而建立起来的产业组织。在马歇尔“外部经济”思想影响下[1],20世纪五、六十年代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和理查德·尼尔森(Richard Nelson)分别指出在企业和市场这两种基本的制度形式之间,还存在着第三种组织活动的基本形式,即“组织间协调”或“中间性体制”,也就是一些组织通过战略联盟等形式形成集群以获得外部经济的好处,这样的市场已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市场,而是另外一种含义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单个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难以与大企业抗衡,但可以结成“中间性体制”,既能获得外部经济效果,又能获得集体竞争优势,以整体力量与大企业竞争。根据威廉姆森的中间性体制组织理论的论证,我们知道在纯市场组织和纯层级组织之间,必然存在着大量不同类型的中间性组织模式,中小企业集群就是典型的中间性组织[2]。从经济学的角度作进一步剖析,发现:一方面,单纯利用层级组织会带来因协调成本过高而产生的规模不经济。另一方面,如利用市场的交易成本较大,很多情况下会存在着市场失灵。因此,中间性组织则是对两者进行比较后,来决定自身组织结构特征的。至此,可以给企业集群作如下定义:企业集群,就是企业克服市场失效和内部组织失灵的一种中间性的制度安排。换言之,企业集群就是一群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组织,组织结构介于纯市场和层级两种组织之间,具有稳定灵活的双重属性,借助这一特殊的组织结构,企业可以通过信任和承诺的主要形式来建立长期的交易关系,而不需要以合同形式来加以约束。正因如此,集群内的每个企业都可以获得集群外的企业所没有的竞争优势。
众多中小企业集群存在是事实,但也有不少是零星存在,威廉姆森和理查德·尼尔森对此没有解释。对于单个企业,决定是否以集群存在的内生性条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1 预期收益增加
若P[,i]为企业i加入集群前的收益,C[,i]为企业i加入集群前的成本;P[G][,i]为企业i加入集群后的收益,C[G][,i]为企业i加入集群后的成本,则满足下列条件时中小企业以集群存在:
P[,i]/C[,i]<P[G][,i]/C[G][,i]。(1)
当企业i加入集群后的收益/成本比低于加入集群前的收益/成本比,即
P[,i]/C[,i]>P[G][,i]/C[G][,i],(2)
企业i将不加入集群或脱离集群。
1.2 成本结构优化
一个企业提高收益/成本比的方法,一是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二是降低生产和交易总成本C。从集群的生存环境看,企业的运作总成本包括三个部分:交易成本(TC),它是指企业在伴随交易行为发生时所进行的信息搜寻、交易条件谈判和交易实施等行为所产生的成本;内部化成本(IC),它是指企业在把所有的交换环节(包括原要外包或外购的中间产品生产)和加工工序全部整合到企业内部时所产生的成本;外部化价格(OP),它是指企业外包或外购的价格。即
C=TC+IC+OP。(3)
降低生产和交易总成本C,可以通过分别降低各项成本来实现。在假定交易成本(TC)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总成本C的方式,因企业所处环境不同有两个途径。在外部化价格(OP)高于内部化成本(IC)的条件下,企业会尽量将生产和交换活动整合到企业内部以达到成本最低化,这就是企业施行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时的情景;在内部化成本(IC)高于外部化价格(OP)的条件下,企业则会在适当范围内将生产和交换活动外部化,从而使自己集中力量进行最具有竞争力的价值活动,最终兼得外部经济与专业化利益。
1.3 经营风险降低
由于市场、技术、产品和产业政策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企业经营活动中始终存在着规避风险的问题。企业本身的资源、能力是有限的,通过资源外向配置,与集群中的合作伙伴分担风险,企业可以变得更具柔性。即使在成本/收益不变的情况下,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往往比独立发展的中小企业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2 集群的网络效应与利益分配机制
2.1 网络效应
网络在一般意义上,是指各种行为主体之间在交换资源、传递价值过程中发生联系时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企业集群所形成的网络,包括正式关系和非正式的关系,同样是以价值链的方式而存在。从理论上讲,中小企业集群存在的依据是,企业集群所创造的总价值(V[G][,i])大于单个企业所创造价值(V[,i])的总和,即
∑V[G][,i]>∑V[,i],(4)
二者的差δ就是中小企业集群所形成的网络效应。网路效应是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的结果,又是维系企业联系的基础。当δ存在时,集群是稳定的;当δ增加时,集群规模会因为更多企业加入而扩大;当δ减少时,集群可能瓦解。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或者是企业由于地理接近能够获得的外部经济,或者是协作与信任关系使企业额外获取的知识溢出。δ的大小取决于网路中合作企业的数量、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以及企业合作过程中创新活动的质量。
中小企业集群的本质是企业i成为价值链网络结构的一个节点,企业之间存在着价值贡献和利益分享的关系。其网络模型如图1:企业i相互供应生产要素,i=A,B,C,D,E,F,G,H,I.
图1 中小企业集群网络连接
Fig.1 Network chai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cluster
网络中企业的地位W[,i]由企业所在节点的入点和出点的点数决定,设一个出点得0.2分,一个入点得0.1分,得分相同时以节点在价值链中的前后为序,企业在网络中的地位排序为A(0.6),C(0.6),D(0.6),E(0.5),F(0.5),B(0.4),G(0.3),H(0.3),I(0.3)等。
2.2 利益分享
从网络效应δ中分配较高的额度,是企业加入集群的重要动因。企业i从网络效应中获得的分配额度δ[,i]由三个条件决定:一是网络效应δ(δ>0);二是企业原有的竞争力P[,i]/C[,i];三是企业i对集群贡献所决定的网络地位W[,i]。则有
(5)
μ[,i]为企业i的谈判筹码因子,是除了网络地位以外反映企业自身实力(如固定资产、知识含量等)的企业谈判低价,是影响网络利益分配的一个因素。μ[,i]在(0,1)间取值由反映企业自身实力的影响因子A和影响因子的权重f来确定,f取定于影响因子对企业自身实力的重要程度。企业i的地位因子W[,i]的取值范围为0≤W[,i]≤1。
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i追求δ[,i]的最大化,会导致集群的网络效应δ增大,因为δ=δ[,i];但由于W[,i]=0会导致δ[,i]=0,因而所以与价值链无关的另一种企业扎堆式发展,则可能导致低水平重复和无序竞争,也即网络效应很小甚至为零。
3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应用模块设计
中小企业群按照其存在形态的不同,可划分为卫星式结构和网状式结构。卫星式企业群是指,一大批中小企业以一个或多个大企业为中心,成为大企业的卫星式企业,按照大企业的需要,为其加工生产某一产品或零部件、提供原材料与资料或提供其他服务。网状式企业群是指,在没有大企业作为龙头的情况下,由精于经营之道的中小企业牵头,通过专业化分工与相互协作来获得经济效益的模式[5]。
从中小企业群形成的条件和原因分析,其集群发展模式有5种。在不同模式的集群中,其网络效应和企业的利益分割途径是存在差异的。
3.1 资源禀赋型
资源禀赋型是以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自然因素为基形成中小企业集群模式。马歇尔是较早注意到资源禀赋产生中小企业群这一经济现象的学者。通过对当时英国原生态的工业区Yorkshire和Lancashire中中小企业群的考察研究,马歇尔认为,企业群的形成是由市场力量的自发作用造成的:当地消费者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刺激出当地的生产者。譬如,从事采煤业的中小企业往往集中在煤矿丰富的地区,而在一个大型铝厂的周围往往集中一大批中小型企业从事铝矿的开采。在工业化初期,由于交通通讯相当落后,企业围绕其主要的原材料、燃料产地,供应商们围绕其最大的消费者,上游产业紧临着下游产业无疑是一种最节约交易成本的模式。资源禀赋型集群最典型代表是意大利的陶瓷业。在意大利的33万家企业中,就业人口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82%。萨索洛是意大利的陶瓷制造中心,那里中小企业集群拥有199家公司,几乎都是私营公司,其中多数是家庭拥有的公司,雇用人数达22000人,总的营业额达到7万亿里拉,产量的48%供出口。由于生产厂家和设备厂家的集中,萨索洛周围又出现不少为瓷砖业提供各种服务的公司,如模具和包装材料的生产厂家和运输公司。这些公司彼此分工协作,经营着世界上最先进的陶瓷业[1]。
资源禀赋型企业集群中网络效应δ的大小主要由区域资源的富集程度、开发加工质量以及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在这种网络结构中,资源型企业在网络效应δ的利益分割中占有明显优势。比如在一个矿区,煤矿企业就会必比周围集聚的设备厂家更多地分享到网路效应。
3.2 产业关联型
产业关联型是指由生产的前向与后向联系所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模式(见图2)。
图2 产业关联型集群
Fig.2 Industry-allianced cluster
供应商包括原材料供应和初级或中间产品供应者。最终用户可以是众多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指向区域内特定市场上的消费群,也可以是一个采购众多中小企业产品的大型企业。前者如许多世界级风景区围绕旅游市场而形成的中小企业群,后者如大型汽车制造商附近星罗棋布的中小企业群。不同企业其前向或后向联系的强度不同。一般,以生产初级或中间产品的中小企业前向联系较为明显,而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特别是一些高技术产业的前向联系并不明显,这些企业只将其产品的很少部分销往当地市场。对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后向联系十分突出。因为中小企业没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搜寻适宜的供应商,只能囿于相对狭小的地方范围内。
产业关联型企业集群中网络效应δ的大小取决于供应商、制造商、客商、最终用户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存在的关系不是线性的,而是错综复杂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用户)都会对网络效应δ有所贡献。但可以理解的是,其中制造商在网络中是地位最高的节点,也是最终得到较高δ分配额度的行为主体。
3.3 共享设施型
共享设施型是指企业受益于地区特有的公共基础设施而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模式。企业最初选址要考虑区位的最低成本优势(包括劳动力成本、运输费用、用房租金和公共事业费等),在随后为争夺有限资源而展开的厂商竞争中,原有的种种区位成本优势逐渐丧失。此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形。一是企业集体迁移,就像近年来我国广东佛山一带的建筑陶瓷企业由于生产成本上涨纷纷向西部迁移;二是仍然有许多企业在原集群地经营,此时,集聚的优势不再与低成本相关,而是得益于集群组织中形成的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
共享设施型企业集群中企业在公共设施面前“人人平等”,网络效应δ大小取决于公共设施的质量及其企业对公共设施建设维护使用中所起的作用。
3.4 知识富集型
知识富集型是指依托高校、科研机构而形成的智密型的中小企业集群模式,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极具潜力的新型企业集群。美国硅谷的信息业中小企业群是其典型代表。智密型的中小企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高技术企业。知识富集型的中小企业集群有着不同于传统企业集群的许多特点:①企业及其产品的知识含量高;②企业集群受创新集群的影响;③企业成长受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发展轨道的制约;④企业经营的高附加值和高风险性共存。信息化条件下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是集群研究的重要前沿之一。
知识富集型企业集群中网络效应δ的大小取决于各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科技含量(R&D人员、机构和专利技术产出等)以及对新技术的吸收、应用和创新能力。网络中具有明显技术优势的企业,特别是成为网络中技术中心和人才培训基地的企业理所应当分享到δ的更高份额。当然,企业在网络中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网络的演变会使企业的地位发生改变。
3.5 外力驱使型
外力驱使型是指在外生条件驱使下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模式。外生条件多种多样,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也形态各异。①由大企业改造、分拆而形成的中小企业群。典型例子就是90年代克罗地亚造船业中小企业群的形成。②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的中小企业群。香港金融企业群就是国际跨国公司投资营运的结果。③国家政策导向和行政部属所形成的中小企业群。一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企业就属于这一类型。这部分企业集聚起初并不是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政府的政策驱使起了很大的作用。
外力驱使型企业集群中网络效应δ的大小和企业分配δ的机制取决于各不相同的外生条件以及企业与外力驱使主体(解体前的大企业、跨国公司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但是企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最终要依靠网络中产业链的形成,依靠优惠政策并不能长久维系集群的存在。
4 结论与建议
我国是一个中小企业众多的国家。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国工业产值和实现利税中分别占60%和40%左右,提供了大约75%的就业机会[5]。但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仍处在粗放发展阶段:中小企业之间的协作网络薄弱、交易成本很高,技术创新和集群发展能力还很低,大大小小的开发区中很少有严格意义上的中小企业集群。当然,在我国有不少处于成长之中的中小企业集群,如北京的中关村,短短的十几年里,便成为大量中小企业诞生和繁衍之地。1988年5月建区时区内仅有企业400余家,至2000年已发展到5711家,且仍以年均22.23%的增长速度发展[8]。
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集群对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作用,把推动中小企业群的形成与发展,作为产业组织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取向,探索集群规律,促进集群发展。①中小企业要明确自己在工业体系中的定位,坚决摈弃“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思路。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基础上,将企业活动专注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层面。当一个中小企业渴望更好的发展环境时,自己也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当追求长久的利益回报时,不可以忽略企业对产业系统的贡献。现代企业家应将“产业群”和“供应链”思想内化为主动的企业行为。②各级地方政府应从产业组织的战略高度,选择合适的行业,在公平、互利、自愿基础上,引导企业走集群化发展道路。政府可以对中小企业群的形成发挥作用,但这种作用应该尊重市场的选择性规律、尊重集群的内生性规律。我国现有的各种开发区,有一些开发区尊重市场和集群规律,考虑了开发区周围的各种资源禀赋及其原有的基础,发展势头良好;但也有一些开发区没有尊重这种规律,片面依赖政府的号召力与政策作用,一轰而上,有始无终。政府耗巨资建造的配套基础设施,也难以起到“筑巢引凤”的目的。所以,政府应着力于巩固现有的或处于萌芽状态的群集区,顺势引导,而不是从头做起。③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以后,可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但是,由于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并不一定需要契约来维持,而要通过企业主之间的信任和承诺来进行协调。在面临外部市场剧烈竞争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极易发生内部过度竞争而出现竞相偷工减料、伪劣产品泛滥的局面,最终不仅损害业主利益,也会使中小企业集群所在地区形象受损。这种情况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群中时有发生。“信用交易”是建立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更是这样。④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企业集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技术和知识的供给,所以我国高技术中小企业群应靠近大学或研究机构。实证研究表明,公司与大学的交往密切程度受到双方之间地理距离的强烈影响。公司与大学的相互距离越远,双方相互作用的强度越小。⑤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效应,从宏观层面来说可以促进一些欠发达地区或边远地区的发展,所以,我国开发中西部也可以借鉴这一思路,通过国家的一些优惠措施,比如低息贷款、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的方式鼓励中小企业以群体的方式发展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
修改日期:2003-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