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新跨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观论文,以人为本论文,新跨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长期高扬着以民为本的发展观。在我国现实社会,有物本位、官本位乃至神本位等非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任务基础上提出来的。我国新宪法在相关条文中写进了涉及公民具体利益和基本权利的内容,最为突出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上升为了国家意志。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选择,使“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等长期没处理好的问题从理论与制度上得到了更好解决,使物本位、官本位发展观受到了严正驳斥,使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登上了新的阶梯。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又叫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或人本发展观。
人本即民生,在本质上体现为人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本义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中心,即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手段,以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其核心内容是尊重人。以人为本并非人本主义的代名词,也不是普遍适用的一般性原则,它在不同关系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有其特定的基本涵义。其一是一种对人的主体地位与作用的肯定,即强调人是主体,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主体,又是价值评价的主体。因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以人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程度又是衡量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尺度。其二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为了人、解放人、塑造人和依靠人,其关键是尊重人,包括尊重人的生命、权利、利益和自由,尊重人的价值、能力、人格和个性,尊重人的劳动、创造和创新等。其三是一种思维方式,即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既要坚持并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命运给予终极关怀,又要关注人的共性与个性,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责任。总之,以人为本的本质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以现代人文精神为导向,以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的需求为主线,以保障人的权利、体现人的价值为核心,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中实现人自身的发展。由其基本涵义所决定,以人为本的具体内容为:第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第二,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第三,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第四,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因为它决定科学发展观的其它方方面面。
由以人为本所决定,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因为以人为本离不开发展,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充分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因而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
由以人为本所决定,发展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因为,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以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始终把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政治需求以及自身发展需求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防止只见物不见人、只见官不见民的偏误。
由以人为本所决定,发展的基本内涵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协调;必然要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世世代代永续发展。
由以人为本所决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五个统筹”。现代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虽使当代中国公民步入了“总体小康”,但并没使所有公民普遍受益。因为,发展还不平衡,城乡差距、中东西部差距、高中低收入者收入差距都比较大;发展还不全面,经济虽有发展,但社会“这条腿短”,自然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发展总水平还较低,根源于国内发展不足,对外开放不活,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衔接不够。部分人小康、低水平小康不合以人为本原则,经济孤军突进也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统筹兼顾,逐步形成整体协调、机制完善、功能高效、持久有序的发展态势,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各业、各地、各群体、各个人,让公平与效率有机统一,以人为本才能化为现实。
由以人为本所决定,发展的实质或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在当代中国,物质和精神财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雄厚,但这并没改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也没扭转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发达的格局。人均GDP(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实现只是经济起飞的拐点,距离经济现代化和社会全面进步还有很长的路。只有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新的发展思路,没有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纸上谈兵。
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其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创立,从理论与制度上确立了正确处理“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基本依据。
二、以人为本发展观是对物本位、官本位发展观的批判与否定
冷静观察现实,长期以来,“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并没有很好处理,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发展观出了问题。一些人片面地把经济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把经济发展等同于GDP的增长,把GDP增长当作评价政绩的唯一指标,认为“发展是硬道理”就等于“GDP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等于“GDP增长为中心”;为了GDP增长,不惜掠夺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不惜一方致富、八方遭殃,不惜吃祖宗饭、砸子孙碗……这是“物本位”意识的典型表现。一些官员“为人民服务”就是“为我服务”,为创个人政绩,不顾当地实际,不问市场前景,大量投资上项目,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为了个人升迁,大搞亮丽工程、夜景工程、楼堂馆所等形象工程,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为了个人名位,大量圈占土地引外资,拖欠工资搞建设,存在严重的假政绩现象……这是“官本位”意识的典型表现。物本位、官本位发展观都没有把“人”尤其是“民”放到应有位置,根本违背了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因而与以人为本发展观相对立,必然阻碍“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等问题的正确解决与处理。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仅是对物本位意识的批判与否定,而且有利于消解官本位意识。
物本位发展观是一种急功近利、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其根本点在于:GDP至上,“为生产而生产”,即以GDP增长为目标,片面认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增加财富,增加财富的目的是发展生产,而人只是纯“经济人”,只是依附于物的经济发展手段和工具。这种以物欲追求为目的的发展观,在实践上必然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生态的严重破坏、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人格的严重扭曲和社会道德的严重失范与沦丧。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经济落后的困境,容易受物本位价值观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有很大发展,但在世界大格局中仍属发展中国家,物本位价值观有其深厚的土壤。20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就制定了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五”计划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思想,但各地在实践中大都还是把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进入21世纪,面对各种恶性发展所带来的后果,人类迫切需要反思物本位价值观,调整发展思路,以摆脱发展困境。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全球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西方社会就提出了人本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以反对和消解物本位发展观。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以人为本发展观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新理念,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以人为本发展观是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为出发点与归宿点的发展观,其根本点在于:“人的因素第一”,“增长是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增长服务”。以人为本清楚地表明了人在执政兴国和建党中的地位:人是根本、是目的、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同时,人又是手段、是社会历史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最重要手段,历史就是为了人并依靠人的人类创造活动过程。因此,要重新审视发展,要用以人为中心,并由经济、社会、人文与生态等指标组成的完备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发展。单一CDP指标虽能一定程度地反映一定时期内一国的经济总量,但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发展的全部情况,更不能反映经济、社会、生态的总体发展状况和经济福利的全部内容,尤其不能充分反映当前和未来的福利变化以及人的具体发展情况。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维护人的价值、尊严与社会公正,在尊重人、爱护人和关心人的基础上,使每个人、每代人都平等地得到发展机会,获得发展的实惠,避免“人本”危机。由此可见,人本位发展观是对物本位发展观的根本否定。
当然,以以人为本取代物本位,并非要否认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事实上,“以人为中心”和“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两个不同系列的问题。前者是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后者是就各项工作的关系而言。另一方面,二者又有内在联系。因为人是发展的目的,当然也就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非为经济而经济,而是为了人,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只有经济发展了,人的中心地位才能最终落实。因此,经济建设是实现人这个目的的根本手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要始终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民众;而坚持以人为本,则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们在享受发展成果之时也为社会创造和贡献成果。要处理好为了人和依靠人的相互关系,既反对见物不见人,又反对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官本位”意识则是一种高高在上、自以为是、见官不见民的发展观。这种思想虽然也考虑人的利益要求,但它所考虑的并非大众的利益,而只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少数当权者的利益,“人”或“民”沦为“官”借以升官发财、以权谋私的工具;其行为方式不是从如何更好地服务公民与社会出发,而是从服务政府内部管理、方便官员自上而下的内部控制和捞取私利出发。所以,在官本位社会中,真正的历史主体是被忽视的,“为民”、“为人”只是形式;各行各业唯官为大,官职几乎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不论何时何地、智愚聪顽,“官”都被尊为第一把交椅,而且收入待遇、社会地位甚至个人成就、人生价值等都视有无官职和官职大小而定。这种以官为中心的发展观,无形中为人们确立了一个不正常的利益导向,因此,在实践中必然造成“官大一级压死人”,不管规模、效益、实绩如何,只要行政级别高,就可傲视那些业绩比自己好而级别比自己低的单位和个人;必然造成人们对“乌纱帽”趋之若鹜,跑官、买官、骗官成为官场常态,官场拥挤而各行专业人才短缺;必然造成政府部门对社会服务需求的响应慢、成本高、效率效果差等问题。在我国,官本位意识源远流长,数千年儒家文化从来没有超越官本位传统,而是不断与之相互作用,最终融为一体。在现代中国,官本位制度已被消除,但官本位思想还长期存在;在一些部门和地方,只要握有实权,捞取制度规范外的好处就十分方便且无人监督、无人见怪,无形中又助长了官本位。官本位思想流传至今,已成一种“官气”加“铜臭气”再加口是心非市侩气的变种,并成为滋生物本位现象的现实土壤。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官本位残余所带来的种种恶果,必须彰显民众的主体意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以人为本发展观作为执政兴国的新理念,在此也具有强烈的针对性。
三、以人为本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与发展
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创立,不仅在实践上有重大意义,而且在理论上有重要价值,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第一,以人为本发展观实现了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重视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一贯作风,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一贯思想。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长期高扬着以民为本的发展观。从毛泽东强调“发展是基础”,到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再到江泽民同志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虽然探讨发展的背景与角度不同,提出的发展理论与发展战略、策略不同,但其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人民服务,也就是以民为本。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理论把“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评判改革是非成败的根本标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旗帜上都写着同一项核心内容,那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发展的本质与核心是以民为本。在新形势下,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写进党的决议和国家大法,作为当代中国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这在党和政府的历史上尚屑首次,也是科学发展观最重要、最根本的创新。
第二,以人为本发展观更具有包容性。因为以人为本发展观所强调的“人”比“民”外延更广。“民”是社会成员中的一部分人,即在政治和法律上有一定界限的“人民”。而“人”指全体社会成员,它不仅包括中国最广大人民,而且包括其他一切中国公民和在我国活动的外国公民。它不仅包括人民内部各群体,而且包括在我国活动的其他社会群体。这里的发展不是少数人的发展,而是所有同时代人的发展,任何个体与群体要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发展为代价。它不仅包括中华民族,而且包括类存在意义上的整个人类。因为要实现以人为本,就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切实承担中华民族对人类共同发展应尽之责。它不仅包括当代人,而且包括子孙后代。因为要实现以人为本,就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不以牺牲后人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需求,倡导与实现代际主体公平。从以民为本到以人为本,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关系变化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也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博大宽广的胸怀,更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长治久安并争取更多人心。
第三,以人为本发展观比以民为本发展观更富有内涵。以人为本意味着:进一步强调人的主体性,明确把人理解为一切事物的根据和本质,进一步关注人的生活世界、人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命运。因为,根据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理论,以人为本的“本”有三层基本含义:相对于人对人、人对物的依赖,它把人当作主体,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责任的主体;相对于人被边缘化,它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前提、最终本质和根据;相对于人作为手段,它把人作为目的。以人为本意味着:任何个人都应享有作为人的权利,对任何个人的正当权利都应给予合理尊重;既要关注人们之间作为人的共同性,又要关注人们之间作为人的个性差异;对与人有关的事物,如自然、资源、环境等,都应注人人性化的精神和理念,给予人性化的思考和关怀。
第四,以人为本发展观更具有超越精神。以人为本是物本位的对立面,其本质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重新审视人的发展,用人权、人文、教育、社会保障、人居环境、自然生态、城市化、信息化、就业率等指标来全面评价人的发展,对一切违背人性发展和不尊重人的现象进行反思与超越;就要在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自然协调、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就要落实“五个统筹”,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每一代人。
第五,以人为本发展观从理论与制度上更好解决了“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等问题。以民为本发展观主要是针对官本位发展观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的以民为本发展观不同于其它社会的民本思想,其“民”指人民群众,主要是与“官”相对,以民为本即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正确处理干部群众的关系,反对以官为中心。由此决定了以民为本的发展思路。而以人为本发展观主要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严重物本位现象提出来的,但同时也是对官本位意识的消解。因为物本位已酿成灾难,颠倒了人与物的关系,损害了人的根本利益,所以要强调以人为中心,为人的全面发展而发展;因为官本位还没有消退,所以要强调为所有人发展,而非只为少数人发展、为“官”发展;因为官本位与物本位其实紧密相连、相互滋长,所以要高扬以人为本。由此决定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显然,这一思路更有利于解决现实发展中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