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定位与虚拟读者权利的保护_图书馆论文

MOOC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定位与虚拟读者权利的保护_图书馆论文

MOOC环境中高校图书馆定位及虚拟读者权利保障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权利论文,图书馆论文,读者论文,高校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MOOC同MOOCs,全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通常译为“慕课”,在台湾称“魔课”,作为一种在线教育的新兴模式,MOOC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全球化学习交流社区。MOOC的前身源自OCW,200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开设“Open Course Ware”(简称OCW)。2011年10月份,有OCW制作经验的斯坦福计算机教授Andrew Ng在网络上开设了一门叫“机器学习”的MOOC课程,超过10万人报名;斯坦福大学的另一名教授Sebastian Thrun开设的“人工智能”MOOC课程,也得到了很好的响应,这两门课程奠定了MOOC模式的基础。此后,两位教授分别创建了两大MOOC平台Coursera和Udacity。在被视为MOOC元年的2012年4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成立了非营利性质的edX平台,加入MOOC行列。由此,MOOC三巨头形势形成。

      到2013年底,Coursera独揽近600万注册用户,平台上聚集了来自107所大学的558门课程,edX、Udacity也都超过百万用户。世界各地还出现了很多非英语平台,例如法国的FUN、德国的iversity、日本的JMOOC[1]。

      清华大学在2013年10月加入edX联盟后发布了中文“学堂在线”MOOC平台。数据显示“中国慕课”已覆盖300万在校学生[2]。

      2 MOOC教育模式解析

      2.1 MOOC的教育理念

      MOOC的特点在其缩写中均得到了体现,即大规模、开放公开、在线。课程以知识点为核心来组织,每节课讲授一个或数个知识点,形成知识单元;课程教材大都以Video形式呈现,也有的辅以PPT或者PDF课件,方便学员下载、自主复习。在MOOC学习中,学生需要主动去寻找资料,完成功课,进行研究,所以很多大学和企业青睐有过MOOC学习经历的学生[3]。

      除了讲授知识之外,MOOC大多设计了作业和考试等考核反馈机制,这是MOOC作为第二代公开课进步于第一代公开课OCW最突出的特点与优点。通过作业、考试等完善的考核机制来判定是否给予学员学分、证书等鼓励;教师及高校也通过此种方式收集大规模反馈数据,改进课程。

      MOOC的理念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

      (1)制度化利他主义。作为一种助人利他的社会行动,现代社会工作既不是奉献型的,也非完全互惠型的,而是表现出制度化利他主义的基本特征。高等教育亦属于现代社会工作的范畴,这种社会工作的利他行为是制度支撑着的社会利他主义[4]。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赖夫对此有十分精辟的说明:教学资源的开放是一个教育机构应有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这充分体现了大学教育的利他主义;MOOC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教师个人也借此提升个人显示度。

      (2)大学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据国内数据显示,MOOC的中国学员里50%为大学在校生,40%为职场人群,还有10%左右是中学生[1],MOOC给这些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国内外名校课程,对于社会人与中学生更是开拓了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

      2.2 MOOC课程实例分析

      为了解MOOC课程学习的特点及其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笔者注册参加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2013秋季课程。该课程总共20课时,核心主讲是中科大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及校图书馆的老师。课程内容围绕科研入门、中英文数据库使用介绍、WIZ RSS思维导图等信息管理分析工具使用、专利相关介绍、科研论文写作、学员自主分享等主题,按照知识点组织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课前操作简单,安装汤森路透平台即可在线听讲,出席网络课程与否,都会有邮件反馈至学习者处。每次课程会根据内容需要,不定期布置相关作业,网络学员以帖子的形式发布到所属网络班主页来上交作业,助教及时判分,便于学员参考学习,规定至少完成7次作业才能获得结业证书。2014的春季课程已换到TopU MOOC课程新平台,学习社区功能更加凸显[5]。

      通过全程跟进中科大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公开课,得到了以下体验和收获:

      课程内容涉及为知笔记、思维导图、RSS阅读器使用等模块时,网络学员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使用这些社会化软件,完成作业提交。但当课程涉及如何快速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引文分析软件HistCite的使用时却出现了一些问题。该期作业要求在Web of Science中检索并下载自己所关注领域的文献信息,再利用HistCite软件来分析所关注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知识图谱。结果,此次交作业帖子中就出现了“自己学校没有购买Web of Science数据库,作业做不成”等消极反馈,甚至有抱怨中科大图书馆未能为此课程学习的社会成员(即社会虚拟读者)提供支撑的声音等。类似的问题在其他的MOOC课程学习中也时有发生。

      由此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大学图书馆有义务服务于类似于MOOC课程学员这类社会虚拟读者吗?如果开放这类服务会给大学图书馆带来哪些影响?高校图书馆在MOOC时代的缺位是合理的吗?如果不合理,那么该如何适当弥补?

      3 高校图书馆在MOOC教育中的定位问题

      MOOC的课程设计使学员可以自己观看视频完成作业,学习的自主性极强。一些馆员就此产生了“将不再被需要”的悲观愿景。这些悲观情绪并非空穴来风,如美、加等国一些大学提供的MOOC课程中,图书馆员的参与已受到限制,甚至完全没有参与[6]。

      如美国高等教育界2013年中产生了抵制桑德尔的MOOC课程《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一样,大学教师担心外校优秀MOOC课程将影响自己的“饭碗”,也有教师觉得自己在准备和讲解MOOC课程的过程中需要讨好学生,因而大学教师中对于MOOC存在相当的抵制情绪。同理,图书馆员也在隐忧之外存在着某些抵触情绪。有人担心MOOC环境不再需要图书馆员,如认为由于平台设计的原因,图书馆员很难参与,特别是在Udacity这类盈利性平台上。但也要注意到,Coursera和edX的经验均证明高校图书馆和图书馆员是很重要的[7]。

      MOOC之于大学可以提升影响力,促进协同创新,改进教学。那么,对于高校图书馆又何尝不是?所以在抵触情绪之外,高校图书馆的馆员更应当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迎难而上,积极参与MOOC浪潮。

      3.1 图书馆是MOOC教学的重要参与者

      由于所有嵌入MOOC课程的材料都与完成学习任务密切相关,学习者如果跳过这些材料就根本无法完成随堂作业和课程考核。迄今为止,MOOC仅仅提供了课程的授课部分:讲座录像。几乎所有需要学生自己完成的学习环节都是缺失的,例如教材、教参和其他学习资料。其他在传统高等教育中由学校提供的配套服务,诸如图书馆和学习辅导等内容同样也是缺失的。而MOOC大量的学习需求通过利用在线学习资源和互联网技术这种方式导向图书馆[7],因此大学图书馆的学术信息资源是MOOC学习及其作业完成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也是教师组织MOOC课程内容的重要参考资料来源。就教师而言,很希望能有高校图书馆的“教学馆员”参加到MOOC课程团队中,加入一门课程的学习社区,全程提供背景材料的检索、筛选、推荐、萃取、链接和相应版权顾问服务,提供在线信息参考咨询服务,为MOOC课程的本校、外校学员提供资源获取服务,甚至建设制作MOOC课程的课件、视频等活动。高校馆员在MOOC教学中的职能体现为教师备课、学生学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助理教员”。

      其实,高校图书馆作为独立机构也有能力提供MOOC课程。如美国的维克森林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图书馆在2013年3月开设的MOOC课程,其受众即为本校校友及学生家庭,内容关于在线学习Web知识及与图书馆员的有效沟通[9];中科大公开课《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主讲老师罗昭锋也是中科大图书馆的一员。

      此外,MOOC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延续性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将不同阶段的教学资源整理、保存,这一工作不仅能够为新版课程、相关课程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外校学员提供丰富的资源参考,大学图书馆无疑是能够承担长期维护、组织、管理课程资源的最合适人选。

      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以及馆员的服务通常仅仅面向校园内读者,尚未关注以MOOC课程学员为代表的这类“虚拟读者”,这显然是读者服务工作的缺失,同时也没有充分发挥数字资源保障的作用。

      3.2 MOOC环境中高校图书馆的“虚拟读者”

      所谓“虚拟读者”,即在图书馆外远程访问图书馆网站、享受图书馆服务的读者。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图书馆读者群体必然由单一的“到馆读者”分化为“到馆读者”和“虚拟读者”两类,界定两种分类的依据就是读者是否亲临图书馆[10]。

      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校内读者均具有到馆读者和虚拟读者的双重身份,校内读者离开校园时,即成为通过VPN访问图书馆的虚拟读者。但高校图书馆的虚拟读者并不仅指这类校内VPN虚拟读者,它的涵义更为广阔一些,至少包含了校内读者和校外社会读者两大群体,这里的校外社会读者,即“社会虚拟读者”是一个有待界定的概念。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虚拟读者大致包含了五大类型:

      (1)“通用借书证”读者,他们基本是某一图书馆联盟的读者,一般侧重于纸质书刊借阅,如持有“江苏省高校通用借书证”的读者和持有“南京高校(江宁地区)图书馆联合体学生通用借书证”的读者就是分属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联盟和江宁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的两个不同范围。

      (2)原文传递和馆际互借的读者,他们是通过其所在图书馆中介获得服务的读者,这类虚拟读者所获得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延伸比纸质借阅要深,通过自己所属图书馆与其他图书馆建立了更加深入的联系。

      (3)校友或其他相关人士,他们虽然已经离开大学,但与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在国外大学图书馆中这类读者是非常重要的群体,在我国目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只有港澳地区大学图书馆的校友服务较为突出[11],这类虚拟读者是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延伸服务的重要领域。

      (4)远程教育的学员群体,这部分虚拟读者中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读者,同时也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延伸最值得开拓的新领域,包括高校精品公开课程的视频学习者、高校远程教育学院学员以及本文重点讨论的MOOC学员等。

      (5)普通社会读者,或者可以说是一般网民。

      上述不同类型的社会虚拟读者,其权利也有所不同,分层级由低到高依次为:

      第一层,普通网民,属最低层。只能访问图书馆主页上的相关信息及公开的电子资源、普通的参考咨询服务等。与公共图书馆不同,这部分读者一般也不能办理高校图书馆的读者证。

      第二层,原文传递的用户,通过自己所属馆的中介与外馆发生联系,获取所属馆没有的纸质文献资料原文或电子资源原文,多数情况下需付费,种种限制条件很多。

      第三层,校友,可通过电话咨询、网上咨询平台、电子邮件、VPN等多种形式实现远程访问[12]。国外高校图书馆一般把校外人员分为校友(Alumni)和游客(Visitor),两类人员利用图书馆的权限有所不同。大部分国外高校图书馆仍赋予校友访问电子资源的权限,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网站“校友门户”的建设[13]。相比而言,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校友服务方面较弱,制度化不够。

      第四层,高校联盟或图书馆联盟的师生,侧重点在实体纸质馆藏资源书刊等的借阅,对其他服务关注度因地域差异而各自规定,差距很大。如持有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江苏省高校通用借书证”的读者可以在全省范围内的高校图书馆借阅纸质书刊,却不能使用联盟内外校的电子资源;而持有“陕西省高校图书馆通用借书证”的读者则明确了可以在借阅书刊之外亦有阅览和使用外校电子资源的权利,被当作本馆读者同等对待。

      第五层,远程教育的学员群体,目前享有的图书馆服务权限非常模糊,各学校做法不一,缺乏清晰的界定,亟待明确。针对传统的远程教育学员,所在高校的图书馆往往是预先组织整合好数字资源集成于图书馆主页便于这类学员访问。如美国布法罗大学图书馆向远程学生提供以备用资料为主的课件资料,该馆把所有课件的备用资料放入网站,供已注册相关课程的学生使用,提供期刊全文检索、网上答疑系统、在线支持服务等[14]。

      总体说来,各国、各校图书馆之间对于远程教育的学员其资源使用权限规定各有不同,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其权利必定远低于本校在校正式学生。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的第四章“读者服务”的第二十一条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15]。规定说明了高校图书馆需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社会化职能。

      以往探讨高校图书馆社会读者服务都是围绕“高校图书馆应不应该向社会开放”等到馆服务的,即图书馆向社会物理开放。而本文重点讨论的“社会虚拟读者”及其服务,无疑属于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一种,相比物理开放,更具可操作性,侧重于对数字资源的利用和服务方面。MOOC使课程的学习者从本校学生拓展到外校,甚至是社会大众。这也意味着学校的教育责任由“有限的校园”向更广阔的社会群体延伸。

      作为教学辅助机构的图书馆,其读者对象随之从单纯的校园读者群向大规模的校外读者扩展,社会读者群体中虚拟读者的管理问题由此凸显出来。如何在保障本校师生资源服务权利的同时,更好地为虚拟读者服务,承担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这一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高校图书馆在MOOC环境下如何对待社会虚拟读者的权利问题。

      4 高校图书馆社会虚拟读者权利保障

      在MOOC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无疑应当调整内部机制和服务理念以保障虚拟读者的权利。高校图书馆为参与MOOC学习的虚拟读者所做的管理和服务创新,是可以与原有服务无缝衔接的。

      4.1 虚拟读者的权限管理

      对虚拟读者的权限管理,主要体现在如何创造条件使MOOC注册学生、MOOC虚拟读者能够方便、合法地成为“图书馆的读者”,进而获得合理、合法使用图书馆资源的权利,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图书馆资源面向MOOC学习者开放的法律风险。

      就虚拟读者的身份验证、数字资源开放限制等而言,具体设想措施如下:

      (1)分时段开放数字资源访问。设置专用VPN账号,提供固定时段的资源访问。MOOC课程多以周为单位进行教学,一般于周末等特定时段开展,开课学校所在图书馆相关资源可在这些特定时段放开相关资源库,过期关闭,以此督促学员完成作业,以利于选修本校MOOC课程的社会虚拟读者使用。

      (2)MOOC课程用户密码验证访问。MOOC学员需要在学校的公开课论坛注册账号,提交作业、交流、打分等,因此,每位MOOC学员都有自己的账号和密码,这就为网络学员的身份验证提供了可能。可以根据MOOC学员的人数,和数据库商商讨增加并发用户数。有了学员账号的登录验证,就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且降低了风险,从而保障了本校的网络虚拟学生拥有合理的资源权限以及MOOC实践的有效开展。

      (3)加强MOOC课程用户信息行为监控

      由于高校图书馆相关资源都是对MOOC正式学员账号验证登录的,对于恶意下载过度使用的远程责任人可以做到追踪与问责,对于情节严重者可通过通报所在学校、封号、不发结课证书等手段有效惩戒,甚至可以记入MOOC诚信档案。

      4.2 建设MOOC教学机构资源库

      考虑到版权问题,大多数MOOC教师往往只能使用自己拥有知识产权且愿意开放的私有资源以及不受使用限制的OA资源。

      依据我国新修订的《著作权法》第十四条规定:“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16]。在此条款下,MOOC教师在组织MOOC课程教学,或图书馆在集成MOOC教学资源库时,建立具有自己独创性汇编版权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受法律保护。图书馆自建的这类汇编性质的数据库必须具有原创性,在选取材料时应注意避免复制他人数据库的全部和实质性部分内容,并保证数据库编排方式的独创性。这种原创性的MOOC自建机构资源库由于凝聚着课程教师和图书馆员的心血与努力,因此具有自主编排汇总的版权与著作权。

      美国公益图书馆豁免制度明确规定:“复制或提供行为不直接或间接以商业盈利为目的;馆藏向社会公众或不仅向其附属机构或者其所属机构的研究人员开放,而且也向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研究的其他人开放(此点非常适合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和MOOC机构资源库等向MOOC学员开放);复制或提供作品要有版权声明”。从豁免情形来看,中美有差异,美国版权法规定主动复制行为的豁免适用于保存、替代、研究、馆际交流等目的,既包括了文献保藏的内容,又包括了文献利用的内容,而我国著作权法则仅限于陈列、保存和替代的保藏目的,涵盖的行为范围过于狭窄[17]。所以,图书馆在正确行使版权豁免权利时,需要注意我国《版权法》的具体规定,以避免知识产权的侵权纠纷。

      图书馆建立MOOC教学资源库,对数字资源的整合并不仅局限于教师的知识产出,还可以扩展到其他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最终形成由教参书、课件、讲义、教学大纲、随书光盘、作业、考卷、多媒体音频、视频、网络教学资源等丰富资源类型构建的MOOC教参系统,为读者营造一个立体、全方位的学习系统[18]。

      MOOC教学资源库不仅可以为MOOC学习者提供资源储备与学习系统支持,同时也方便MOOC教师进行课程回顾,改进课程,保障MOOC教育的延续性,这也是对OA运动最好的诠释与支持。

      4.3 图书馆有偿共享资源的讨论

      服务免费与资源有价的矛盾长期存在,使图书馆虚拟读者服务收费问题不可能避开。“有偿共享”是资源共享资金补偿的主要手段之一,且“有偿共享”在一定层面上也有助于明确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通过资源共享服务的收费,给读者一种制约,保证了读者不会“滥用”图书馆的共享服务[19]。有偿的服务方式对于提升馆员积极性、维持图书馆服务的持续运行、制度化保障虚拟读者的权利都是必需的。

      对于“有偿共享”服务的付费策略,“按量计费”、“你读书我买单”的“按用付费”模式或许将成为虚拟用户资源服务模式的主要方式。举例而言,复旦大学图书馆为方便本校师生的校外访问,委托复旦大学信息办公室开通了专门的免费代理服务器(libproxy.fudan.edu.cn:8080),用于访问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其他网站不能通过该代理访问。免费代理出现ERROR提示时,也可以设置收费代理访问(proxy.fudan.edu.cn),端口:8080。无论免费或收费的代理,都是针对在校外的本校师生这类“虚拟读者”的,目前尚未面向社会“虚拟读者”[20]。事实上,这种通过收费端口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自动计费扣费的方式完全可以推行。值得关注的是,受MOOC冲击,出版界已经开始探索以较低门槛推行“按篇”、“按页”销售的应对策略。高校图书馆可参考采取适度收费的形式以实现对所属高校长期MOOC课程实践的支持。通过分级定价、有偿使用等方式,可以保证MOOC学员这类社会“虚拟用户”获取MOOC学习必要的信息资源。无论是出于对MOOC学分与证书的渴求还是提升自己的愿望,或学习研究的强烈需要,有偿分级定价都是他们会权衡选择的途径。同时,以“按用付费”的收费方式来界定高校图书馆虚拟读者的权利边界,也是一种直接、清晰而有效的方式。

      目前,在“有偿共享”资源收费实际操作层面的实际案例有: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制定的《访问奥克兰大学图书馆的会员资格与情形的规定》中确认了访问奥克兰大学图书馆的会员资格外的准会员资格范围,包括了更广阔的社会成员和校友,这些准会员资格的读者需要有一定的学历资格被图书馆认证。规定中还针对准会员资格读者明确了使用资源费用明细表,并于2014~2015两年内执行。针对准会员资格读者,若是只校外访问电子资源这一项服务,全年的费用为315美元,半年费用减半,若只选择书刊借阅服务这一项也是同样的价格,此规定在2013年9月被批准[21]。可见国外图书馆资源收费已有成例可循。

      众所周知国外MOOC三大平台中的两个都是盈利性的,却依然火爆,说明了MOOC收费仍然可以生存。可以预见,引入商业化模式是MOOC发展下去的一种必然趋势。由此可推测,图书馆针对虚拟读者的有偿服务是能够为此类群体所接受的。

      5 结语

      MOOC教育由于其开放、互动、免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众多高校、高知人群既是MOOC的建设者也是MOOC的学习者、获益者。相信未来更多的大学会承认MOOC课程学分,参与到MOOC建设中来。同理,高校图书馆也需要和高校一样获得社会的关注与认同,提升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地位,而这种提升正是来源于社会虚拟读者群体的关注与评价。

      本文探讨的高校图书馆虚拟读者中绝大多数是社会读者,他们在学习MOOC课程时获得的配套图书馆服务支撑是MOOC教育的必然。高校图书馆在明确了本馆虚拟读者服务边界的前提下,通过充分开展基于原有读者服务的延伸拓展服务,可使传统到馆读者和虚拟读者的权利都得到很好的保障。由此,高校图书馆的社会美誉度也会得以提升,这将会是一个是双赢的结果。

      在MOOC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高校图书馆在支持MOOC的虚拟读者服务延伸方面大有可为。这种延伸是有边界的,界定它的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均亟须引起图书馆界的重视,从而为在MOOC趋势中强化图书馆的核心能力提供支持与保障。

标签:;  ;  ;  ;  

MOOC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定位与虚拟读者权利的保护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