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的留白艺术论文_王成

浅谈生物教学的留白艺术论文_王成

湖北郧阳科技学校 湖北 十堰 442500

摘 要:“留白”能达到“无为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生物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活动,也应当讲究“留白”艺术。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导入、讲授、提问、结课四个方面巧妙地运用“留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物教学 留白 创新思维

“留白”在墨分五色的画面中,留下一方空白,任人遐思,可以是长空万里,也可以是碧水千倾,从而达到“无为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生物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也应当像绘画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艺术,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让学生主动地探究,用自己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补白”、去演绎、去创思。那么,如何在生物课教学中开展“留白”,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激活他们创新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笔者就生物课堂教学谈谈“留白”的一些体会。

一、导入时,引人入胜设“空白”

导入中“留白”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入境”,“入境”才能“生趣”。在开课伊始,教师可依据教材的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巧留“空白”,有意识地给学生悬念,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他们强烈的欲望和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拉开学习的序幕。

例如,在讲到《生物》中“食物链”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视频展示“鸟语花香,春色满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画面,把学生引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去,让学生自觉进入角色。然后设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是什么生物现象呢?通过疑问,创造了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冲突,给学生留下了思维上的“空白”,从而激起学生通过学习来填补“空白”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讲授时,欲擒故纵布“空白”

“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口,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探索,如果教师将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过于注重教学的“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故意留下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这样就起到吊学生胃口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生物》中“酶的催化作用的专一性”一课时,教师只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实验中学生发现了实验的不同现象,学生自然就产生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达”的“愤悱”心理,这时教师并不马上说出结论,利用“欲擒故纵”的手法“留白”,让学生思考、讨论,自己总结实验的结论。在这一实验课中,教师没讲的内容,正是教师有意留下的“空白”,学生做的过程、探讨的过程正是一个发现“空白”、探索“空白”、填补“空白”、发现真理的一个学习科学的过程。教师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点燃了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三、提问时,悬而迟决留“空白”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结果,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马上就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至于这个问题学生是否理解,探讨到何种程度,教师不得而知。这种不“思”只“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成了一句空话,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每一个问题提出后,应有意识地稍作停顿,布下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其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示。

例如,在讲到《生物》中“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时,提出一个问题:“大鱼吃小鱼是什么生物现象?”我没有让学生急于回答,停顿一段时间后,让学生举手回答。待学生回答完毕时,我也不急于肯定、否定或补充,而是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有稍作反思的时间,对于其他的同学,也拥有对照、鉴定、修正的时间。像这样有意识地停顿 “留白”,引导学生探讨、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更深、更透、更好。

四、结课时,巧留余韵思“空白”

好的结尾必须圆满有力,使知识得以概括和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时应把握好这个最后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笔”,给人以“课尽而言无穷”的享受。设置空白,弹好终曲,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求无限,即在一堂课的结尾注重浓郁的色彩和艺术的含蓄,给人以想象和回味。

总之,“留白”是生物课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教师巧妙地运用“留白”,做到实处含虚,虚处探实,可以充分激活课堂,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玉平 怎样上好一堂课关键要素总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2]《生物》,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2006年11月出版。

论文作者:王成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8月总第2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3

标签:;  ;  ;  ;  ;  ;  ;  ;  

浅谈生物教学的留白艺术论文_王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