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老工业基地区位优势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的重构_中国资源论文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的区位优势重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区位论文,经济合作论文,工业基地论文,重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411(2007)04-0079-(04)

一、中国东北地区在东北亚区域中的对外开放现状与分析

(一)中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国家间的对外贸易现状与分析

2005年,黑龙江省出口60.7亿美元,进口总额为35.0亿美元。其中,对俄罗斯出口占全省总出口的63.18%;其次为韩国,占5.82%;排在第三位的是日本,占4.38%,合计对东北亚地区出口占全省出口的73.38%。自东北亚地区进口合计占全省进口总额的66.01%。在东北亚国家中,俄罗斯是其主要贸易伙伴。2006年黑龙江省对俄罗斯进出口66.9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2%,占全国对俄贸易额的20%。黑龙江省的对外贸易整体水平较低,产品结构层次不高,对俄主要出口服装、鞋、纺织品、水果、蔬菜和大米,原木、原油、钢材、纸浆和橡胶等资源性产品则成为进口的主要品种;对日韩主要出口农副产品、家用或装饰木制品、大豆、玉米等,从日韩主要进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

2005年吉林省出口达24.66亿美元,进口达40.6亿美元。向东北亚地区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0.44%。其中,对韩国出口占21.86%、日本占15.09%、朝鲜占7.70%、俄罗斯占5.79%。对韩国、日本出口近几年相对比较稳定,而朝鲜、俄罗斯出口上升较快,截止到2006年11月,对俄罗斯出口已达到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倍。出口的初级产品占到35%左右,工业制品占到65%。出口商品主要为食品与活动物、原料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等。从日本、韩国、朝鲜等东北亚国家的进口约占全省进口额的28.7%。

辽宁省2005年出口234亿美元,进口176亿美元。东北亚地区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0%左右。其中,日本占27%,韩国占12.3%,俄罗斯占1.4%。2006年上半年,对俄罗斯出口增长迅速,增长48.88%,对日本出口仅增长3.18%。2006年上半年,辽宁省从日本、韩国、俄罗斯、朝鲜进口合计约占全省进口额的37%。外贸出口主要依靠初级产品、粗加工制成品,而精深加工制成品、附加值较高的技术类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不大,主要依靠加工贸易和外资企业。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商务厅统计资料

东北地区对外出口贸易存在明显的地缘性,东北亚周边国家是其主要的出口对象。东北对韩日两国的出口相对比较稳定,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农副产品、初加工产品为主,但近几年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有所上升,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对俄、朝、蒙出口增长迅速,特别是对俄出口潜力极大,增速明显,并且在加工产品方面,东北地区在这三个国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二)中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国家间的对外投资状况与分析

2005年,黑龙江省合同利用外资18.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2006年上半年,合同利用外资13.5亿美元,同比增长7.73%,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7亿美元,同比增长19%。但是,利用东北亚国家的投资却相当少,实际利用额不到全省的1%。并且,近几年有加速下滑的趋势,数量和比重分别从2002年的7115万美元(19.69%)下降到2005年的1293万美元(0.93%)。2005年,黑龙江对外投资合同额为4.29亿美元,实际投资3.61亿美元。东北亚地区是其主要投资区域,其中在蒙古投资2.12亿美元,占49.4%;在俄罗斯投资1.24亿美元,占28.9%,两者合计占78.3%。

吉林省2005年合同利用外资9.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6亿美元。其中,东北亚国家在吉林省的投资占到15%左右,主要是韩国和日本。从累计数量上来看,韩国和日本合计在吉林省的实际投资约有10.4亿美元,占吉林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0%左右,分别排在第3位和第6位。吉林省对外投资规模相对较小,63%的企业和机构集中于俄罗斯、美国、朝鲜、韩国、香港特区、日本等六个国家与地区。

辽宁省2005年合同利用外资11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9亿美元,韩国和日本共计投资9.24亿美元,占辽宁省实际投资总额的25.7%。从累计数量来看,日本在辽宁的投资比重虽然较大,但下降趋势明显,已由原来的60%降到了近几年的15%左右,2005年只有11.42%;韩国的投资近几年有所上升,由原来的不足2%,增长到目前的14.33%,是在辽宁省投资增长最快的国家。辽宁省2005年对外投资总额1.08亿美元,在东北亚地区的投资不明显,分散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在东北的外商投资国别中,日韩两国一直处于东北地区外商投资国(地区)的前列。日本的投资在吉林省相对比较稳定,而在辽宁、黑龙江的投资下降较快。韩国的投资在辽宁、吉林省增长较快,在黑龙江则下降明显。东北吸引投资最多的行业是第二产业的制造业,[1] 占到辽宁、黑龙江外商投资总量的一半左右,在吉林省则达到70%以上,但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项目,而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不多。农业投资相当少,这与东北是中国农业主区的地位极不相称。[2]

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投资水平较低,在东北亚地区的对外投资数量不大,并且主要集中在俄罗斯、朝鲜以及蒙古等国,其中在俄罗斯的投资占据突出位置,蒙古的投资上升速度加快。在俄罗斯、蒙古的投资领域集中在资源产业(比如石油、矿产开发、木材开采与加工等领域),获取资源的倾向明显,技术含量不高而且变数较大,没有突出东北地区的产业优势。在朝鲜的投资主要集中于日用品以及服务业,由于政治及其它原因,投资进展不快。东北地区在韩日的投资尚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中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国家间的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状况与分析

2005年,黑龙江省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签订合同4.4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23亿美元。其中,俄罗斯业务所占比重为40.12%,在派出人数中,俄罗斯则占据了绝对份额,高达71.69%。

2005年,吉林省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签订合同2.17亿美元,实际完成营业额2.76亿美元。2005年末,在外人员接近3.8万人,累计外派22.1万人,主要集中于韩国(35%)、日本(18%)和俄罗斯(16%)。2006年1~11月,新派劳务16200人,日本、韩国仍是外派劳务的主要地区,占总量的47%。

辽宁省累计签订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26.6亿美元,外派劳务28.3万人,分布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劳动力价格低廉,东北地区的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业务在东北亚地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业务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黑龙江主要集中于俄罗斯、蒙古两国,而吉林省主要集中于韩国和日本。劳务合作占据主要部分,但其它方面的国际经济合作(如技术合作、设计咨询与服务等)份额极小,反映出东北地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还停留在以输出廉价劳动力为主的阶段。

二、中国东北地区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存在的比较优势与劣势

(一)中国东北地区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的比较优势

1.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中国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的中枢地带,北临俄罗斯、蒙古,南临朝鲜与韩国,东面与日本隔海相望,既可通过陆路与俄、蒙、朝直接相通,又可通过港口与韩日紧密相连。通过中国东北地区不仅可与中国大陆市场直接相通,而且可直通欧洲与东南亚。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中国东北成为东北亚地区开放中心不可替代的先天条件。

2.优惠的国家政策,吸引力不断上升。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扩大,积极的态度、优惠的政策使生产要素在这一地区的流动更加通畅。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不仅给予东北老工业基地充足的优惠政策,而且给予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大量的优惠政策和项目投资为东北亚周边国家提供了巨大的投资机会。[3]

3.处于东北亚地区产业链的中上段,具有明显的分工优势。东北亚地区的各国之间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构成了东北亚地区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东北亚地区优势互补的垂直型经济合作与分工的基础。位于东北亚产业链中上段的中国东北地区,恰恰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既可发挥优厚的加工工业基础,承接日韩的产业转移,也可利用俄、蒙、朝的资源优势,生产东北亚地区乃至世界其他地区所需要的产品。

4.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良好。中国东北三省的工业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该区集中了中国主要的重化工业、加工工业,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基础比较雄厚。东北地区是中国重型机械、钢铁、化工、成套设备、交通设备、船舶、飞机、机电设备的主要产区,并且在医药、食品加工等行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4]

5.广袤的农业用地,丰富的医药资源,生态产业潜力巨大。中国东北的黑土带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是世界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大面积的森林资源,盛产天然药材,是发展医药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中国东北地区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的比较劣势

1.资源日益枯竭,资源型产业的外源性依赖越来越强。中国东北经过长时期的高强度开发,资源开采过度,森林、煤炭、石油以及有色金属等资源日益减少,造成许多资源型城市经济没落,大量资源加工型产业、重型工业的原料需要依赖外源性输入。[5]

2.体制僵化,机制不活,困扰企业的竞争能力。东北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民营经济发展严重不足,大型企业数量偏多。大量的超大型国有企业长期依靠国家补给,缺乏内部搞活机制和动力,体制僵化、生产效率低下,社会负担沉重,缺乏市场活力,束缚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3.工业重型化,资源依赖型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竞争力改善任务艰巨。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轻、重工业比例失衡,资源型产业在重工业中占据绝大部分,而加工工业发展不足。产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结构层次低,附加值少。加强中国东北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需要推进工业结构的转型,构建有竞争力的产业技术体系,但是,这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三、中国东北地区在东北亚合作中的区位优势重构及对策建议

为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发挥东北亚区域合作对东北振兴的作用,需要对东北地区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区位优势组合重新构建。

(一)加快产业转型,实现重化工业为中心到以加工工业为中心的转换,打造世界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第一,要集中优势,形成重点突破。中国东北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应为重大成套设备设计与制造业、机械与交通运输制造业、数字机床精密仪器仪表业、铁路机车设计与生产业、电气机械、电子通讯设备、医疗器械等装备制造业。

第二,推动官、产、学、研结合,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大力发展与建设科研中介与服务组织,加快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努力构建亚洲装备制造业的研发中心,加快产业技术升级。[6]

第三,加快装备制造行业的体制改革,通过实施资本运作、产权转让、使用权转让、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权拍卖等方式,搞活大中型国有装备制造企业,拓展非国有经济在装备制造行领域的发展空间。

第四,强化技术标准,狠抓能源节约,严控污染排放,大力提倡替代能源技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积极培育新兴替代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正引发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氢能技术、太阳能技术即将改变传统的产业技术体系,摆脱人类生产受不可再生资源的束缚,成为下一轮产业技术体系生命周期的核心。[7] 中国东北地区具有良好的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科研及产业基础,并且中国在这两项技术领域中并不处于劣势。东北地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培育新兴替代产业,实现结构转型。

为此,第一,重点发展领域为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氢能汽车产业、精品钢材、新型化工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金属新材料、汽车新材料、光电子材料、纳米材料等产业;第二,加快培育地区创新体系,集中优势力量投向为技术创新提供“公共物品”和提升地区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创新领域,重点领域,重点攻关;第三,整合地区科技资源,打破行业和地区科研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强科研资源在地区内的联合,形成地区研发中心。

(三)积极推广现代农业,做强做大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加强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形成独具竞争优势的生态产业

中国东北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物、医药的自然条件,东北地区农(副)产品历来在东北亚地区具有竞争优势,是日、韩、朝、俄、蒙经贸往来的主要物源,是东北亚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东北地区广袤的森林资源为开展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先决条件。东北振兴,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东北亚地区独一无二的生态农业、生态制药基地。

第一,推进农村科技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优质高效种植、规模集约养殖;第二,调整农作物产地布局,推广绿色生态农业,积极推广优质粮食品种结构,实行专属地生产、专属地销售,打造东北生态农业品牌;第三,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产品链,积极发展粮食加工业,形成粮食生产、加工、营销协调互动的运行机制;第四,继续大力支持生物、制药产业发展。

标签:;  ;  ;  

东北亚老工业基地区位优势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的重构_中国资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