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义及其泛化之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粹主义是俄罗斯民族的社会历史的产物。在19世纪俄国社会思想史中,民粹主义是一个影响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问题,其发展、演变贯穿着19世纪中下半叶,直到20世纪初。从19世纪70年代起,民粹主义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民粹主义思想也成为当时俄国社会的一股重要思想,但是俄国民粹派和民粹主义在俄国近代革命斗争史和社会思想史的不同历史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即使在十月革命时期,民粹派和民粹主义的情况也很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以列宁、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作家与非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对民粹主义的理解上有很大的差异。在当前学界的著作和论文中,常见“民粹主义”一词,但其含义各不相同,似有必要对这一名词概念的应用加以规范。
一、两种语境下“民粹主义”的不同内涵
什么是民粹主义?俄语原文为“Народничество”,该词并无“民粹”的意思,其本义为“到民间去”,但何时何人将该词译为“民粹主义”,现今已很难查考。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民粹主义”一词在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语境下使用并流传起来的。
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民粹主义这一思潮放在整个社会主义运动这一历史进程中,从社会主义运动的思想中对之进行把握。列宁给民粹主义下了一个定义:它“是有关俄国可能发生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学说。”[1](p301)并认为一切民粹派分子的基本社会经济观点三个方面基本一致。这三个方面是:(1)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是一种衰落,退步。因此便有遏制、阻止、制止资本主义“破坏”历代基石的意图和愿望。(2)认为整个俄国经济制度有独特性,特别是农民及其村社、劳动组合等。“农民村社被看作是一种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好的东西。”(3)忽视“知识分子”和全国法律政治制度与一定社会阶级的物质利益有联系。[2](p118)
毛泽东对民粹主义的理解是:所谓民粹主义,就是要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中间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阶段。俄国的民粹派就是这样。[3](p323)就民粹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毛泽东是这样概括的:其一,“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这就将我们同民粹主义区别开来。”[3](p275)其二,分散的个体经济——家庭农业与家庭工业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民主社会(旧民主、新民主、社会主义、一概在内)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地方。[3](p207)
在社会主义语境中,民粹主义是19世纪俄国社会产生的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其基本思想就是把俄国的村社制度和农民理想化,认为俄国农民的某种共产主义天性与西欧社会主义运动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俄国可以绕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并且与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家相比更容易过渡到共产主义。其实质是“村社社会主义”或“农民社会主义”。
在英语语境中,与“民粹主义”对应的词是"populism",《英汉辞海》将其解释为“人民党主义,(美国19世纪末)人民党倡导的政治和经济学说。”[4](p4069)西方的词典也将之解释为“唯一的诉诸和求助于人民群众的所有运动和学说”。与社会主义语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非社会主义语境下的理解。非社会主义学者将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和社会运动,同时又将其作为一种政治策略。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它的极端平民化倾向,即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以此来评判社会历史的发展。”
“作为一种政治运动,民粹主义主张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而从根本上否定政治精英在社会政治变迁中的重要作用。平民化便成为民粹主义政治运动的本质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群众性的社会政治运动都带有民粹主义的性质。有人把它定义为“唯一的诉诸和求助于人民群众的所有运动和学说”。根据这一定义,凡是平民大众的政治运动,尤其是带有自发性的运动,都可被纳入民粹主义的范畴。”
“作为一种政治策略,它指的是动员平民大众参与政治进程的方式。这种政治政策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而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5](p88)
有关“民粹主义”概念的分类
提出者 切入点
核心定义
民粹主义的特征
典型代表与观点
意识形态
一种社会思潮 极端平民化(奥地利)约克·海德尔
政治“唯一的诉诸和求助于人民群 普通群众是政治改革唯一决定力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
运动众的所有运动和学说” 量,否定政治精英作用
拉美政治改革
政治一种社会和政治动员,一种政
(法国)勒庞
欧
策略治风格,一种表达利益的手段 控制和操纵平民大众盖图列奥·瓦加斯
贾尼奥·夸德洛斯
美仅仅强调经济的增长和收入的再分
经济一整套经济政策,称为“经济 配,忽视财政赤字及外部约束的危
鲁迪格尔·杜布仕
策略民粹主义” 险。强制全员就业,提高工资和社
塞巴斯蒂安·爱德华茨
学会福利,限制外国企业
动员人民对付信息主义造成的微观
者
生态领 生态和宏观环境中生活水平的下
域延伸
重构当代消费社会学
蒂姆·卢克
降,将乡村和城市融为一种新“城
市”生活方式。
后现代民
后现代状态具备了民粹的条
对现代性的拒斥
保罗·皮可尼
粹主义
件
一种基于精心预谋的诉诸民
借由强调外在的危机,吸引民众的
李登辉
黄光国 政治策略
众利益或偏见的政治策略
扈从
陈水扁
基于以上原因,“下列这些领袖和运动均被称之为民粹主义:在法国,‘左翼民粹主义者’是贝奈德·泰皮(Bemard Tapie),而极右的民粹主义者则是让玛利·勒佩(Jean-Marie Le Pen);在意大利,‘电视民粹主义者’是西维尔·伯鲁斯克尼(Silvil Berlusconi)及其‘振兴意大利运动’;在奥地利是约克·海德尔(Jorg Haider);在美国则是自我标榜‘草根美国’的罗斯·佩罗(Ross Berot),据称他是代表‘众多百万富翁的民粹主义者’;在阿尔及利亚,超越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被认为是政治上的宗教民粹主义;在俄国,叶利钦据称也是一个民粹主义者;在秘鲁,1990年当选的总统阿尔伯托·藤森(Alberto Fujimori)被当作是民粹主义者。”[6](p17)中国台湾的李登辉、陈水扁也被指为“用民粹和民主之名,行台独之实”。民粹主义从而走出学术领域而发生泛化,成为一个通俗的术语,一个万能的术语,其无所不包,可以用来指涉及各种不同的现象。这些泛化情况可以参见上表。
二、两种语境下“民粹主义”对同一人物分析的分歧
即便在分析同一个历史人物时,“民粹主义”一词也存在两种语境相互混淆的情况。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最早提出“毛泽东有民粹主义倾向”。他认为;“民粹观念的冲动曾是革命时代的毛泽东主义的特点。”[7](p167)“毛主义的民粹主义倾向,是在一种人民为有组织的整体并赞美他们自发的革命行动和集体潜力的强烈倾向中表现出来的。”尽管毛主义学说强调需要组织和纪律,但那些按照纯粹的列宁主义标准可能具有组织和领导群众的必要意识的人却反复被敦促去“和群众打成一片”,“向群众学习”,老老实实“当群众的学生”。[8](pp76—77)迈斯纳还认为,从“大跃进”到人民公社化,从反右扩大化到“文化大革命”搞批资反修、“群众专政”,打击知识分子,无一不是采用了群众运动的方式。迈斯纳得出“毛泽东有民粹主义倾向”的主要依据是关于革命道路上对农民革命的偏爱以及在革命手段的运用等。由此看出,迈斯纳对“民粹主义”的理解与会主义语境下的“民粹主义”存在很大的出入,其对毛泽东“民粹主义”的分析,实质是分析毛泽东的平民主义色彩,更确切地说,是“平民主义”,或者是“草根主义”。
1998年以来,国内学者胡绳等就毛泽东是否具有“民粹主义色彩”展开了争论。(注:1998年以来,就毛泽东是否染上“民粹主义色彩”展开争论的文章有:由胡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前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再评价》(分别载《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6期、1999年第3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再认识》(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引起,沙健孙《坚持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真理的追求》1999年第3期)、《一个至关重要的全局性问题——对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的再认识》(《中流》1999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还是庸俗生产力论?——评胡绳教授对毛主席的批判》(《中流》1999年第12期)。黄如桐(见《中流》1999年第4期、《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6期)、范庥(见《中流》1999年第4期)、郎冠英、金台生(分别见《真理的追求》1999年第12期、2000年第2期)以及《当代思潮》特约评论员等,亦先后发表反驳胡绳的文章或在文章中捎带批驳。与此同时,邱路(见《百年潮》2000年第1期)、胡岩(见《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年第2期)、何诚、王也扬(分别见《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6期)、林蕴晖、林庭芳(分别见《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1期)等或支持胡绳的观点,或反驳批评胡绳的观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毛泽东关于“一张白纸,没有负担......”的说法是不是民粹主义的反映。第二、社会主义改造是否正当其时,它的飞速完成是符合实际的要求,还是主要依靠政权力量人为地促成,等等。胡绳认为,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农业生产力没有显著提高,国家工业化正在发端的时候,认为从人民公社就能进入共产主义,这种思想实质上属于民粹主义范畴,和马克思主义距离很远,说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染上过民粹主义色彩”。这在实践中导致人为地促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飞速完成和迅速人民公社化,从而丧失了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成果来创造进入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的可能。仔细解读胡绳等的文章,可以看到,这里的“民粹主义”是社会主义语境下的定义,其核心是毛泽东晚年没有摆脱民粹主义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局限,试图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的历史阶段,人为地消灭资本主义,从而引发了过早过快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错误。
实际上,看毛泽东是否染上过民粹主义的色彩,需要研究全部事实,不能仅根据某一方面的事实来评价。像毛泽东这样复杂的历史人物,毕生的思想和活动肯定存在始终有别、前后矛盾的地方。毛泽东的民粹主义色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有不同的表现: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认为,在中国农村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条件已经具备。但他反复强调的一个条件却是所谓的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而只字不提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个最根本的、必不可少的前提——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样,结合毛泽东1958年的实践可知,他所画的最新最美的画图,就是依靠“穷则思变”激起的革命热情,试图短期内实现所有制的不断变革——由高级社的集体所有制过渡到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再由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从而也就可以很快进入共产主义了。
三、规范“民粹主义”概念的应用
对于“民粹主义”一词,在一般的汉语词典里找不到。《汉语大词典》中“民”字的解释有以下几条:(1)人,泛指人类。(2)平民,百姓,人民。(3)上古指臣,在官位者。(4)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9](p1420)而对“粹”字,《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中是这样表述的:又“粹”下云:从米,卒声,虽遂切。今谓精米为粹。[10](p210)《汉语大词典》对“粹”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1)不杂,纯。《文子·原道》:“不与物杂,粹之至也。”(2)纯美。《后汉书·张衡传》:“神化而蝉蜕兮,朋精粹而为徒。”李贤注:“粹,美也。”(3)精华,精粹。(4)精通,擅长。(5)通“萃”。齐全;集聚。《荀子·正名》:“凡人三取也,所欲未尝粹而来也,其去也。所恶未尝粹而注也。”杨凉注:“粹,全也。”也就是说,在汉语中,原来没有民粹这个词,而是由翻译者根据需要造出来的一个新词。根据其字面,应该为“人民的精粹”之意。而在俄语语境中,与“民粹”对应的“Народничество”之意为“到民间去”。因此可见,在对“Народничество”的翻译处理上,译者出现失误,根据翻译上约定俗成的原则而沿用下来了,从而成为正确理解、把握这一词的一大阻碍。从社会主义语境来看,可能将之称为“村社社会主义”更易理解,或者直接用“到民间去”运动亦或采用音译法将“Народничество”译为“那洛特尼切斯特娃”,就像翻译布尔什维克一样。而非社会主义语境下的“民粹主义”则完全是可能用现今政治学中的其它术语来表达。由于英语中与“民粹主义”对应的词是"populism",而这一词起源于美国的“populist movement(平民党运动)”,因此,欧美学者在引用时经常会将美国的平民党运动与俄国的民粹主义运动相混淆,从而必然会异化原有的“民粹主义”的涵义。美国的"populism"实质就是人民主义或是平民主义。而在政治策略方面,极端平民化倾向的做法则是一种“草根主义”的表现。
同样,将民粹主义扩展经济领域,冠名为“经济民粹主义”,民粹主义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产生“生态民粹主义”,与超现代问题相结合产生“后现代民粹主义”,与恐怖邪恶相结合产生的“民族民粹主义”等等。这些做法都是民粹主义泛化的表现。无助于对民粹主义的理解与把握,也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新的社会现象。我们认为,学术界应当规范“民粹主义”概念的应用。
标签:民粹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中共党史研究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毛泽东论文; 中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