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意义论文

移风易俗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意义论文

移风易俗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意义

文/闫德亮 杨旭东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至于如何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意见》中除了要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之外,还要求必须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这一论述明确了移风易俗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当前,各地正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这一过程中,正确、充分认识移风易俗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对这一战略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一、移风易俗为乡村振兴创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当前,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已经成为新时期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的一大障碍。特别是地方基层干部的不良作风影响了政风,带坏了民风,甚至影响到了干群关系和民心向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的高压反腐败态势,查处了一批“小官大贪”,极大震慑了腐败分子;出台“八项规定”,严格禁止党员干部在婚丧嫁娶上收受红包、大操大办,净化了基层政治土壤,狠刹了歪风邪气,为人民群众的移风易俗带了好头,立了标杆。同时,为适应新时期乡村建设的需求,各级文明办在婚丧嫁娶、封建迷信等方面在人民群众中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提高乡村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对干部,以反腐倡廉为突破口,加强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用党纪国法严格约束干部;对群众,以移风易俗为抓手,用政策约束引导群众,用宣传影响群众,这样一来,基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上下联动,同步推进移风易俗,为乡村振兴创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二、移风易俗为乡村振兴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成本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短板问题,到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整体实现脱贫。在扶贫攻坚过程中,一些落后贫困地区,有因婚致贫这一现象,其根源就在于天价彩礼、大操大办。山东、河南等地民间流传的一些俗语形象地总结了现在的结婚彩礼,诸如“一动一不动”,指的是汽车和买房;“三斤一响”,“三斤”即百元人民币要称三斤,大概需要十一二万的现金,“一响”,指买一辆价值最少四五万的小轿车;“万紫千红一片绿”,指1万张5元钞票,1000张百元钞票,1张50元的钞票。“万紫千红”是15万元,“一片绿”是新郎可以看着给。除此之外,婚礼、婚宴奢侈豪华,也需要巨大的支出,这给男方家庭增加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角度看,移风易俗不仅具有思想、文化的意义,还具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意义。对于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而言,一方面,党和政府要帮助其发展致富项目,广开财源,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还要努力“节流”,减少红白喜事中大操大办造成的不必要的经济成本,切实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从移风易俗的效果看,成效非常明显。

三、移风易俗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其中“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移风易俗正是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参与到移风易俗实践中去,实现乡村社会的文明、有序、和谐,这与社会治理所强调的多元主体的共治具有内在契合之处。而社会治理所追求的弘扬正气以及和谐有序,同样是移风易俗所要达到的目标。移风易俗本质上就是对乡村社会生活的引导和规范,摒弃陈规陋俗,树立新风尚,从而让乡村社会生活更加符合现代社会文明,让以血缘、地缘、亲缘关系为纽带的乡村社会成为以文明和法治为标准的新的社会基本单元,因此,可以说,移风易俗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治理的一种手段和途径,移风易俗实践虽然并非以社会治理为出发点,但其结果是对乡村社会治理的一种有力的支撑,两者殊途同归,共同为乡村振兴构建现代文明秩序。

2.猜想式阅读。结合上文中的内容,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绘本的兴趣是影响绘本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而猜想式阅读主要是指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结合绘本封面和题目对主要的故事情节进行猜想,若绘本中存在部分色彩表现比较丰富的图画,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这些图像猜想主人公的心理。小学低年级学生具备非常强的想象力,在教师的鼓励之下,学生将能更好地结合想象完成对绘本的阅读,课堂氛围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四、移风易俗为乡村文化振兴破旧立新

风俗属于广大民众的生活文化,这种生活文化既有属于民族根脉文化的精华,又有影响乡村文明进程的糟粕成分,因此移风易俗便具有了文化的意义。中国农耕文明的底色赋予了乡村文化振兴培根铸魂的使命,新时期的移风易俗,不是简单地移易陈规陋俗,移易就是所谓的“破”,而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陈规陋俗的负面功能毋庸讳言,而破除陈规陋俗,目的是为乡土文明的重建、乡村文化的振兴扫清障碍、减少阻力。甚至可以进一步说,移风易俗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前提,这也是官方文献的重要论述中屡屡把乡村振兴和移风易俗并举的内在逻辑之所在。无论是挖掘传承优秀农耕文化,还是创造性地转化农耕文化资源,都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甄别、认同基础之上。移风易俗的推行暗含了这样的价值判断,通过对风俗优劣的区分,剔除掉其中劣的成分,保留优秀的成分,既可以进一步滋养民众,又可以继承、发展和转化。与此同时,移风易俗还必须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相同步、相配套,在移易旧俗的同时,引导乡村社会树立新的社会风尚,逐步适应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文明,建立起与乡村社会相融合的新的文化体系。

五、移风易俗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减负助力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毫无疑问,乡村振兴对生态文明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要实现村容村貌的整洁美丽,更重要的是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态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乡村社会的现代文明素质。近些年来,关于乡村生态污染严重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形容乡村社会“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日常生活和婚丧嫁娶的宴席上大量使用各种不可降解的一次性用品、随意排放污水有关,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有些地方的污染极其严重,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乡村风貌。移风易俗既可以对人们生活中的污染、浪费等不文明行为方式进行规范引导,又可以培育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理念。前者可以通过政策法规予以约束,给生态文明建设减负,后者则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为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具体来说,提高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排污管道、环卫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硬件保障。另一方面,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和现代健康卫生观念,农村流动人口常年往返于城乡之间,容易接受生态文明观念和现代健康卫生理念,对留守人员则需要宣传引导和制度约束并举,通过农村“厕所革命”和“三下乡”活动,在实践上和观念上帮助农村留守人员慢慢改变传统生活习惯,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日益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观念。

“移风易俗”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表述中着墨不多,貌似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举措,但只要久久为功,则能在现实社会中扮演“润物细无声”的角色,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都能发挥正面作用,产生积极影响。可以说,移风易俗工作的持续、有效推进,对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移风易俗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那么,它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水产品加工中,常规的机械法去皮、脱鳞和脱卵膜等加工过程非常费时,有时还会对水产品的肌肉组织和营养成分造成损害。生物技术,特别是酶技术用于去皮、脱鳞、脱卵膜中,其反应温和,不需使用强机械力和强酸强碱,可以更好地保存水产组织的原有性状。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移风易俗研究”(2018B18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标签:;  ;  ;  ;  ;  ;  ;  ;  ;  

移风易俗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意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