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试谈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谈资论文,资产阶级论文,经济制度论文,地位论文,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17(2000)01-0040-03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比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异同和消长,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明确的、科学的概括,从而为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在学习和贯彻邓小平理论中,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史,需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及其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的成功经验。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的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注:江泽民十五大政治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笔者拟从这个角度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谈点粗浅认识。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意义

依照马克思主义观点,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它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显著功绩。

第一,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的。列宁指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注:《民粹经济学家的理论错误》,《列宁全集》第3卷第17页, 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版。)在人类社会开始后的漫长岁月中。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有了剩余产品,商品交换才成为可能。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了出来。这时,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之而来是贸易,不仅有部落内部和部落边界贸易,而且还有海外贸易。”(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59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上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商品交换的社会阶层——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到最高程度。不仅一切劳动产品都成了商品,而且连人的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当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时,“工人阶级中就业部分的过度劳动,扩大了它的后备军队伍,而后者通过竞争加在就业工人身上的增大的压力,又反过来迫使就业工人不得不从事过度劳动和听从资本家的摆布。”(注:《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7-698页,人民出版出版1972年版。)

第二、资本主义是社会化大生产。生产社会化是从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开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原来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转变为由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机器大工业。这一变革推翻了几百年来的工匠手艺,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使生产过程愈来愈具有社会性。首先是生产资料在使用上的社会化。即把有限的生产资料从单个人使用转变为社会化的,即只能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其次是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过程从一系列个人行动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动,产品也从单个人的产品变成了社会性的产品。再次,生产是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的,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狭小的市场汇合成为统一的国内市场,国际市场随之而迅速扩展,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已经从一国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生产的社会化形成了强大的社会生产力,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扩大了各个生产部门的分工,而且把各种产品的生产,甚至把一种产品的各个部分生产和工艺操作,都变成了专业化生产。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不仅实行了产品专业化,而且实行了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专业化的优势就是把小批量生产变为大批量生产,可以采用高效率的专业设备和自动生产线,采用先进的工艺以及科学的组织形式,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成本显著降低,产品质量更有保证,生产周期大为缩短。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即资本家通过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对工人榨取剩余价值。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以榨取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作为其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以利润多少为转移,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所决定的。

为了榨取更多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采取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人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这样才能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在同一个部门的各个企业中,首先采用新技术的资本家,他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却按必要劳动所决定的价值出售,这样就可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逐,使资本家之间发生你死我活的竞争。剩余价值的规律曾使资本主义大生产迅速排挤个体小生产,在全世界范围内带来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主义制度的胜利,带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空前增长。

第四,在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更加广阔。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是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的。这个商品价值量只能由社会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就每个生产者来说,不管你耗费了多少个别劳动时间,得到社会承认的,只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时间超过社会必要劳动量的生产者,如果不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时间,就会被淘汰。“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注:《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16页,人民出版出版1972年版。)就每个生产部门来说,不管你在生产某一类商品时支出了多少劳动量,社会所承认的,只是社会总劳动量应分配给这类商品的份额。就是说,商品的供给超过了社会对它的需求,那么尽管每一个商品都是包含生产它所必需的社会劳动,但超过社会需求的那一部分商品的劳动量,却不会被社会所承认。所以,供求关系的变化必然使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资本家只有通过商品价格的涨跌看到社会需要什么,需要多少,而决定自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多少。价值规律促使各个部门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扩大和缩小它的生产规模,促进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来攫取超额利润。所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论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社会经济到处都是剧烈的竞争,蕴含着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动力。

二、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作用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创立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后果。资产阶级所开创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第一,资产阶级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地改变劳动组织形式。资产阶级是占有生产资料作为资本以榨取雇佣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的资本家阶级。在封建社会末期,资本家是从小商品生产者中分化出来而自发产生的。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城镇居民中,少数行会师傅在竞争中发财致富,不顾行会规章的限制,增加帮工和学徒人数,逐步变成剥削雇佣工人的资本家。这期间那些富裕的作坊主和包买商扩大生产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作坊,这里虽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也没有实行分工,但由于生产规模比较大,雇佣人数比较多,客观上就有条件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简单协作的形式。虽然资本主义简单协作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以前没有区别,但许多劳动者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可以节省生产资料的开支,协作是社会劳动的一种形式,可以创造出一种集体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大超过许多单个人的力量。多数人一起劳动还能增加彼此间的社会接触,使劳动者精神振奋,引起竞争心,从而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同时,简单协作也推动一般剩余价值率的实现。资本家阶级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简单协作就逐渐过渡到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这样使个人劳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越来越多的转化为资本,这是由于工场手工业的技术性质产生的一个规律。”(注:《分工和工场手工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8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由于实行分工,使工人专门从事一个部件或一道工序的操作,这就可以使劳动熟练程度大大提高,为机器大工业培养了一批有技巧的工人;由于缩短了各个生产阶段在空间上的距离,也就减少了劳动的非生产消耗;由于工具的日益专门化,把复杂的工艺分解为许多个别的操作,使劳动工具大大改进,提高了从手工工具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可能性。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并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准备了必要条件。广泛地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工场手工时代的迟缓发展进程变成了生产中真正的狂飚猛进时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自从蒸汽和新的工具把旧的工场手工业变成了大工业以后,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注:《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8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第二,资产阶级根据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开拓市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商品生产迅速增长,而国内市场不能相应地扩大。资本家为了扩大生产和追逐高额利润,势必向国外输出商品,这时由于地理的大发现和东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及工业不发达的国家是资本主义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的重要对象。因为那里工业品价格高,原料便宜,通过不等价交换可获得高额利润。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产生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资本家获得不断增大的高额利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殖民地国家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注:《货币转化为资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6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三,资产阶级根据经济基础的需要,不断地改进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并服务于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因而产生了维护私有制资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用议会制取代了君主制,用普选制否定了世袭制,用任期制废止了终身制,资产阶级的民主与以往各个剥削阶级民主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完备的。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过程中,资产阶级不仅自身要彻底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而且出于雇佣制度的需要,还必须斩断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把劳动者变为法律上的自由人;有权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资产阶级可以自由竞争。“平等”就是要求废除一切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权。资产阶级所创立的意识形态体系就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它不仅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而且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思想文化制度的全面体系。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文化多元性的反映就是资产级言论、出版、新闻等自由。因此,资产阶级革命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呼吁“宗教宽容”,打开封建神权一统天下的缺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流派繁多,艺术形式复杂,资本主义的经济文化制度,正需要这种不断翻新的思想文化形式来刺激人们的精神。

综上所述,只有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文明和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作用,才能在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肃清左的影响,迈开改革开放的步子;才能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处条件下,在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社会主义立于不败之地。

收稿日期:1999-03-19

标签:;  ;  ;  ;  ;  ;  

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