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03-0152-01
教学目标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但明确了教学目标后,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才能有效地达成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读,特别强调读懂了什么?读中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出文本中的情境和内蕴,读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感悟。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谈谈个人的粗见。
一、有效地提问,点燃思想的火花
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能促使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学生形成研读文本的习惯、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等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让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来”,也有利于培植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教师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老师设计了“‘如此而已’是什么意思?你从‘如此而已’中读懂了什么?”这一问题,这不起眼的“如此而已”成了学生感悟的触发点。学生在由“如此而已”的想开去中,悟出了“如此而已”背后的丰富蕴意,也很自然地对整篇课文作了整合思考。
二、有效地“对话”,架设生本的“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每个个体运用自我的期待视野同文本撞击的过程。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教师和文本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的独到发现,想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想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的把课文读好,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和老师对话的“底气”。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设“桥梁”,学生阅读文本,不仅仅是单方面地接受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但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文化的积淀还不足,认识的能力还不强,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障碍,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扫清障碍。
三、有效地朗读,体验文本情感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老师要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要多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可以体会词语句子的准确含义、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篇章布局的逻辑思路、语法修辞的规律特性,以及声调韵律的搭配布置等。朗读时,教师可抓住文本中的经典词句,引导学生细读揣摩、涵咏品味其妙处,“品”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文本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 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可精心设计这样的朗读训练:先请学生带着“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的问题,引读7—8自然段;再一边自由读一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受”;引导学生揣摩语气和情感后,再请个别学生朗读;在感悟了作者说的话所包含的感情后,最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朗读指导的层次性和有效性。
四、有效地感悟,把文本感悟落到实处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做到读悟结合。朗读和品悟就像孪生兄弟密不可分,只有在品悟的基础上才能读出真情实感,才能读出韵味,只有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加深品悟。 文本的内容和文本的语言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本中那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都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唯有真正体会到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精湛,体味到它的艺术魅力,才会触摸到作者思想、情感的深处,才能跨越时空,思接千栽,与文本进行着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撞击。语文教学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对于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还是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咬到文字的深处,嚼出文字的滋味。要在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两者相得益彰。 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抓住室外华丽与室内简陋、工作劳苦与生活简朴、文件多与审稿严、关心同志与工作繁忙的对比,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感悟敬爱的周总理忘我的工作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简朴的生活作风,越发感到周总理的伟大,更加崇敬爱戴周总理。这样就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落到了实处。
五、有效地迁移,读写结合的最佳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也就是说,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事实上,我们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能说会写。课文中有许多可提供学生习作的资源(小练笔),通过阅读课文中习作资源的挖掘,让学生模仿迁移,增加写作实践的机会,无疑是一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如:学生通过阅读《一夜的工作》,仿佛亲眼目睹了周总理简朴的生活和劳苦的工作,于是让他们写写“有什么想法?”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通过写自己心中的话,还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再如:学习“办公室陈设”内容后,让学生学习“室外华丽与室内简陋”的对比写法,进行一处建筑物的片断练笔,真正落实读中学写,以写促到读,读写结合。
总之,语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指导和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因此,阅读教学中一旦确定了教学目标,我们就要紧紧围绕目标采取简单、有效的策略高效的促其达成,增强阅读教学的实效,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
论文作者:黎兆蓉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2月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9
标签:文本论文; 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自己的论文; 有效地论文; 一夜论文; 思想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2月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