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江苏省环境状况公报(摘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公报论文,状况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5月20日,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发布《2002年江苏省环境状况公报》,从水环境、海洋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工业固体废物和辐射环境6个方面对2002年江苏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2002年江苏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进行了回顾。其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综述
2002年是实施环保“十五”计划的关键之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宏伟目标,牢牢抓住国家“十五”计划提出的三大环保任务,积极应对入世后的挑战,努力实施理念、体制、机制、制度和科技五大创新,继续加快污染源治理和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和环境优美乡镇等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稳步推进生态省建设,切实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环境保护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得到控制,城乡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水环境
(一)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2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43.2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3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0.9%;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6.9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9.1%。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78.4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GOD排放量为30.2万吨,占COD排放总量的38.5%;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为48.2万吨,占COD排放总量的61.5%。氨氮排放总量为7.8万吨,石油类排放总量为1831.53吨,挥发酚排放总量为69.15吨。
2002年,我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9%,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二)城市饮用水源
我省13个省辖市市区共有25个主要供水水厂,其中南京、常州、南通、镇江、泰州和扬州6市的11个水厂饮用水取自长江,2002年取水量合计占13个城市总供水量的47.8%。太湖、阳澄湖、京杭大运河等水体也是目前我省重要的城市饮用水源。
2002年,我省连云港、南通和镇江三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其他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在92.5%~99.6%之间。
(三)长江
2002年我省长江干流水质总体较好,沿江南京、扬州、镇江和泰州段9个监测断面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南通段小李港和姚港断面因受氨氮影响,水质处于Ⅲ类。
(四)淮河流域
2002年我省淮河干流水质总体处于Ⅲ类,流域18个目标控制断面中有10个断面水质达标。奎河污染有所好转,水质达到国家“十五”计划要求(CODMn<70mg/L)。
洪泽湖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拦洪蓄水湖泊,2002年洪泽湖湖体水质高锰酸盐指数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受总磷和总氮影响,湖体呈富营养状态。
(五)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在我省流经8个省辖市,受城市排污影响,水体有机污染较为严重。常州段、无锡段、苏州段及徐州段水质劣于Ⅴ类标准;扬州段段水质为Ⅴ类;宿迁段、淮安段水质为Ⅳ类;镇江段水质为Ⅲ类。
2002年12月8日~2003年1月22日,通过京杭大运河从长江向苏鲁边界的南四湖紧急生态补水1.11亿立方米。
(六)太湖流域
2002年,太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平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Ⅰ~Ⅱ类标准,受总氮影响,湖体水质总体劣于Ⅴ类,其中东部沿岸区和湖心区水质相对较好,分别为Ⅳ类和Ⅴ类。全湖富营养化平均程度为轻富营养,五里湖富营养化程度明显重于其他湖区,为重度富营养。
根据《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2005年水质目标,9条主要入湖河流控制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达标率分别为44.4%、44.4%、77.8%。11个省界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达标率分别为63.6%、81.8%、100%。
2002年夏季,太湖无锡饮用水源地平均藻类密度较上年同期明显下降,降幅达60%以上。
海洋环境
2002年,我省近岸海域开展环境监测的8个海区中,连云港沙旺海区活性磷酸盐污染较为严重,水质为Ⅳ类;连云港临洪河口海区水质为Ⅲ类;其他海区水质均为Ⅱ类。我省海水水质总体比上年有所好转。
空气环境
(一)废气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2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4286亿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12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05.5万吨,占94.2%;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6.5万吨,占5.8%。烟尘排放总量38.6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37万吨,占95.9%;生活烟尘排放量1.6万吨,占4.1%。工业粉尘排放量22.6万吨。
(二)城市空气
2002年,全省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处于中污染级,其中,徐州市空气污染重于其他城市,属重污染级。除徐州市外,其余12个省辖市二氧化硫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3个省辖市二氧化氮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3个省辖市可吸入颗粒物均不能满足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
(三)酸雨
2002年,全省酸雨(pH<5.6)发生率为23.5%,降水年均pH值为5.31,酸雨年均pH值为4.76。南通市酸雨发生率最高,达48.1%;无锡、常州和南京次之,在30%以上;淮安和宿迁两市未出现酸雨。酸雨污染中心区域位于南通—常州—南京一带,总体格局基本稳定,局部略有波动。全省酸雨污染较上年有所减轻。
(四)沙尘暴
2002年1月中旬至4月中旬,我省先后4次大范围受到西北沙尘暴影响,造成严重的尘污染。
声环境
2002年无锡、徐州、南通、淮安、盐城和宿迁6个城市平均等效声级超过55分贝,属轻度污染,占46.2%;其他城市声环境质量较好。影响城市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声源依然是生活噪声,所占比例达49%;交通噪声源所占比例为21%;施工噪声所占比例虽小,但极易引发扰民问题。
13个省辖市主要交通干道平均车流量为1360辆/小时。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在65.1~69.4分贝之间,均低于70分贝的标准值。但各市都存在噪声污染较重的地段,超过70分贝的路段长度占监测道路总长的27.7%。
工业固体废物
2002年,我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796.0万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97.4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317.2吨,其中危险废物排放量20.0吨。截止2002年底,全省有以焚烧处置工业危险废物为主的集中处置设施27台(套),形成年焚烧处置危险废物能力7.8万吨。加强进口类废物管理,全年无进口环节的违规事件和利用环节的污染事故发生。
辐射环境
我省辐射环境状况较好,辐射环境质量处于天然本底水平。放射性污染源主要是伴生放射性矿物冶炼加工、纱罩生产行业和核技术应用部门。在营运企业周围地区,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水、土壤、植物样品的放射性比活度和放射性核素浓度均在天然本底水平范围内。自来水中总α、总β均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中有关规定。2002年,江苏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共接纳放射性废源147枚、放射性废物400公斤。
我省电磁辐射环境质量较好,98%测点的电磁辐射场强满足国家标准,个别大城市大功率电视、电台发射设备附近局部区域有超标现象。
我省连云港田湾核电站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正在抓紧建设,2003年下半年建成并参加核应急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