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情关爱 建设留守儿童新家园
文 | 团十堰市委
湖北省十堰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是全国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也是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市,在全市近350 万人口中,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达到70 余万人,形成了约21 万名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长期以来,团十堰市委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尤其是近年来大力推进农村希望(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关爱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新路径。目前,全市已在竹山县溢水镇、宝丰镇,郧西县六郎乡、上津镇等重点区域建成运行30 余所农村希望(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成为留守儿童的新家园。
将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选择50例骨外科患者作为研究案例。所有患者都和骨外科的临床诊断标准相符[1]。根据随机数字法原则将50例患者划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2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19-80)岁,平均年龄(43.25±3.44)岁;对照组2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19-79)岁,平均年龄(42.98±3.7)岁。两组患者多项数据差异不明显,未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具备对比研究价值。
精心组织建设,破解留守难题。2016 年以来,全市各级共青团组织充分运用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相结合的方式,发动青联委员、青年志愿者、青年企业家、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社会爱心人士等力量参与投资建设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将其作为全市关爱留守儿童的实体阵地,形成了具有十堰特色的留守儿童托管关爱服务新模式。积极整合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多方资源,大力建设带有半公益性、民办非企业型留守儿童托管机构“农村希望(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为留守儿童提供食宿、监护、亲情互动、学习与心理辅导等服务,让孩子们安心学习、健康成长。
图 | 团十堰市委在十堰梦想小镇孵化器召开全市希望(留守儿童)托管中心项目建设专题推介会
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建设力量。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作用,采取市场化运作,广泛发动青企协会员、青创会会员、青年致富带头人成为共青团“合伙人”,在各级团组织的协调帮助下承办“十堰青创·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积极寻求党委政府支持和职能部门帮助,整合资源,支持留守儿童托管中心项目建设。通过资源整合,集中建设力量,逐步实现重点乡镇全面覆盖。
做好协调服务,巩固发展后劲。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整合各地合村并校后的空余教室、异地搬迁闲置办公楼等空闲资源,采取不收租金、租金减免等多种方式,解决留守儿童托管中心项目场地问题。协调市内各大高校与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合作关系,建立了托管中心教师培训、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的常态机制,稳步提升教育服务水平。依托青年之声、12355 青少年服务台等团属阵地,组织青少年法律援助志愿者、青少年事务社工等力量不定期前往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为贫困留守儿童提供法律援助、心理辅导等服务;发挥组织优势,以希望家园、爱心书屋等公益项目为载体,逐步完善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硬件条件。
管理安全规范,社会效应明显。建立了团市委牵头、部门协同、属地管理模式,不断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目前,已挂牌运行的“关爱留守儿童托管中心”38 家,累计托管留守儿童2 万余人次。托管中心采取封闭式管理,由专人管理托管学生的学习、生活事务,配备专业教师开展学业心理辅导、亲情呵护,助力托管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托管中心的出现,有效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管护的现实难题,让外出务工家长在外安心,促进了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培养教师我认为教育的更高层次应该是:“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授人以欲”不如建个“渔场”,构建校企合作创新平台,进而达到培养教师教科研综合能力的目的,校企合作建“渔场”的目的是引导有志于教学改革的骨干教师们在“渔场”中互相交流并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的达到提升教科研能力的目的。
责任编辑:王晓芸
E-mail:100497314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