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红旗岭农场学校 罗艳丽
中华传统美德一直是我们应该传承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它涉及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在我国儒家经典之作《大学》中说:“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由此可知道,在古人的价值观中,美德归纳起来可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所以我认为传统美德教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它应该持久的进行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以及各个学科当中。这里结合个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挖教材,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在我所阅览的多个版本小学数学教材中都有数学史料或插图,这是很好的传统美德教育素材,目前所使用的新人教版也不例外。但大部分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不突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传美教育因素,并有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一课时,学生在阅读了书上“你知道吗?”的内容后,我告诉学生:“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比十七世纪的荷兰人安托尼兹还早一千一百多年!”言语间充满的自豪感,足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不经意间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再如,在做有关圆环面积的练习时,有一道有关土楼的题目,学生在做题前,我先给学生简单的介绍土楼和民居文化,并且说,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明发展历史,有他们独特的文化,这是其他国家无法拥有的财富!土楼已经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名录”,同学们课下可以收集一下有关中国民居文化的资料,可以自发的做一些保护这些民居的事情。这样的例子还有,告诉学生“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等都是很好的传统美德教育素材。通过组织学生阅读、交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长大后要把祖国文化发扬光大,为国争光。
二、抓内容,渗透审美观念
古代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我们现行的教材里,不但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更有对称的美、和谐的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数学的美充满了整个数学世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符号、色彩、线条、图形等因素,通过精炼的数学语言、巧妙的解题方法等,展示出数学的外形美和内在美。比如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引导学生设计与圆形有关的各种图形,欣赏图形组合的美妙以及色彩搭配的亮丽。在学习比的认识时,导入使用了人体黄金比,向学生展示了人类审美的标准。在教学《比例的认识》一课时,出示三面大小不一的国旗尺寸,让学生计算它们的长和宽的比,让学生发现比值相同。在教学比例的意义的同时,告诉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明确规定国旗长与宽的比例,是因为这个尺寸符合人的审美视觉,会让我们看到无论大小的国旗,都有一种和谐感,这是一种比例美。总之,老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加以引导,使学生从数学的表面形式中体味到内蕴的那种特有的内在美,从抽象的数学符号中看到美的形象,从思维的逻辑推理中领略到美的神韵, 从而把学生引入到审美的意境中,建立审美意识,学会审美。“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需要教师发现,引领,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三、搞活动,增强集体观念和严谨的探究精神
我认为,数学是严谨的,也是有序的,更是真实的。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我在教学中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结合数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团结教育,培养他们拼搏进取精神。比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我让小组合作探究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使用的是学具是大米和纸质的圆柱和圆锥,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小组四人通力合作,严谨认真。如果学生学习数学态度不够严谨,缺乏钻研、探索的精神,那么结果的误差就会很大;如果学生不能合作,没办法一个人将大米装进尖尖的有些“软”的圆锥里,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作风和团结合作的思想。教师也可以抓住时机给学生讲授一些数学家刻苦钻研的故事:比如陈景润为了证明“1+2”定理而废寝忘食,对科学孜孜不倦的精神值得学习;阿基米德面对罗马士兵的刺刀,还要坚持做完一道几何题,学习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精神;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家的事迹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再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是完全对称图形,有着其他平面图形无法与之相比的形状美,它还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由此使学生受到启发,我们每一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的点,大家所处的班集体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果某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游离于集体之外,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正如福建省特级教师任勇所说:“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其价值就在于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潜在课程对学生的教育不是强迫灌输的,而是通过学校环境中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教育作用。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化学生,从而产生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现吗。我相信只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意识,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定能让中华传统美德在孩子们身上发扬光大。
论文作者:罗艳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0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传统美德论文; 精神论文; 集体论文; 图形论文; 严谨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0月论文;